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金融期货金融期权 >> 金融期货头条

市场需要更多的金融衍生品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4-04-02 08:40:52 来源:首创期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提到了新的高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的重要表述。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比政府配置更有效率,这就需要把资源配置的指挥棒交给市场。价格机制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机能,而价格这一资源配置的指挥棒在运行过程中将会产生波动,这就是风险,风险管理和转移离不开金融期货。

风险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市场机制不但能够促进经济体运行更有效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而且其成本相对于政府配置要好很多。当然,价格机制作为市场机制的核心内涵,价格不仅由价值决定,同时还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波动,主要是由于供给和需求的不均衡造成的,就算供给和需求是均衡的,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样的均衡也是动态的均衡,其波动不可避免,也就产生了风险。

市场机制不仅产生了“效率”这样的“好东西”,也产生了“波动”,也即“风险”这样的“坏东西”。如果说风险是市场经济的“垃圾”,那么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需要进行风险的释放。经济体仅仅依靠风险的自我消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向体系外部进行风险转移或释放。衍生品市场就相当于一个垃圾处理系统。

在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化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比如进行大宗资源的市场化改革,大宗资源的价格波动也将增加。随着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的推进,也必然产生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这就像垃圾处理系统一样,污水处理系统不可能处理空气污染,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也不能处理工业垃圾,这就需要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品前景广阔

股指期货正式上市已接近4年时间,从一个研究人员的角度来看,不管从制度规范或者运行情况,股指期货整体上堪称完美。不幸的是,由于指数遭遇了接近4年的漫长熊途,使得人们还没有享受牛市美好,就承受了熊市的痛苦,投资者负面情绪急剧放大,股指期货也被牵连。幸运的是,也正是由于指数期货的存在,使得一些行业、企业或者投资者的业绩不至于太难看。简单举个例子,指数期货上市以来到目前下跌超过千余点,简单按照10万手持仓计算的话,价差收益大约有300亿元,而整个证券行业2013年的净利润也仅有400多亿元,这样的收益对于很多行业来说都是很不错的。按照15%的保证金的计算,就是45亿元,如果按照佣金来算,更少,2013年整个期货行业的利润也仅有20多亿元。

股指期货仅是众多衍生品的一种,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贡献不言而喻。再举个例子,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在铜这个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期货品种上,有不少的生产商和贸易商进行了套期保值操作,如果不进行风险管理后果不堪设想,贸易商、生产商开始重视运用商品期货进行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的大幕已经拉开,相对于目前20多万亿的股票市值,比股票市场存量还要大的债券余额,以及庞大的外汇交易市场,价格的波动对于整个市场而言风险很大。目前能够用于有效管理风险的工具还非常有限,沪深300指数期货并不能够代表整个的股票市场,5年期国债期货刚刚上市虽运行良好,但成交量仍显不足,市场急切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产品得以上市。让人高兴的是,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上证50指数期货、中证500指数期货、沪深300指数期权以及上证50指数期权仿真交易已经运行,国务院也通过了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发展的“国六条”,相信新的指数期货、指数期权产品必将有着广阔的前景和灿烂的未来。

大力发展衍生品市场

在股指期货上市这4年中,不论是理论学术界还是实践领域以股指期货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数不尽数。相对于国外关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理论发展,当前的国内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理论需要实践得以检验,而新的实践也需要新的理论给予指导,新的实践也将促进新的理论发展。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为理论提供实践的舞台,通过中国的实践,形成适合中国的经济学理论,指导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应正确看待投机,在风险管理市场不存在单一的风险规避者,在施和受之间应该是均衡的,只有有了大量的风险承受者,风险管理市场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

“永续运行”是一切经济组织的基本前期,发展壮大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解放思想,让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关于风险的一切问题,让金融创新迸发出支持实体经济稳健运行的火花。相信金融衍生品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相信金融创新能够促进实体经济更好发展。
责任编辑:李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