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2月行情回顾 进入2月份,无论是国内食糖行业的氛围,还是进口糖的情况,都出现了明显的好转,糖厂也基本度过了资金最紧张的阶段,白糖现货价格也逐渐稳定,尤其是巴西干旱拉动了国际原糖的持续上涨,给国内市场传导了积极的做多心态,在多重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国内郑糖期价出现大幅度的反弹。截止2月28日,以目前主力合约SR1409为例,最终月收盘在4680元/吨。2月最高价为25日的4805元/吨,最低价为2月首个交易日,2月7日的4489元/吨,2月郑糖期价累计上涨285元/吨,月涨幅达到6.48%。 第二部分 外盘基本面分析 2.1 减产预期导致原糖走势强劲 整个2月份,因巴西异常炎热及干燥的天气引发对其作物的担忧,再加上印度出口滞后及纽约原糖3月合约到期的换月操作等因素推动,国际原糖出现强劲反弹。以目前国际原糖期货主力合约1405为例,累计上涨2.04美分/磅,涨幅达到12.92%。 国际糖业组织(ISO)称,全球糖产量可能出现五年来首次下降。因此,ISO下调当前年度全球糖供应过剩量预估至420万吨,较前一次预估低11%。产量下降是因全球前两大生产国巴西和印度产量预期减少,且欧盟、墨西哥及乌克兰产量亦下降。ISO称,这些国家糖产量的下降将部分被泰国及巴基斯坦糖产量创纪录高位抵消。该组织称,本年度全球糖消费量预估将增加2.3%至1.771亿吨。 巴西甘蔗行业协会(Unica)的报告显示,截至2月16日该国甘蔗产量同比上升12%,至5.962亿吨;同期糖产量为3427.7万吨,同比增长0.6%。目前,如果按照一些气象预报公司所预测的干旱将持续至4月份,巴西2014/15年制糖期的甘蔗产量将难于再创新高,且有可能下调,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甘蔗产量将从原先预估的近6.15亿吨减至5.95-5.50亿吨。 印度糖厂协会(ISMA)称,截至2月15日印度糖产量同比减少13.9%至1430万吨。作为全球第二大食糖生产国,数据显示估计新制糖年印度将产糖2400万吨,而需求量仍将处于2300-2350万吨的水平。估计2013/14制糖年结束时印度的食糖库存量将增至980万吨,食糖出口迫在眉睫。近期,随着印度内阁一再推迟向原糖出口提供财政激励措施的讨论,多头得到较好的炒作糖价的机会。此外,目前由于主产区天气不好影响了导致甘蔗产量下降,估计正在进行中的2013/14制糖年印度的食糖产量可能会下降约4%。 泰国甘蔗及糖协会办公室(OCSB)称,由于良好的降雨及甘蔗转换播种帮助提高产量,泰国2013/14年度产糖量预计将创纪录高位,达到1100万吨。2012/13年度泰国糖产量为1002万吨。此外预计泰国将留出250万吨糖用于国内消费,其余约850万吨糖将对外出口。 2.2 原糖反弹持续性有待观察 从全球供求关系来说,如果巴西和印度皆因天气不利而导致减产,巴西13/14年度的糖产量约为3870万吨,按减产3-5%的幅度来计,14/15新榨季的糖产量可能在3760-3680万吨之间。而印度也比之前预期的2500万吨减产100万吨的话,两大主产国的食糖供应量就将减少大约200余万吨。按13/14年度供应过剩200-300万吨,那么到14/15年度很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供应缺口。但是在未来几个月,这一数字的正负方向也可能会根据实际天气情况发生变化。比如泰国2014/15年度糖产量或创近1200万吨的纪录高位;甜菜生产商仍未看到放缓播种的价格信号,尤其是欧洲、俄罗斯和乌克兰。而甘蔗生产国的政府扶持和货币贬值部分弥补了价格下滑的影响。 在经过连续4年供给过剩后,全球食糖库存量主要存放在中国、印度、墨西哥和阿根廷的仓库中。虽然2014/15年度全球糖市可能面临供应缺口,但2013/14年度仍然在过剩环境中游走。当前的市场压力主要来自全球食糖供应保持宽松预期和巴西等食糖主产国货币贬值压力,反弹动力则主要来自巴西干旱天气的持续性、印度原糖出口补贴政策的效果或不及市场预期和技术性反弹要求增强等因素,而上述因素发展变化将影响反弹持续时间和反弹高度。 第三部分 国内基本面分析 3.1 原糖大涨抑制糖进口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1月份进口糖288,679吨,同比增加19%,去年1月份我国进口糖数量为243,038吨,去年12月份我国进口量为434,672吨。 1月份有如此大量的巴西糖发运有些出乎意料,但后期发运量应该有所下滑,一方面由于本榨季巴西糖出口进度良好,目前陈糖库存已经不多,新糖5月份才将上市,另一方面虽然1月份仍有大量巴西糖发运,但应该是前期的订单,目前国内食糖现货价格处于相对低位,再加上近期国际原糖的大幅反弹,将导致配额外进口糖出现大幅亏损,来自中国的订单数量应该有所减少。 