股票市场持续低迷引发各界热议。有观点认为每到股指期货交割日,市场大多暴跌,甚至认为期指交割日前后会有券商联手打压几只权重股,操纵股指期货市场。 对此,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期货业专家、广发期货总经理肖成博士,请他对股指期货交割业务进行分析。 肖成认为,研究显示,股指期货上市三年半以来,交割日期现货价量表现正常,不存在每逢期指交割股市大跌的现象,也没有出现所谓“魔咒”现象。作为一个新事物,股指期货市场没那么多“阴谋”,市场参与者应理性客观地予以评价。 交割日实际涨多跌少 记者:有人说,每到股指期货交割日,市场就以暴跌收场。据您观察是否存在这一现象? 答:有这样的说法并不奇怪,因为很多人总是习惯于记住个别几个暴跌的日子,事实上他自己并没有去真正统计过。 我们的统计结果显示,从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至2014年1月27日,期指市场运行917个交易日,包括872个一般交易日和45个交割结算日。从价格涨跌看,45个交割日中,股票指数上涨25次,下跌20次;上涨次数占比55.56%,平均上涨1.04%;下跌次数占比44.44%,平均下跌1.09%。其中,最大的上涨幅度为3.21%,发生在2010年10月15日。最大跌幅为2.44%,发生在2013年7月19日。这就很明显了,交割日其实是有涨有跌,不存在一到交割日就跌的现象。 综合来看,决定股指期、现货走势的是基本面和技术面等因素,与股指期货是否交割并无直接关系。 记者:据您观察,沪深300股指期货在交割日有没有出现多空激烈博弈、空方猛砸权重股的现象? 答:其实,交割日当天交割合约的走势都是很平静的,不像有些人形容的那么“波谲云诡”。统计显示,交割日股指期货主力合约成交金额很低。截至2014年1月27日,期指当月连续合约单边日均成交额为1699亿元,而45个交割日待交割合约成交金额不足700亿元,期指交割日没有出现多空激烈博弈现象。 如果存在交割日打压权重股操纵市场的现象,那么权重股领跌将导致其表现弱于市场。我们看沪深300前三大权重股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在期指交割日的表现,自2010年4月16日之后,45个交割日三只股票表现好于大盘的天数分别为28、25和25天,比例均超过了一半。这也很明白了,不存在权重股在交割日遭到打压的情形,打压其他股票进行操纵也就更不可能。 打压获利不具可行性 记者:虽然从现象来看,人们的担心并不存在,但从交易机制上看,机构是否可能在交割日那天操纵市场呢? 答:机构操纵股指、打压现货市场,并在期指上获利的模式很难实现。一方面,沪深300指数是A股市场成熟行业蓝筹公司的代表,以规模和流动性作为选样的两个根本标准,指数抗操纵性强,波动率低。即便不考虑市场监管处罚的因素,要想打压沪深300指数,需要付出非常高昂的成本。另一方面,要操纵市场,必然要试图影响当天的结算价。从交割制度看,目前期指交割采用现货指数最后2小时每五秒钟取样的算术平均价作为交割结算价,试图操纵交割结算价的成本巨大。在这样严格的制度面前,其实机构没有动力,也不可能在交割日兴风作浪。 此外,期指市场还有包括《期货异常交易指引(试行)》在内的一系列严格监管措施,对十种异常交易行为实行严厉的监控和惩罚措施。在实际操作中,中金所对异常交易实行高效实时监控,巨量下单进行期现货操纵套利本身也难以绕开监管防火墙。 交割结算运行良好 记者:我们应该从哪些指标来评价交割日的运行情况呢? 答:期指交割量、交割结算价差和交割日股票指数价格波动性是衡量交割结算运行良好与否的三个重要指标。 首先看期指交割量。随着沪深300期指成交持仓逐步放大和投资者的逐步成熟,交割量也呈现平稳增加趋势。其次是期指交割结算价差。沪深300期指交割日交割价差小,收敛良好。历史上价差基本位于0.4到1.1之间,分别仅为交割结算价的万分之二和万分之五。整体而言,沪深300指数期货交割日价差较小,期现收敛良好,市场交易理性。三是交割日股票指数价格波动性。从沪深300期指近四年的到期交割情况来看,交割结算没有导致股票指数价格大幅波动,交割日股票指数波动率1.34%,与非交割日波动率1.41%相比没有显著变化,也说明交割结算制度运行良好。 个别交割日 出现波动属正常 记者:不可否认,个别交割日市场是有波动的,市场多少还会有些担忧,您怎么看? 答:在个别期指交割日,期现货市场波动较大,难免引起社会的担忧。但认真分析,会发现决定股票市场走势的还是基本面因素。 例如,2013年7月19日下午1308合约暴跌,也并非机构打压的结果。当日上午证监会和人民银行分别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了创业板再融资规则体系即将择日发布以及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管制将于7月20日起全面放开的消息,严重打击了银行等权重股,造成股市暴跌,并不是几十家券商联手打压的结果。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项新生事物,期指的实践历程较短,投资者熟悉度不高,规则制度普及工作不足。尤其是在A股市场持续走弱的背景下,被人拿来“撒撒气”,也是金融期货市场成长道路上必须经历的风风雨雨。其实,期指市场没那么多“阴谋”,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参与者都会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
责任编辑:李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