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手里只有维持4天的加工原料了,如果天气不正常,很可能会停产。”7月21日,王毅(化名)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作为东北一家大型玉米(资讯,行情)(资讯,行情)(资讯,行情)深加工企业的负责人,王毅口中所称的加工原料便是玉米。 就在同一天,为应对玉米现货断供,国储开始进行首批临时收储玉米的拍卖。这样的举措,在外界看来,对于当前原料缺乏的加工企业来说,无疑是久旱逢春雨。但出人意料的是,尽管面临即将停产的压力,王毅的企业并没有打算参与拍卖。 “(拍卖)价格接受不了。”王毅挺无奈。 两难选择 停产还是亏本收购,这是最近玉米加工企业遇到的难题。 在此之前,王毅的企业因原料不足,在6月下旬已经停产了4天,而此前从未遇到类似情况。 原料的短缺源于国家的临时收储政策。2008年,我国粮食丰收,为保证农民利益,当年10月以来,国家在东北主产区下达了总量4000万吨的玉米临时收储计划,较2007年的收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据了解,这批收储数量约占东北玉米产量的60%以上,约占东北玉米商品量的近90%。如此大规模的收储,在确保农民种植热情的同时,也让玉米加工企业陷入了困境。 “以前是70%-80%的玉米在市场流通,现在这个比例反过来了,70%-80%的东北玉米都进了库。”王毅说。 在原料短缺的情况下,停产成了必然的选择。据王毅了解的情况,玉米主产区的黑龙江和吉林的企业还能勉强维持,而玉米产量较少的辽宁的加工企业基本选择了不开工,而停产状况最严重的是山东地区的玉米加工企业,因为他们的原料主要是从东北购买。 正是鉴于这种状况,玉米成为国储首批拍卖的对象。国家粮油交易中心公告显示,7月21日,国家有关部门将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公开竞价销售国家临时存储玉米200万吨,拍卖底价为1550元/吨。 但这个价格在加工企业看来太高。王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拍卖的1550元/吨计算,加上出库费等一系列费用,到企业手中,每吨玉米的价格便到了1600元左右。“这样的价格下游就接受不了,如果加工就没有任何利润。” 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下游产品需求疲软,玉米加工企业已经陷入亏损境地。例如淀粉,已经由2300元—2400元/吨,下降到2000元/吨。对于一些酒精生产企业,在这样的价格下生产酒精每吨就亏200元-300元。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王毅放弃参与拍卖玉米的机会。他表示,除了成本考虑,很多企业还有玉米价格走低的预期。 放储遇冷 紧随玉米之后,7月23日,大豆(资讯,行情)(资讯,行情)(资讯,行情)也将进入国储拍卖。根据公告,此次拍卖大豆数量为50万吨,起拍价为3750元/吨。 但是,大豆拍卖在加工企业间也面临着和玉米一样的难题。 事实上,由于受原料价格限制,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从去年开始就陷入了停产的状况。“现在不开工是正常,开工反倒不正常。”九三粮油董事长田仁礼表示。 而目前,除了价格高企外,由于国家收储缘故,市面流通的大豆也非常少,此前一度复工的企业在消化完存豆后,在最近因为豆源问题又都被迫停产。 对于放储,田仁礼一度有些兴奋。“我们企业都准备参加拍卖了,但是价格不现实。就算去,也不会参与拍卖的。” “按现在这种状况和加工企业的反馈,黑龙江的大豆加工企业基本接受不了这个拍卖价格。”7月21日,黑龙江大豆协会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 据他介绍,3750元/吨的价格仅仅是出库价,油厂要装车、拉回,成本还得增加。而最关键的是,目前进口大豆港口价仅为3700元/吨左右,这还是入库价。 上述协会人士认为,其实3750元/吨的拍卖价并不算高,只是在当初收购价的基础上加了每斤2.5分钱的收储费用,算是政策性拍卖了。但由于价格从收储开始就设定过高,加上进口大豆价格的低廉,对于加工企业而言,没有任何吸引力。 业内普遍的意见还认为,大豆放储应该在一个多月前进行。早在5月,进口大豆价格曾连续上扬,一度达到4000元/吨。“那时候卖,我们还能买。”田仁礼说。 但目前,进口大豆价格又降了下来。上述协会人士认为,大豆的国储拍卖,主要的购买对象应该是加工企业。但是由于加工企业基本表露不参与拍卖的意愿,在他看来,大豆“流拍”的可能性极大。 事实上,21日的玉米拍卖已显出该迹象。据王毅了解,吉林的加工企业基本都没参加拍卖。 据7月21日最新的数据显示,当天黑龙江地区计划交易国家临时存储玉米400025吨,实际成交53247吨,成交率13.31%;吉林计划交易国家临时存储玉米801595 吨,实际成交174428吨,成交率21.76%;内蒙古计划交易临储玉米303423吨,实际成交239954吨,成交率7908%。 中证期货分析师刘宾以成交量“明显低于市场预期”,来评价当天东北地区的玉米拍卖情况。他表示,内蒙古地区成交率偏高是由于该地区粮食经营不活跃,加工商基本通过粮库拍卖的方式来获取粮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