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九条”的颁布,体现了政府对期货市场改革发展的重视,为期货市场的创新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丰富期货品种和期权工具,鼓励机构投资者以对冲风险为目的使用期货衍生品工具,支持期货经营机构探索综合经营、自主创设产品等重要举措为期货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放宽业务准入,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交叉持牌的业务牌照管理制度,拓展了期货公司的经营范围。同时,也将有更多类型的机构参与期货市场竞争,期货公司未来面对的竞争对手、竞争内容和竞争方式将更加复杂。 未来几年将是期货公司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行业洗牌、重塑格局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明确市场定位、抢占市场先机的期货公司会迅速崛起,但对部分期货公司而言,将不得不面临生存困境甚至面临被兼并重组的境况。转型源于市场环境的转变,创新发展的需要迫使期货公司要重新定位,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明晰转型方向和目标。 抓住行业本质,明确期货公司作为期货、期权及衍生品专业服务商的基本定位 期货行业的本质是提供以期货、期权及衍生品为手段的风险管理服务和财富管理服务。伴随中国期货市场二十多年的发展,期货公司作为行业重要的经营主体,在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服务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在资本、渠道等方面,较银行、保险(放心保)、证券等金融机构具有明显差距,而且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期货公司应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期货行业本质,明确期货、期权及衍生品专业服务商的基本定位。 期货公司未来的转型发展要立足本源,始终坚持以期货、期权及衍生品业务为主营业务,其他业务作为配套业务的战略定位,围绕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展开创新,真正实现为投资者提供以期货、期权及衍生品为手段的风险管理服务和财富管理服务。 立足创新,构建“通道+专业+资本”的期货公司商业模式 与成熟期货市场的期货经营机构相比,我国期货公司的商业模式单一,目前还停留在传统的以经纪业务为主的模式阶段。由于传统期货经纪业务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期货交易通道服务,缺乏个性化、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价格竞争是主要竞争手段。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经纪业务依赖于牌照资源、竞争同质化的弊端逐渐显现,靠牌照垄断、手续费收入的商业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未来,期货公司要充分利用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服务子公司等新业务,转变盈利模式,用专业和资本构筑期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期货公司的“专业”指的是期货公司在以期货、期权及衍生品为手段的产品创新和专业服务能力,这也是期货公司区别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产品是期货公司与客户之间联系的纽带,只有开发出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才能获得客户的青睐,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产品是载体、是工具,服务是根本、是目的。“资本”指的是运用自有资本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如做市商业务、仓单融资业务等。 以“通道+专业+资本”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有利于丰富期货公司的产品供给,使得期货公司能够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利用场内衍生工具,向客户提供场外衍生产品,发挥期货公司的专业价值,进而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OTC市场是期货公司经营价值链的延伸,依托场内衍生工具,开展OTC业务,能真正发挥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职能和财富管理职能。 找准行业价值链定位和创新着力点,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在美国期货市场上,拥有FCMs、IBs、CTAs、CPOs等多种类型的经营机构。比如高盛,具有为客户量身定制服务的能力以及强大的资产管理能力;ADM(亚达盟)在农产品领域的超强研发和服务能力;盈透(IB)以网上廉价的期货经纪业务为主的电子商务模式;福四通(FS/STONE)以农村合作社为基础的期现一体模式;新际模式(NEW EDGE)以软件、IT为基础的全球期货经纪模式;德贝期货服务于多家期货公司的IIB模式;芝加哥交易公司(CTC)的做市商和自营商模式等。 目前,国内只有期货公司和部分证券公司在经营期货业务,类型过于单一,缺少市场需要的做市商、交易商等多样化经营主体。 交叉持牌牌照管理制度放开,期货公司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不宜一味地追求大而全,期货公司应结合自身资源优势,选择自身所擅长的领域精耕细作,而不是盲目跟从。期货公司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可向交易型、经纪型、资产管理型、综合型、做市商等方向转型,通过市场化的竞争,逐步形成综合性、集团化大型期货经营机构与各类专业性、特色化中小型期货经营机构并存发展的差异化竞争行业格局。 期货公司的创新转型离不开整个资本市场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离不开制度层面的创新和推动。因此,在我国期货行业创新发展提速、期货公司创新转型热情高涨的发展态势中,新“国九条”的颁布为期货行业的创新发展增强了信心。新“国九条”文件出台后的关键是要得到有效落实,监管制度和政策环境要为期货公司的创新转型创造有利的条件,为期货公司创新转型留有适当的试错空间。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