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程序化交易 >> 程序化交易资讯动态

杨剑波:是什么制约了国内的量化交易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4-04-14 11:49:36 来源:新浪财经
任何一个复杂事物的发展,都不可避免需要一个综合配套的体系。国内的量化交易也同样如此。

在境外,量化交易是市场交易的主导力量。比如在相当多领先的国际投行里,自营交易是禁止做方向性投机交易的。之所以到目前为止,国内的量化交易和国外成熟市场还有巨大的差异、发展还处于极低的水平,很大原因在于基础设施不齐全。

截止目前,国内的基础设施还欠缺哪些要素,影响了量化交易在国内的发展呢?

第一:股票市场缺乏当日回转交易制度,即T+0;且涨跌停板的设置不利于相关业务的发展。从经典的金融学理论来说,只有对股票的价格形成机制的制约越少,才有利于资本市场实现其最有效率、最优的价格发现功能。具体地说,如果股票等证券不能实现T+0,则很多交易策略无法有效实施。

比如,高频交易。高频交易头寸的进出往往是极短的时间,但如果不能实现当日回转交易,则无法从闭合的头寸中“抽身而出”,完成交易。而高频交易是有利于提供市场流动性、降低市场波动、并提高市场效率的。

同理,对股票的涨跌进行涨跌停板限制,实际上是让股票的交易扭曲的反应其标的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国外主要市场都没有涨跌停限制的原因。

第二:融资融券成本极高且融券标的有限。多空策略或市场中性策略都需要建立多、空两个头寸。但由于这些策略是相对价值交易,在风险度相对低的情况下,赚取的利润往往相对于风险较高的投机性、方向性交易低,这种情况下,其实要求股市本身的交易成本相对的低。而目前我国的融资融券业务成本都极高、其融券的标的有限,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还不能相互融券。这些都制约了风险中性的多空策略的发展。

第三:股指期货缺乏丰富的品种且进入门槛高。从市场的效率以及交易的发展来说,也需要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微博]的股指期货品种多样化。目前只有一个品种,即沪深300(2261.040, -9.63, -0.42%)指数期货。这是一个跨市场的大盘蓝筹为主的反映整个市场风貌的指数期货,但标的大、购买门槛较高。

从交易的角度来说,还需要一些反映不同风格、主题、且门槛较低的股指期货。比如以上证50为标的、或深交所[微博]的某些主题的指数期货、且每一张合约的金额可以下降一些,比如10-30万。

这样便于不同期货品种之间、不同期货与现货之间互相套利,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升且对发展不同指数、期货挂钩的结构性产品等非线性产品也有好处。因为用期货做对冲虽然增加了升贴水带来的不确定性,但在有时候却可以因为其杠杆性降低对冲的资金成本。

第四:缺少指数期权和个股期权。期货和股票是线性产品,期权则是非线性产品。在金融市场中要对规模庞大的银行理财产品中的结构性产品进行风险管理,需要同时管理好可以用股票和期货来对冲的线性风险,以及必须用期权来对冲的非线性风险。

经过2012-2013年的改革,中国大陆市场已经有了场外期权,主要大型证券公司均可买卖场外期权,但其本身的风险管理还需要场内期权进行对冲。故尽快推出指数期权和个股期权有其客观需要。

第五:债券市场割裂,且信用债、信托不能违约。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割裂是中国债市的一大问题。而且信用债、信托等本为风险、信用的品种却因为多种原因不能违约,这导致国内的固定收益以及信托产品的定价不正常。

这事实上推高了国内的无风险收益率和资金成本。资金成本的升高实际上对包括股票在类的权益市场是一个负激励,并导致风险偏好更加下降。

第六:资本管制导致资金出入不方便。一些跨境套利的交易,需要资金能够频繁进出国境,但由于我国实行资本管制以及外汇管制。这使得资金的跨境出入以及外汇的买卖都无法按照策略的需要来实施。因此,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相关的交易性机会长期存在的原因。

除了以上这些,还需要一个配套、完备的法律体系能够定义、解释这些量化交易中的各种要素;更重要的,在出现纠纷、异常现象的时候有严谨、合乎金融规律和法治精神的对应办法。目前来看,这些领域都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本文节选自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4)》

(本文作者介绍:上海财大金融学教授、光大策略投资部前总经理。)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