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日报:国内期货市场近两年创新步伐加快,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国内期市已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在您看来,国内期市发展现状如何?前景怎样? 邵剑秋:国内期市正在不断走向成熟,虽然这一过程漫长曲折。即使像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对衍生品场外交易的监管政策也在随着市场变化,不断反复和调整。 我非常赞同中金所监事长武小强对中国期货市场的现状描述:上世纪90年代的期货行业清理整顿阶段是期货公司的最困难时期;之后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期货行业虽然登上了一座高峰,但太阳尚未升起,所以期货公司仍感到丝丝的凉意。 展望期货市场的未来,一是市场起决定作用的机制将在国内资本市场得到较好的体现;二是国内金融各子行业的划分总体上将逐渐模糊,而在此基础上,会出现更多具有鲜明专业优势的公司,各类型的公司特别是服务提供商的分工会更精细;三是各交易所之间的竞争将不可避免;四是再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后,金融企业良莠不齐的现象将极大地得到改观;五是互联网金融将鞭策金融行业加速发展,使得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将更全面、更便利地得到满足;六是会有更多的创新推动国内、国际期货及衍生品行业的发展。 期货日报:影响当前期货公司各项业务发展的障碍主要有哪些,如何应对? 邵剑秋:国内期货市场发展至今,确实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期货法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一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期货市场、中远期市场的界定不清。两类市场的运作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中远期市场具有分布区域广、交易品种多的特征,部分交易品种已经延伸到期货市场尚未覆盖的品种。在国内中远期商品市场中,部分品种采用了与期货交易相同的交易机制和方式,由于缺乏监管,干扰了正常的市场价格,严重影响了期货市场的发展。 二是对境外期货代理亟须从法律层面进行约束、规范。目前国内存在着以境外期货代理为名义,用低手续费、低保证金等手段招揽客户,与投资者之间从事对赌交易的非法境外代理活动。这些活动严重干扰了期货市场的正常秩序。 三是期货投资者的赔偿机制尚不完善,阻碍了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除了传统的行政处罚、民事处罚手段外,国外成熟市场的行政和解模式也应考虑在法律上予以明确。 其次,国家相关部门对国有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相关配套政策尚需完善。例如,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考核机制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有企业利用期货对冲风险。 再次,在监管模式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的过程中,一些突出的问题亟须通过加强监管协调来完善。 一是功能监管的模式应该向有利于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的方向转变。例如,国内的信托、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机构尚无法参与商品期货交易,即使此类机构准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但也仅限于从事套保交易,而且还存在较多限制,不利于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发挥。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对不同金融机构参与同一金融产品业务的标准在监管上未能趋向一致。 二是应该向有利于各类金融机构均衡、平等发展的方向转变。目前,期货公司从事创新金融衍生品业务存在较多障碍。以期货公司参与个股期权为例,一方面,由于期货公司在衍生品方面的风险管理经验和优势,其参与个股期权已得到各方共识。但由于个股期权业务中的备兑开仓和行权都涉及股票现货业务,目前期货公司从事股票现货业务还存在法律障碍,因此,期货公司要从全业务链完整地参与个股期权业务尚需要突破法律障碍。另一方面,如果期货公司以仅限交易期权的参与人模式参与个股期权业务,或以IB模式参与,虽然这两种模式没有法律障碍,但期货公司在参与个股期权时存在业务链不完整、风险处置不对称、客户资源流失等诸多问题,不利于期货公司充分发挥其风险管理的经验,更不利于个股期权市场的平稳发展。 三是应该向横向、纵向统一监管标准的方向转变。目前,在“一行三会”部门间的外部监管标准,以及证监会[微博]系统内的部门间、区域间的监管标准,都存在不够统一的问题。例如对证券公司的IB业务的监管,部分辖区就存在多头监管或监管空白的问题,不利于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 同时,多层次市场结构的建设还需加强。一是对中远期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分部门监管的问题。中远期市场是期货市场的基础,只有界定清晰、统一监管才能更有利于市场的发展。二是OTC市场信用风险的防范问题。因为期货公司是OTC市场的参与主体之一,OTC市场的信用风险可能通过期货公司转移到期货市场。三是加快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建设问题。期权、汇率期货等基础风险管理工具的缺乏已严重制约期货市场的发展。 最后,企业对期货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期货市场的发展。当然,期货公司在推动期货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也须进一步加强自律、勤勉尽责。 期货日报:在资管时代,期货公司之间的竞争会发生哪些变化?什么样的公司在竞争中能赢得一席之地? 邵剑秋:当前国内期货行业刚进入资管的1.0时代,期货公司之间的竞争由单纯的价格竞争,向综合实力的竞争演变,资本实力、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运营效率、服务能力等各个方面正日益显示出其在竞争中的重要性。而当期货公司可以发行一对多的产品或公开募集产品,也就是进入资管2.0时代时,期货公司之间的竞争将真正进入比拚综合实力的时代。 从大资管的角度看,期货公司实际上还面临着与基金、私募、信托、银行理财、券商资管等整个金融业各类服务机构的竞争。