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金融期货金融期权 >> 期货期权股票期权

股指期权需要采用现金交割的原因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4-02-26 08:54:36 来源:申银万国期货
根据境外经验,与股指期货到期前大量减仓明显不同,股指期权到期前市场上持仓量无递减特征。大量的市场参与者有持有期权到期的需求,使得期权交割制度对投资者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股指期权采用现金交割的必要性。

期权产品两类交割方式

在全球期权市场上,期权交割方式分为现金交割和实物交割两类。期权现金交割,顾名思义,是指对到期未平仓的期权合约,以现金支付的方式来完成合约,并用交割结算价来计算交割盈亏。

举例说明:某投资者持有一手当月交割的行权价为2300点的沪深300(2157.909, 0.00, 0.00%)看涨期权,假设到期交割结算价为2302点。那么投资者交割后收获现金(2302-2300)*100元=200元,并扣除支付交割的手续费。

考虑到保护投资者权益和促进市场理性操作,境外市场普遍采取了以交易所代客户自动行权的制度。投资者应考虑到每个期权经纪商的手续费不同,可能因行权收获小于手续费支出导致自动行权亏损。对此交易所可以设置客户放弃行权申请的制度。

期权实物交割,是指对到期未平仓的期权合约,期权卖方将标的物以行权价格交割给期权买方,以实际标的物进行交割的方式来完成合约。期权的实物交割多用于个股期权,当看涨期权被行权后,期权的卖方需要把股票仓位交割给期权的买方。而股指期权实物交割需要交割一篮子股票,操作复杂且成本较高,可行性较低。

境外普遍采用现金交割

对全球成交最活跃的主要股指期权产品的研究发现,2011年全球成交量排名前八位的股指期权产品均无一例外地选用了现金交割方式,而且这八大股指期权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达到了95%。境外主要股指期权产品采用现金交割方式的主要原因是:对于以股票指数为标的股指期权产品来说,现金交割成本低,操作便捷、高效,从而广为市场和投资者接受。

能有效规避交易风险。对持有期权到期的交易者来说,交易风险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其中的尖锐风险(Pin Risk)是一种国内投资者并不熟悉却又不容忽视的交易风险。尖锐风险指的是在临近到期时,平值期权持有者因为标的价格在执行价附近浮动,会很难预知期权是否会被执行而产生的风险。下文会举例详细说明尖锐风险,从该案例中也可不难看出现金交割是一种有效规避尖锐方法。

假设交割前某投资者持有卖空1手行权价50美元的ABC公司实值看涨期权(对应100手股票),如果他判定到期时股价大约不会低于50美元,此时他可以提前买入100手股票进行风险对冲。但是如果交割前三十分钟ABC公司股价还在50美元平值附近,该投资者会面临尖锐风险:如果他买入100手股票,那收盘价在49美元时他不需要交割任何股票给期权买方,他会承担裸买入的股票开盘暴跌的风险;如果他不买入股票,那么收盘价在51美元时他就会因为需要交割股票而多出100手空头头寸,承担股票开盘上涨风险。而现金交割不需要交割任何股票,规避了尖锐风险,同时也避免了因尖锐风险而引起的标的物价格被倒逼至行权价格附近,导致期权交割影响标的物价格等现象。

自动行权便于操作。股指期权有很特殊的一点:股指期权持仓量不会随着到期日临近而递减。大量的市场参与者需要交割,于是简单便捷的期权交割方式就十分重要。现金交割的欧式期权惯例既是自动行权,这满足了参与者进行交割时操作简便的需求。

经过对欧美、港台、韩国、印度六个市场研究发现:股指期货持仓量随着到期日的临近呈现递减变化,而股指期权持仓量在交割月份的后半段大多保持稳定。分析其原因,股指期货的收益与标的资产之间呈线性关系,与之相关的交易投资策略相对简单。在境外股指期货市场上有大量机构采用跟踪策略(Delta One)和对冲场外交易产品风险而长期持有股指期货,并且在当月合约上建仓,在当月合约临近到期时进行集中展仓的做法来达到长期持仓的目的,所以期货到期交割前会呈现持仓量的骤降。而相比之下,股指期权策略较为多样化,因此在临近到期日时持仓量较为平稳。

计算容易理解,利于市场初期的发展。中国作为新兴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在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经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本国国情。相对成熟的期权市场,新兴的期权市场有着交割比例较低而个人投资者较多的特点。采用现金交割使得计算容易理解,便于个人投资者正确预估持有期权头寸到期时的交割损益。
责任编辑:李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