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中国金属铜期货、现货价差创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值,现货价格较期货价格一度高出1500元/吨,而以往现货价格升水500元/吨的情况都比较少见。铜期货、现货价格背离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贬值的背景下,进口铜亏损严重,国内铜短期供应紧张。 结构性供给紧张 与多数大宗商品不同,铜的市场供需经常处于紧平衡状态。国际铜业研究组织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精炼铜供应少见的由2012年短缺34万吨转为过剩38.7万吨,相对于全球超过2000万吨的年消费量来说,供给过剩压力并不是很大。 作为全球第一大铜消费国,中国占了近40%的全球消费量,而近阶段国内铜市场需求依然稳定。记者查阅了2013年各主要有用铜需求的行业数据,用铜最多的电网建设完成投资3894亿元,增长5.4%;另外在生产中有较大用铜需求的汽车制造产业、空调制造产业产量都增加超过10%,基本上铜需求相关行业都保持增长态势。由于国内铜供应短缺,净进口成为常态,2013年国内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铜206.6万吨,大幅增加13.2%。 2014年,由于大宗商品整体市场偏空,铜价也受到波及,但相对于橡胶、铁矿石等其他工业品来说,铜价比较抗跌,需求相对稳定,一旦市场短期供给出现短缺,现货价格升水也比较容易理解。 熟悉上海相关贸易的曹磊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铜市场出现了结构性供给紧张,受伦敦期货市场、上海期货市场铜比价以及汇率因素的影响,国内冶炼厂出口精铜至保税区有利可图,因此国内市场现货较为紧张。另一方面,内外比价“倒挂”也导致铜进口受阻。尽管保税区的铜库存较高,但这些铜很难进入内地市场流通。 此外,记者采访上海地区多家贸易商了解到,一些供应商惜售加剧了这种紧张局面,致使国内铜现货升水居高不下。由于目前铜价处于3年多以来的低点,国内一些大型冶炼企业也有推高现货价格的意愿,甚至会刻意增加出口到保税区的铜的数量。因此铜现货大幅升水而保税区库存高企的奇怪现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国储出手“破局” 除中国外,全球市场铜需求均略有萎缩,国内保税区大量铜库存通过转口贸易流向国际市场的动力不大,目前这些铜在保税区进出两难。有关部门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一个不错的解决方式便是让这部分库存流入国内,在此背景下,4月底国储收购了约20万吨保税仓库的铜。 目前有消息称,国储局此前买下了约20万吨铜,目前铜储备约110万吨,而后期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收储规模,今年国储局很有可能将储备铜增加至140万吨。国储局收购虽然不能够完全缓解市场的供需矛盾,但可以影响到现货升水和比价的回升,最终希望能够吸引进口铜入关。 造成铜期货、现货价差偏离正常轨道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对远期期货价格的悲观态度。尽管市场短期的确处于供给紧缺状态,但一旦未来某时点比价合适,大量的铜就有可能从保税区涌入内地。目前,上海期货市场铜期货的主力合约为1408,该合约价格较近月合约1405相差近1800元/吨,这种远期大幅贴水的现象显示出了投资者对于未来价格走势的悲观。 尽管需求稳定,但考虑到整体宏观环境以及工业品整体的情况,现货铜价格大幅高于期货价格的状况恐难以延续。期货价格代表的是未来几个月后的市场行情,因此现货升水仅仅影响了近月交割合约价格。 近期项目审批和财政拨款加快,基建投资同比大幅反弹,“微刺激”与定向存准放开等政策也相继出台,但依然不足以打消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目前国内仍处在经济转型期,加之债务、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大,处于去杠杆阶段,这种背景下,不会有大规模刺激政策,即便出台一些“微政策”,效果也不会很明显。 一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速下滑至7.4%,PMI等数据也较为低迷。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趋势下,几乎所有的工业品都在下跌,如此环境下铜价难有大作为。铜上下游产业链对未来市场价格信心不足,也是造成期货远期贴水的内在原因。 全球库存大转移 随着全球权威的有色金属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被港交所收购,交易所对库存监管强度升级,国际一些大投行开始放弃有色金属特别是铜的仓储业务。 2013年下半年至今,全球铜库存分布状况变化显著。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库存加速外流至亚洲地区。而这一阶段恰逢国内资金紧张,融资需求大增从而吸引了大量精铜贸易融资进口。 记者在相关数据中看到,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库存从去年底65万吨下降到今年3月的25万吨,虽然国内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库存变化不大,但是上海保税区铜库存却快速攀升。除此之外,一些冶炼商还将铜放进广州的保税仓库和北方一些港口中,但这些铜基本不会进入内地市场,进入内地就意味着亏钱。 近期受人民币贬值影响,进口一吨铜大约要亏损3000元至4000元,企业进口铜后只能放进保税仓库,使得铜库存量压力骤增。据统计,4月份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同比增加58%,达到近一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尽管目前汇率、比价不支持短期铜库存流入国内,但不排除这种状况在未来几个月内发生,鉴于此,汇丰银行已将2014年的价格预测由7750美元/吨调低至7200美元/吨。从长周期角度来看,全球库存开始向亚洲转移,如果进出口不存在障碍,未来铜的价格重心或将进一步下移。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