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旗帜性产品,沪深300指数期货上市即将满四年。在这四年时间里,股指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投资者认知度不断提高,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套保、套利及投机交易协调发展,市场运行质量良好,成熟度较高。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期现走势保持高度相关 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以来,打通了股市期现货两个市场,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关注。股指期货成交量和成交金额保持快速增长,2013年总成交量较2012年扩大了83.9%,累计成交金额高达1407亿元,较2012年同比大幅增长85.5%。持仓量从上市初期不足1万手,到2013年最高突破13万手,市场容量不断扩大。 2013年全球主要衍生品交易所股指期货类产品总交易量达到22.54亿手,其中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沪深300股指期货以1.93亿手的成交量在众多交易所中排名第五位,较2012年上升一位,在亚洲主要市场中仅次于大阪证券交易所排名第二。占全球主要交易所股指期货成交量的比重,由2011年的2%大幅升至8.6%。 与股指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相伴,股指期货市场四年来的运行也展现出稳定、理性的态势,期现走势保持高度相关。以衡量、判断期现货市场走势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基差为例,数据统计表明,上市四年来,股指期货和沪深300指数走势保持高度相关,期货价格在大部分时间里高于现货价格,基差为负。自上市以来,沪深300指数期货和其标的沪深300指数走势保持一致,2013年沪深300指数和主力合约的相关度高达99.67%,两者的收益率相关度也达到了95.83%,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稳定股市抛压,有效降低现货市场波动率 股指期货上市初期,中国股市经历了较长时期的下跌趋势,部分投资者担忧股指期货可能成为机构做空市场的工具。四年来的市场运行情况证明,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首先,股指期货市场在制度上对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有明确的规定,包括证券投资基金、保险(放心保)(放心保)机构和QFII都只能参与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交易,并且对买入和卖出股指期货合约价值有数量上的规定。 其次,从市场交易行为分析,套期保值是以期货作为现货市场的替代,进行和现货市场方向相反的交易,实质是风险对冲,并不是单纯在期货市场做多或做空。机构参与套保有三个特点:一是机构持仓量大、交易量小。套保持仓约占30%,但日均成交仅约6000手,不到交易量的0.5%,无法左右期货价格。二是机构套保做空,其他主体等量做多。机构持有的套保空仓,必然对应着等量的多仓,多空力量均衡,不会产生做空压力。三是机构期指套保做空多,现货市场做多更多。 再次,股指期货上市后,分流了股市抛压,使得股市稳定性显著提高。一方面,股市大幅涨跌天数明显减少。从上市前后各两年多比较来看,沪深300指数涨幅超过2%的天数从上市前的92天降低到上市后的42天,跌幅超过2%的天数从上市前的112天降低到上市后的42天,降幅均超过50%。另一方面,股市波动明显降低。沪深300指数日收益率标准差从上市前的0.025降到上市后的0.014,降幅达43%。实证分析表明,排除其他因素影响,股指期货促进股市波动降低了25%左右。 投资策略多元化,推动金融创新 沪深300指数期货上市之前,国内证券市场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买入持有是投资市场的主流,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手段被动。沪深300指数期货上市后,双向交易模式开始出现。 2013年年末沪深两市个股数量已增至2489只,个股的选择更难且目前市场还不存在个股的风险对冲工具。在市场经历多年的调整后,投资者更认同用指数型产品进行投资和风险管理,比如50ETF、180ETF和沪深300ETF等。投资者持有这类产品在市场不确定性上升时,可以通过股指期货进行有效的风险对冲。因此指数投资越来越受到一些投资风格相对稳健,资产规模较大的投资者的欢迎。 股指期货上市以来,证券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积极变化,最为明显的影响表现为“两大改变”。一是机构投资经营策略逐步发生改变。机构积极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和对冲交易,敢于稳定持股,实现稳定经营,业绩增效明显。近两年业绩表现突出的机构,大多是因为运用了股指期货进行风险管理。二是市场同质化局面逐步发生改变。股指期货的上市加速了金融创新步伐,市场结构向成熟方向演进。利用股指期货,机构从传统的高风险、方向性投资,转为以市场中性策略为主的低风险、稳定收益的多样化业务模式,改变了长期低水平同质竞争状态,避免了业绩大起大落。随着做空机制的完善,私募基金成为真正的对冲基金。 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 随着金融市场改革全面推进,直接融资比例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逐步放开,金融衍生品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建议,首先,适时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推出新的股指期货产品,丰富产品体系,包括配合投资者分级制度,推出小规模、多样化的指数期货产品,以满足现货、期权市场不同投资者群体的对冲需要。其次,研究进一步推动机构投资者队伍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对高频交易、开仓量、持仓量等制度上的限制逐步放开。再次,通过建立并完善做市商机制,鼓励和推动更多的大型机构参与做市交易。 责任编辑:李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