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 研究机构专家

南华期货董翠萍:韩国股指期权市场经验借鉴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4-03-05 09:04:10 来源:南华期货 董翠萍
股指期权上市初期市场发展成功与否,不应完全取决于其交易量与成交金额的多少,主要在于其功能是否能够真正发挥,是否能够为投资者度量、规避与管理风险,以满足其精致、细密的风险管理需求。通过研究韩国股指期权市场的发展经验,我国股指期权市场的发展主要定位在充分发挥功能、注重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韩国股指期权市场发展及特点

1997年7月,韩国交易所推出KOSPI200股指期权产品,当时该产品合约乘数设计为10万韩元。如2011年6月2日,KOSPI 200指数收盘于277. 30点,则合约价值为2773万韩元。按1元人民币=120韩元计算,合约价值折合人民币为23.11万元。通过与其它国家主流的股指期权合约相比,这个合约乘数设计得相对较小,上市初期市场参与者以中小散户等个人投资者为主,2000年,个人投资者交易量占整个市场交易量的70%。同时,KOSPI200股指期权成交量巨大,其年成交量曾超过全球衍生品成交总量的四分之一。据统计, 2010年,韩国衍生品成交量达到26.7亿手,其中KOSPI200股指期权成交量为25亿手,约占交易所总成交量的97%,是全球最活跃的股指期权产品。在KOSPI200股指期权成交量中,个人投资者占42.92%,国外投资者占28.29%,证券等机构投资者占27.06%,其他投资者占1.73%。

然而,虽然该产品成交量很大,但绝大部分的交易实际上是集中于对深度虚值期权的短期投机,使得市场上实际交易的权利金非常小,换手率很高。市场投机氛围浓重,股指期权的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2011年12月1日,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FSC)提出要密切关注衍生品市场个人投资者参与程度过高及过度投机等问题,并制定应对措施,以增强市场可靠性。按照FSC要求,韩国交易所于2011年12月28日正式将KOSPI 200指数期权合约乘数从原先的10万韩元调整为50万韩元,合约乘数扩大5倍。据统计,2013年韩国交易所衍生品成交量仅为6.3亿手,其中,KOSPI200股指期权成交量为1.62亿手,约占交易所总成交量的25.67%。而在KOSPI200股指期权成交量中,机构投资者占比达到70.8%,所占比例大幅提高,个人投资者仅占29.1%,其他投资者占比不到1%。

从以上分析可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韩国股指期权市场已从快速发展期转型至平稳发展期,由上市初期的交易量巨大、换手率高、投机氛围浓重、散户损失惨重、中小投资者大量参与交易等,逐渐转变为充分发挥股指期权的风险管理等功能,并开始对投机行为进行一定管控,市场参与主体也逐渐转变为机构投资者占比例较大。即先“交易专业化”,待市场成熟稳定,参与交易的群体结构趋于理智,市场功能充分发挥,再“交易大众化”。

我国股指期权市场的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股指期权风险管理功能。目前,我国境内市场处于较稳定的温和上升阶段,经济发展以防风险、稳增长、调结构为主。在这种背景下,对于股指期权产品并没有急剧扩大交易量的需求,而是要满足市场投资者对于新型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以改善市场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推动市场健康、稳定及有序地发展。同时适当防范纯投机性交易,以防出现大部分交易集中在深度虚值期权、换手率高及市场价格可靠度低的情况。因此,我国股指期权产品的制度设计会充分借鉴韩国等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设计适中的合约规模、合理的保证金比率等,以使股指期权的风险管理等功能充分发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

定位于服务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适当参与。为充分借鉴我国股指期货市场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良好运用效果,我国设定了股指期权市场准入门槛,制定了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以确保市场投资者已具备一定资金规模及专业水平,并对股指期权产品的作用及风险管理特征有较为清楚的了解。此时,这类投资者再参与股指期权交易,可降低投资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这对股指期权功能的充分发挥及整个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均有一定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韩国股指期权市场的发展经验及特点,我国在股指期权上市初期,不应只看重成交量的增加及交易金额的加大,应更加注重股指期权产品的风险管理功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是否能够为市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以满足其多样化的风险管理需求。因此,我国股指期权市场的发展初期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个人投资者适当参与,共同促进市场稳定发展。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