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期货市场将再添新成员,中国证监会5月23日宣布批准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铁合金期货,具体上市时间由郑商所准备情况决定。 据了解,铁合金品种旗下拥有诸多产品,共分八大类,分别是钼系、钨系、钛系、钒系、硅系、锰系、铬系和镍系。众多产品使得铁合金期货在推出之前就受到广泛关注,而根据此次证监会的批复来看,铁合金期货主要针对硅铁合金、锰硅合金两个产品。 根据多位业内人士的介绍,国内的铁合金行业长期受到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等问题的严重困扰,诸多企业都处于亏损或保本的状态,当前无疑是推出铁合金期货的最佳时机。 铁合金遭遇市场疲软 “开展铁合金期货交易能够发挥期货市场引导生产、规避风险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钢铁产业链期货品种序列,促进铁合金行业和钢铁产业平稳健康发展。”证监会发言人邓舸表示。 铁合金行业在整个钢铁行业中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是钢铁生产和铸造业的脱氧剂、脱硫剂及合金添加剂的中间原料,其中硅系的硅铁和锰系的硅锰产销量最大。 但是由于近期钢材价格始终不景气,硅铁和硅锰的主要下游钢厂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传导至上游,钢厂也在不断打压硅铁和硅锰的价格,导致近期硅锰、硅铁价格始终处于疲软状态。 “硅铁价格2014年以来一直在走低,跌幅11.2%,近期才筑底企稳并有小幅回升;硅锰近两个月呈稳中有升走势,但价格仍较年初有6%的跌幅。”卓创资讯铁合金分析师于明静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目前市场受南方丰水期电价调整暂未明确及行情低迷影响,硅锰市场开工率仍维持低位水平,现货资源较为有限。截至5月29日,内蒙古主流含税承兑出厂报价6300-6400元/吨,宁夏主流含税承兑出厂报价6300-6350元/吨,云南主流含税现金出厂价6300元/吨,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00元-500元左右。 另一方面,近期西北地区硅铁72#自然块主流含税承兑报价5500-5550元/吨,实际成交5450元/吨,较此前几周有所上涨,但是在粗钢产量一路增加、钢价每况愈下的状况下,硅铁价格难以获得提振。 实际上,由于近期钢铁市场陷入漫长的寒冬期之后,对于硅铁、硅锰的采购也是不断压价,而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甚至都逼近了生产企业的成本线。”于明静告诉记者。“钢材价格持续疲弱,钢企在资金压力及盈利空间狭窄的局面下,对原材料的采购打压力度不减。” 除了价格疲软之外,铁合金市场面临的问题还来自于行业本身。 据了解,我国铁合金产能和产量目前均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2012年我国硅铁产量478万吨,市场价值约330亿元;硅锰产量1067万吨,市场价值700多亿元。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硅铁出口国,2011年和2012年的出口量分别为62.1万吨和45.4万吨。我国硅锰的进出口量相对较小,2012年硅锰进口3.07万吨,出口仅有3632吨。“目前我国铁合金企业数量众多,但单个产能较小,产业集中度较低。”于明静介绍说,“中国铁合金加工企业大都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生产手段落后,多数集中在个别省份,且生产过程中设备不配套、工艺落后、检测手段不全,造成金属回收率低、能耗大、成本高、产品缺乏竞争能力、污染严重等状况。” 期货收效难预期 价格持续疲软,行业竞争无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铁合金期货的出现为整个行业信心带来了一定的提振作用。 据了解,价格易波动也是铁合金行业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2009年到2011年,硅铁价格的年波动幅度分别为17%、42%和11%,硅锰价格的年波动幅度分别为32%、24%和21%,“铁合金现货市场厂商众多,且竞争较大,导致铁合金价格波动剧烈,市场亟须期货价格引导。”一位朱姓的山东贸易商向记者表示。 不过,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期货的上市是否恰逢其时却仍然是未知数,根据上述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让硅铁和硅锰先上市,主要考虑到这两个产品是完全市场化的,没有垄断,标准化程度也高,商品可供交割量充足,易于存储和运输,交易、交割等风险可控,而其他的产品市场化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 而一位郑商所的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推出铁合金期货,将为相关企业提供发现价格和管理风险的工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铁合金牵涉的产品众多,所有品种全部上市的条件并不具备。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即使是先期落地的硅铁和硅锰,同期上市所收到的效果也未必一致。“从近两年的价格波动来看,硅锰期货操作空间有限,在行情持续低迷,市场价格持续在成本线徘徊的形势下,企业参与积极性有待观察。”于明静说,“然而,从硅铁来看,近两年年波动幅度一直在10%以上,最大幅度超过40%,并且部分古铁企业有在天津铁合金交易所的操作经验,参与积极性可能高一些。另外硅铁大型企业近几年也注重在业内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行业集中度逐渐提高,所以我个人觉得硅铁期货也有助于推动硅铁市场的合理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