这种竞争很残酷,更需要期货公司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期货公司在认清面临竞争态势的同时,应致力于打造自身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的口碑,努力让发行的每一个资管产品在获得更大收益的同时,风险更小。要实现这一目标,期货公司应舍弃一些眼前利益,不盲目追求产品的数量和规模,更多地追求做精做好每一个产品。期货公司应在人才储备、系统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在产品设计、风险控制、运作管理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冲击金融行业传统通道业务之时,传统通道业务的盈利率必然呈下降趋势,而在混业的背景下,财富管理的竞争自然会在金融机构之间日趋白热化。我认为,只有那些专注于在自身擅长的领域深入发展的公司,才可能提供更贴近于客户需求的产品,才易于在该领域建立起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期货日报:在培育理性的市场投资者方面,期货公司应如何做? 邵剑秋: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淡去的草莽时代》,讲的是最早一些做股票起家的大户,因为不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归隐了。 其实这种情况很容易理解。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新业务的推出;随着由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逐步向以机构为主的投资者结构的演变;随着量化交易的方式慢慢为市场接受,市场原有的盈利模式势必发生或大或小的转变。 对投资者而言,期货市场是相当残酷的,永恒不变的法则只有一条——适者生存。产生这种结果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中介服务机构的投资者教育还没做到位。而随着期权上市,在投资者教育方面,需要期货公司扎扎实实做更多的事情。 对中介服务机构而言,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基本角度入手: 首先,从风险角度看,对中介服务机构来说,一是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包括加强风险的类型和相关案例的宣传;二是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揭示工作,在销售和推介产品时,必须勤勉尽责、透明公开地对产品的潜在风险做好揭示工作。 其次,从投资理念和技能角度看,中介服务机构可以通过专题培训、新品种推介等方式,正确引导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提高其投资技能。 再次,从投资者适当性角度看,一是了解自己的客户;二是帮投资者树立“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每一名投资者”的观念;三是适时劝退不适合的投资者。 最后,从投资者自我保护角度看,提高投资者的法律意识,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并引导投资者用合法的手段保护自身权利。 要真正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确实很难,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的从业者在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期货日报:产业客户对期货公司来说意味着什么?期货公司在开发产业客户上还面临哪些挑战? 邵剑秋:产业客户对期货市场,特别是对商品期货市场尤为重要,是期货市场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产业客户的充分参与,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就不能得到很好发挥。 要做好产业客户开发与服务,期货公司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帮助客户树立正确的理念,二是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帮助产业客户树立正确的理念,即让企业理解期货能助其对冲风险的同时,理解利用期货对冲风险本身也存在风险。 国内多数企业目前只知道期货能对冲风险,而对利用期货对冲风险本身也存在风险,明白的企业少之又少。否则,企业从套保做成投机的现象不会在国内期市普遍存在。这对期货行业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服务过一个中外合资的涉铜产业客户,该企业近十年来一直坚持利用期货对冲原材料价格成本波动的风险,不论其期货头寸是盈利还是亏损。从其头寸缓缓增大的趋势看,其生产经营活动得以在宏观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稳定开展,而企业稳定地逐步做大,正是因为对期货这一工具的深入认识与正确使用。期货公司只有帮助产业客户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并能满足其真实需求,才能在产业客户日趋成熟的同时,实现客户积累,与客户一同成长。 随着铁矿石、动力煤等产品上市,期货公司已经开始接触到一些航母级的产业客户,此类客户本身对现货价格的判断相对较为专业,而以往丰富的境外市场参与经验,也能够使其准确了解国内外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优势和差距。此外,其对风险的理解早已不仅停留在防范市场价格风险层面上……这都是期货公司面临此类客户时无法逃避的挑战。 从市场客观因素来说,国内期货公司为产业客户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也受到一些制约。 首先,是OTC市场建设。期货市场的交易合约是标准合约,而企业的需求大多很难仅用标准合约去实现,此时OTC市场的功能就显而易见了。但是,目前能较好防范OTC市场信用风险的中央对手方机制在国内尚未实施,仅凭期货公司和企业来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去化解这一问题显然不现实。 其次,目前国内只有期货这一工具来对冲风险,成本相对较高。虽然期权即将上市,但是对于期权在对冲风险中的应用,企业有一个接受过程,期货公司有一个熟悉过程,市场也有一个流动性逐步变好的过程。 最后,税收政策、国有企业对高管的考核机制等一些政策和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客户进入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对冲风险的需求。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