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一周,上海又被裹挟进一阵降至冰点的寒流中,但纷飞的雪点和雨丝没有阻挡住这个城市再度匆匆运转的节奏。正是此时节,财通基金副总经理王家俊坐着轮椅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和许多做渠道出身的基金公司高管一样,王家俊也是众口流传的“工作狂”。据说2014年元旦时他就在家中不慎摔伤骨折,但打了钢板缝完针后没几天,他就带伤来到公司上班,几乎把“伤筋动骨一百天”的训诫抛到了脑后。 和许多新基金公司的拘谨紧张不同,王家俊认为:“一个公司怎么能采取‘猫冬’状态?它必须要有一定的主动出击,通过动起来了解认知市场,同时让市场、合作伙伴了解公司,也让团队在业务运转中得到锻炼提升。” 王家俊燃烧的激情和2013年财通基金取得的成绩相映成趣。该年度,财通基金给业界留下了“新锐”、“黑马”的印象,尤其是在专户方面的“期货资管”和“定增业务”两大业务领域,已渐成气候与品牌特色。从去年开始,“财通现象”就变成了新基金公司,乃至中小型基金公司最热衷研究以及模仿的样本之一。为此,记者独家专访了财通基金副总经理王家俊,为大家揭开财通基金如何在混业经营的狂风中搭建这艘颇具特色化的“诺亚方舟”。 作为一名在资产管理行业工作逾十年的老将,王家俊对这一行业有许多深入的思索与体悟。在他看来,要在商海沉浮中杀出血路,必须“嗅觉灵敏”,“勤于思考”外加“实际落地”,至今,财通基金的探索仍然没有止步。 在红海之外寻找新机遇 这几年基金行业的窘境有目共睹,似乎也不用多提,除了互联网金融的神话及货币基金的大扩张,各基金公司普遍都面临着客户信任度较低、规模难以增长的困境。 “大凡好一点的商机,等不到小公司开始行动,各大公司早就一扑而上了。”对于目前基金同业的博奕,王家俊打了个“群狼撕羊”的比方:“我们也想吃点羊肉,但我们要考虑挤不挤得进去,有没有那个撕咬的能力。” 但如果把眼光放开阔一点,王家俊说, 其实这个市场中别的地方还有一小块一小块的“红烧肉”,因为没有太多人关注,竞争少,吃下去挺香,依托它们尚能保得住生存与发展。 这两年,财通基金避开红海寻找到的新亮点,正是在期货业务与定增业务上。 业内首批发行商品期货专户的基金公司; 截至2013年末,已成功发行67单针对期货的创新型专户产品,初始募集的期货类资产规模已达到基金行业第一; 率先破冰套保型期货专户和国债期货专户----这一步步的积累,已让包括银行、信托、私募在内的资管行业各方对财通基金开始留意,而一些大型机构在寻觅期货资管方面的合作者时,也总会把财通基金纳为重点考虑对象。 “现在很多银行都有发展期货资管产品,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的强烈愿望,但它们需要专业的合作者。与期货投顾公司相比,银行对基金公司的信任度要远远大得多,因为基金公司在资管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天然的风控基因。我们在这方面发现了商机,便要求各项目经理熟悉精通期货知识,然后根据银行以及甄选出的投顾需求设计出各类型的期货产品,通过严格且有效的风控系统,进一步丰富产品线、改善目前股债为主的较为单一的风险收益结构,这样各方参与者都能各得其所。”王家俊说道。 王家俊并不害怕财通基金的期货专户业务会被同行轻易的模仿,因为他对这块业务已经有了更深远的思考和规划。他觉得,先把财通基金在这片领域里的知名度与专业性打响了,就是一种策略,在这片根基上,财通基金还有相当的发展空间,还要使之生发出许多其他根芽,枝繁叶茂。 2013年末,财通基金与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联手举行了一场“期货耀未来”中国顶级期货投资经理实盘选拔赛,就隐约透露了公司未来的雄心。 “大部分的期货投资高手都在民间,因为期货投顾公司大多是以有限合伙方式存在,没有经受过真正的资管实战锻炼。我们想通过这样的选拔赛把潜在的高手都发掘出来,未来有可能通过设立‘期货工作室’的方式,与他们签约,培养我们自己的期货投资团队。”王家俊说道。 “要做好一块业务,就必须舍得一定的投入,我们对期货业务上的投入应该是全行业最大的。现在看来,前期的积累已逐步见效,下一步我们的规划是利用好现有的平台优势,发行一系列主动管理型的期货产品以及期货MOM产品。”王家俊这样描述着。此外,他也诠释道,公司于去年底联手中证指数公司定制的中证财通永安商品期货指数系列,同样意味深长,因为这将是财通基金着力将商品期货投资由专户向公募产品延伸的前奏曲。 团队协作推动业务高速发展 说到财通基金去年风生水起的定向增发业务,王家俊体现出几分自豪。的确,财通基金2013年在此可谓成就蜚然:2013年,公司已成功参与35个定增项目,累计参与金额超82亿元,参与金额达到基金全行业第一位,更重要的是,定向增发业务接近百分之百盈利,浮动收益率达到了35%。 “去年我们意识到这里面有相当好的机会,股市徘徊在2000点左右,大量的定向增发股票相比市价打了不少折扣,况且我们作过专门研究,当股市在2000点之下时,参与定向增发获得盈利的可能性在95%以上,而在3500-4000点进行的定向增发,则情况不那么乐观,所以在市场2000点左右的时候,我们觉得时机不错,帮客户挣到钱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我们就开始发力了。”王家俊指出这一点。 浙富股份、均胜电子、帝龙新材,接近40只被财通基金看中的标的,已为其专户客户带来了丰厚回报,而在此过程中,财通基金形成了高效、完善的定增项目运营流程,各项目从开始到全部流程结束,得到了公司前中后台各部门的默契配合和快捷沟通、及时反馈。 “定增业务的机会,大家都看得到,但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做得来,为什么?因为团队的配合与协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公司上上下下的协同一心,很多事情就很难高速运转起来,光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推动不了的。我们胜就胜在形成了‘齐心协力’的团队和企业文化,跨部门的协调性特别强。这也是我特别欣慰的地方。”王家俊由衷地说道。 以研究部门为例,为支持公司业务的发展,财通基金投研部门会对定增市场中的项目保持密切关注,行业研究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入调研和个股推荐,这对专户部门相关业务的拓展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而公司也会对这些研究员进行相应激励。 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2013年末行业数据,成立尚未满三年的财通基金,总资产规模已跻身行业(89家基金公司)前1/2,非公募业务资产规模则位列行业前20。能获得这样的发展速度,财通基金上上下下每一个员工所付出的努力都不可忽视。 “我们真的很忙,导致接电话时的状态基本是‘短平快’,想尽快说完,因为手头还压着任务要处理。”市场部的一位员工这样说道。 “其实我们的员工年龄结构也不是特别年轻,有些加盟公司时就已经40多岁了。但年龄的老少并没有带来工作激情上的明显分化,大家都积攒着一股子创业的热情在共同奋斗,对别的东西计较得少一些。这是我们公司文化中的一个特征。”王家俊总结道。 工作是痛并快乐的路程 如果让王家俊对2013年财通基金的发展进行总结,他并不会只把重点落在看起来亮点纷呈的专户业务上,事实上,王家俊首先介绍的,就是在过去的一年里,财通基金公募产品线进一步完善,新发产品的年度业绩回报可圈可点的情况。 “这几年公募业务确实难做,但我们决不能放弃,在公司成立的前3-5年的时间里,我们在公募上不追求规模,主要目标是完成产品线的合理布局和业绩品牌的积累、完善。另外,主动管理型的产品虽然很难发,但一定要发。”王家俊这样说道。他告诉记者,“业绩”与“产品设计”始终是资产管理行业的两大基石,如果不立足于这样的根基,其他很多繁华热闹最终可能都是浮云。 “我们现在探索的一些业务可能走在其他公司甚至全行业的前面,这里面的原因,一是我们发现这里面天地很宽,另外,我们也需要通过这些新的业务来获得现金流,尤其是要在发展业务的过程中训练我们的团队,锻炼我们的商业嗅觉,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如果因为困难就什么也不做,‘猫’起来冬眠,那整个公司可能就死水一潭。所以,我觉得新公司、小公司同样要在市场中主动出击,不能坐以待毙。”面对记者,王家俊再三地阐述了他的发展理念,同时他也清醒地表示,财通基金不会因专户业务的“怒放”而荒废公募业务,尤其是不能忽视对于资产管理业绩的追求。 从银行、券商到基金公司副总,王家俊的热情与勤勉伴着他一路前行,而他对所管理的团队也有着同样的要求。他对员工的工作要求曾让他的同事泪崩,但就是那个同事最后因为成长迅速、工作出色在年终拿到了“总经理特别奖”; 他会对同事说:“工作的成绩是表像的,而好的工作习惯和能力的提升是相伴一生的”,他的敬业精神和对待工作的态度有目共睹,以身体力行抹平了其他员工的情绪。而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有所缓和之后,他特别喜欢和员工开玩笑打成一片,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家长里短,展现出大哥般深情的一面。 “我不想做Boss, 而想做Leader,因为前者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驱使别人,而后者则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方。”爽朗健谈的王家俊这样诠释了他的管理理念。 王家俊享受着工作,他说自己一直在工作中寻找快乐,但有时他的内心也有焦灼与痛苦:如何打开新业务的局面,如何在同业的虎视眈眈中抢得先机?公司与客户、渠道的共赢点在哪里,未来怎样做才能更靠近而不是偏离资产管理行业的本质?这些一直是他苦苦思索与追寻的问题。 显然,不能只用“敬业”二字来概括已在资产管理行业奋斗十多年的王家俊。这位职业经理人曾辗转京、沪、广三地工作,开阔的视野激发了他对于不同商业文化的思考。他一再对公司员工强调,工作中要做一个“嗅觉灵敏”,不仅是体勤,也要“脑勤”的人。 “在业务上,要打就打下一块阵地; 如果不是特别有把握,我们就没有必要盲目跟风一些热点。”采访中,王家俊曾说过这样的话,而这,或许就是他个人风格的一种折射。 财通基金副总经理王家俊 简历: 中山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17年的银行、证券、基金从业经历,历任东方证券营业部市场部经理、汇添富基金南方分公司总经理、华东分公司总经理兼全国渠道销售总监。2011年加入财通基金担任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