综合来看,巴西、印度食糖产量预期减少,市场预计2013/2014制糖年国际糖产量将不及预期,而2014/2015制糖年国际糖市供应压力存在下滑的可能性,国际糖价触底反弹的可能性较大。这会导致我国进口食糖成本上调,进口量下降,自2011年以来市场一直存在的国内外糖市价差过大的格局也会发生根本改变。 3.2 2013/14榨季产销数据偏空 2013/14年制糖期已进入生产旺季(甜菜糖厂已全部停榨)。截至2014年1月底,本制糖期全国已累计产糖652.04万吨,上制糖期同期产糖670.96万吨,比上制糖期同期少产糖18.92万吨,其中,产甘蔗糖577.41万吨,上制糖期同期产甘蔗糖576.28万吨;产甜菜糖74.63万吨,上制糖期同期产甜菜糖94.68万吨。 截至2014年1月底,本制糖期全国累计销售食糖273.24万吨,上制糖期同期销售食糖364.03万吨,累计销糖率41.91%,上制糖期同期54.26%,其中,销售甘蔗糖239.84万吨,销糖率41.54%;销售甜菜糖33.4万吨,销糖率44.75%。 从1月国内的食糖产销数据来看,截至2014年1月底,制糖企业的产量同比减少19万吨,工业库存却增加72万吨,国内销售数据惨淡。但是从终端消费市场来看,白糖需求并没有出现大幅缩减的趋势,淀粉糖对于低价位糖的替代效用也比较有限。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进口糖挤占国内现货市场份额。 从最新各省公布的产销数据来看,云南省13/14榨季截至2月20日,累计产糖85.76万吨,同比增加2.74万吨;累计销糖26.25万吨,同比减少3.66万吨,产销率30.61%,同比下降5.42%。 海南省2013/14年榨季至2014年2月底,已产糖量29.32万吨,同比30.48万吨,少产1.16万吨;产糖率11.56%,同比11.15%提高0.41%;已售糖5.78万吨,同比9.93万吨,减少4.15万吨;产销率19.71%,同比32.58%,减少12.87%;已产糖库存23.54万吨,同比20.55万吨增加2.99万吨。2月海南单月产糖10.31万吨,同比增加1.64万吨;单月销糖1万吨,同比减少3.02万吨。 进入2月份,无论是国内食糖行业的氛围,还是进口糖的情况,都有了明显好转,糖厂也基本度过了资金最紧张的阶段,白糖现货价格趋于稳定,这也有利于市场信心的建立。 但是,目前正处于生产高峰期,销区各地到货量陆续增加,库存量也相对充裕,市场商家观望居多,虽然糖价上涨但现货购销积极性不高,市场整体成交量较为清淡。 3.3 收储政策值得关注 截至2012/13榨季结束,国储库存已达到创纪录的558.5万吨,较2011/12榨季末增加203.5万吨。加上2011/12榨季广西收储的50万吨,608.5万吨的储备糖几乎可以满足下榨季一般的用量。 鉴于国内食糖市场基本面,目前可以有效提振多头人气的希望寄托到收储政策上,这是目前市场上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不过,大范围实施直补政策需要试点,以及有一个政策观察期,直接开展的可能性不大。但延续以往的收储政策也存在一定难度,如库容问题等。另外,在市场化管理的思路下,相关管理部门在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上也会相对谨慎。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生产经营必然存在风险,如何规避价格风险是企业自身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因此制糖企业的亏损不能总是寄望于政府来帮助解决。由此分析,未来国家政策对糖价的影响或将中性偏多,不排除继续实施收储政策的可能。 第四部分 3月行情展望 目前,国际原糖反弹动力主要来自巴西干旱天气的持续性、印度原糖出口补贴政策的效果,而上述因素发展变化将影响国际原糖的反弹持续时间和反弹高度。而国际糖价触底反弹会导致我国进口食糖成本上调,进口量下降,自2011年以来市场一直存在的国内外糖市价差过大的格局也会发生根本改变。 纵观国内的情况,无论是国内食糖行业的氛围,还是进口糖的情况,都有了明显好转,糖厂也基本度过了资金最紧张的阶段,白糖现货价格趋于稳定,这也有利于市场信心的建立。 但是,从1月国内的食糖产销数据来看,国内销售数据依旧平淡,此外,目前仍处于生产高峰期,销区各地到货量陆续增加,库存量也相对充裕,市场商家观望居多,虽然糖价上涨但现货购销积极性不高,市场整体成交量较为清淡。 综合来看,短期原糖将继续反弹,同时,等待巴西和印度减产的实质性数据。国内方面,终端销售压力仍较大,且处于榨季高峰期,郑糖上涨更多是受外盘带动,单从国内供需平衡表来看,并不具备持续强劲反弹的条件,消费量彻底好转才能解决过剩结束熊市周期。总体来看,郑糖仍处低位筑底过程,但整体重心有望逐渐上移。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