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农产品期货

国储糖数量未达国际标准不必担心放储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7-20 13:29:16 来源:期货日报

   上周,糖市最为热议的话题非国家发改委开会一事莫属。周二,市场有传言国家发改委将召开会议讨论全国食糖供需形势,这与前期热议的放储传闻不谋而合,对于巨量国家储备投入市场的担忧更让个别主力多头采取了“多翻空”的策略,导致糖价整体呈现出向下调整的局面。

  然而事实上本次会议起因在于新领导上任了解讨论市场供需状况,与笔者之前预测一致的是,周四上午的会议也并未涉及国家储备投放市场的议题,事实证明对储备糖过于敏感的市场对本次会议存在着误读。

   与期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现货价格的相对稳定,包括主产区大糖厂和主销区在内的主要现货卖方报价并没有跟随期糖出现大幅调整。对于此次事件,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市场始终未能适应巨量储备下的糖市供需环境,在预期国家储备有力的调控压力下,只要基本面不发生质的改变,糖市很难期待能出现走得更远的单边行情。

  2008年以来国家食糖收储情况

  前期,市场一直为华商储备中心投放食糖心存忧虑,传言不绝于耳。2008年以来,国家为调节国内糖市供大于求的局面,数次收储国产白糖(资讯,行情),至今尚未拍卖过。尽管今年的两次收储因为参与投标的商家违约严重,至今并未收齐,但当前加上政策性的古巴原糖,掌握在国家手中的食糖储备量已经高达240万吨。若加上广西地方储备食糖,国内食糖储备总量已经达到300万吨的水平,也正是这部分储备糖成为市场担忧随时可能打压价格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国曾对国产白糖规定了18个月的保质期,对于华商储备中心尚存的2007—2008年产的食糖,部分实际上已经接近或者超过了该保质期设定,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也正是基于此向上级部门请示该如何处置这部分“到期糖”。然而事实上从储备仓库了解到,随着仓储条件和仓储技术的提高,即使超过国家规定保质期的储备糖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品质,能够达到国家对于一级白砂糖的理化标准,尚未到“急于出库”的火烧眉毛的关头。

  对于300万吨的储备总量,有市场人士曾认为前所未有的巨量储备存在削减的要求,因而放储势在必行,事实是这样吗?

  国际糖业组织(ISO)对用于食糖储备的库存建议为3个月消费原则,即国家为了预防糖价短期内大幅波动,建立相当于全国3个月食糖消费量的储备规模较为合适。随着产量增加,近年来我国食糖消费保持了稳定增长,2008年超过1300万吨,今年更有望达到1360万—1380万吨的水平,据此计算,我国的战略储备糖总量应该达到400万吨比较合适。相比之下,当前国家和地方300万吨的实际储量尚且未达到国际标准,在外汇储备屡创新高和国家大力增强各种基础原料商品储备规模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前食糖储量本身并不具备“减肥”的内在需求。另从华商储备管理中心获悉,国家已经批准将国储糖(不含广西)规模上限提高到310万吨,之前是160万吨。

  另一方面,从近期国内糖价运行情况来看,减产消息确认后取得一定涨幅的主产区现货糖价摄于国储压力也已经连续数月徘徊在3700—3800元/吨(南宁),北方销区的现货价格也长期稳定在3950—4000元/吨(廊坊)。从稳定物价的目标来看,国家的储备策略是成功的。刨除储备来看,当前国内现货市场供需处于紧平衡的状态,而正是大量的储备库存给了需求方足够的底气——国家在糖市短缺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强有力的调节。在市场价格平稳,行业盈利正常的状态下,国家也没有动力主动打破当前的平衡。此外,2009/2010榨季国内糖料种植面积出现下降,虽然当前产量水平尚难预计,但作为防范供不应求最佳手段的大量食糖储备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也没有理由在短期内大量放储。

  南方主产区与北方主销区现货糖价走势

  国内食糖储备尚不存在质量问题,而对于当前300万吨的储备总量来看,也远未达到国际糖业组织的战略储备建议,因此,对于食糖储备本身来讲并不存在急迫的投放市场的内在要求。尽管缺乏单边趋势对期货交易者并非好事,但国家对于大量储备下国内糖市长期供求平衡带来的物价稳定效果应该是满意的,加之新榨季产量未定需要大量储备预防供不应求,预计短期内国家不会做出大量投放食糖的决定。即使陈糖出现质量问题,更理想的选择是在新糖上市之际采取轮库的形式延长储备期。以此来看,笔者认为短期内投资者大可不必过分担忧国家放储事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