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头条附属

中美应加强衍生品监管合作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7-24 10:49:05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王勇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于7月27日至28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双方将有许多共同关心的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问题要进行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加强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合作也应列为对话议题。

美国推出新监管框架

5月13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代理主席邓恩联合宣布了关于场外衍生品交易的新监管框架,旨在防止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引发金融风险。其内容包括:

修订商品交易法和证券法。要求所有标准化的场外合约必须通过受监管的中央交易所进行统一清算。要求中央交易所通过充足的保证金覆盖及其他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

提高市场效率和透明度。首先是记录备案和报告要求(包括审计记录)。其次,所有未经中央交易所清算的合约均应向受监管的交易所报告。第三,要求标准化的场外合约在规定的交易所公开上市。第四,建立交易信息披露系统,即时公布交易价格及其他交易信息。第五,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充分运用在规定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场内产品,引导交易所场内市场和场外衍生品市场进行公平竞争。

防止市场操纵、市场欺诈及其他不公平竞争行为。对场外衍生品市场中的市场欺诈、市场操纵及其他不公平竞争行为,对操纵或明显影响市场价格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合约,赋予监管机构相应的监管处置权。

中国完善相应监管制度

近年来,央行相继推出了债券远期、人民币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外汇远期、外汇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随着我国汇率、利率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场外衍生产品市场正在快速发展,交易主体参与热情高涨,市场交易日渐活跃。目前中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的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债券远期、人民币以及外汇远期、货币掉期、利率互换及远期利率协议等,其中,债券远期、人民币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及货币掉期主要通过交易中心系统开展交易,而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未通过交易中心进行的交易则需向交易中心进行备案登记。交易中心则定期向央行进行市场交易情况汇报。

7月初,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23家较为活跃的市场参与者在京参加了《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2009年版)》的集中签署仪式。笔者认为,新版主协议不但为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确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国标准,更是在推进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监管制度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不过,相比较而言,目前,在中国场外市场进行交易的简单衍生品,却大多是美国各期货交易所内的标准化合约产品,并且其涉及的币种及期限结构也远比国内市场的产品丰富。而美国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发展历程,又是一个根据市场需求而自发形成的过程,而且是先发展交易所交易,当产品逐渐由简单到复杂、超出交易所的容纳范围后,场外交易才慢慢发展起来,因此,监管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金融实践。实践表明,交易所交易及其监管中国远赶不上美国,而在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方面中国还是领先美国一步,这就有了加强合作的基础。

加强监管合作

加强金融机构衍生工具创新和衍生市场运行制度建设。中美监管部门需与立法部门加强合作,尽快完善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的监管立法,并通过与国际监管机构进行沟通协调,使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政策标准尽可能与国际保持一致,避免因跨境流动而削弱监管效果。另外,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复杂性和非标准化特征,大大增加了投资者的对衍生产品的风险认知难度。这就要求新修订的监管措施中,强调金融衍生工具开发机构应充分披露产品交易结构与基础资产状况,揭示复杂结构背后的风险关联因素,防止场外衍生产品向不成熟的市场投资者进行不当销售,这对于投资者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美监管者应该严格要求交易商提交的交易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督促交易商修改标准信用衍生品交易的相关合约,以确保在信用风险事件出现时使用现金结算方式;要求交易商对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整体运作基础设施进行长期计划,并控制交易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重要事件的处理过程;通过对组合的管理和精确的交易估值,利用净额结算和抵押协议,来提高参与者的风险控制能力并对重要的资产类别和产品进行充分说明。

加强集中清算制度和逐日盯市制度建设。由专业清算机构作为场外衍生品交易的中央担保方,为场外衍生品提供逐日盯市结算与风险管理。越来越多的场外衍生品交易活动应通过中央清算机构清算。另外,建立场外衍生品的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置机制。在场外衍生品存续的生命周期内,如何进行估值和调整保证金尤为重要。由于场外衍生品个性化程度高,因此流动性较差,违约后的风险处置机制与交易所交易产品有较大差别。所以,中美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充分发挥中央清算的风险处置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