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事件频发 国内大宗商品贸易融资近期频亮“红灯”,青岛港铜、铝骗贷融资事件还在持续发酵,蓬莱港也被卷入其中。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贸易融资风险频发,除了银行自身监管存在漏洞外,仓储监管不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重复质押融资模式重现 近年来,为解决资金紧缺难题,很多企业将融资的“触角”伸向了大宗商品领域,融资的品种涉及铁矿石、铜、铝、锌、棕榈油、大豆、橡胶等,其中以铜和铁矿石贸易融资最为活跃。 以铜为例,目前保税区内存放的很大一部分铜是为了融资。“保税区的铜库存可能会反复质押,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杠杆,有一定的金融风险。”中信期货副总经理景川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 他进一步解释称,“有一部分进口商是钻了政策的空子,利用铜进口作为工具,反复进行融资,青岛港的事件很显然跟这个有关”。 据了解,利用仓单重复质押融资最初出现在钢贸领域,银行对钢贸融资叫停之后,重复质押的融资模式被复制到了其他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领域。富宝资讯首席分析师雷连华称,由于融资铜可以循环滚动,融资铜的资金量很难准确掌握,“初步预计融资铜规模已经达到了500亿元以上”。他还透露,5月上海保税区铜库存有75万吨,青岛保税区铜库存在6万—7万吨,广州保税区库存为3万—4万吨。 在景川看来,最近两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而铜价却相对平稳,融资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融资需求给铜市带来了缓冲,使铜价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 不过,随着银行对融资铜监管趋严,未来国内融资铜需求将会发生变化。事实上,今年5月银监会融资矿监管新政策出台以后,国内融资贸易已有所收缩。“最近信用证开具都比较困难,做融资的仓单基本都未被银行通过,这种限制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雷连华表示。 5月份我国的铜进口数据,已反映出铜贸易融资在降温。海关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进口未锻造的铜及铜材38万吨,较4月份下降7万吨,环比降幅为15.6%。 监管制度急需完善 由于贸易融资风险显现,目前不少业内人士担心监管层会把这项业务“掐掉”。不过,在雷连华看来,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贸易融资是信贷市场的重要渠道之一,每年我国大宗商品贸易融资有1300亿美元的额度,占外汇储备的30%左右,如果真的取消贸易融资,这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雷连华称。 既然贸易融资不可能大范围禁止,那么引导它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就成为必然。一名不愿具名的期货业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领域频频出现风险事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监管政策不到位,“由于中间存在利益关系,再加上违法成本低,有时候监管就形同虚设”。 不过,在景川看来,随着骗贷事件进一步发酵,未来银行以及港口对融资铜监管或许会出台新举措,比如上海港将报关和报备制结合起来,“这样相对来说就安全一些”。 上海有色网的薛宇弘认为,类似青岛港骗贷事件的发生,除了银行自身监管存在漏洞之外,仓储环节也有很大的责任,“仓库为贸易企业出具问题仓单,它们非但没有起到监管的作用,反而‘助纣为虐’”。 雷连华也表示,青岛港事件中仓库的问题还是比较大的。“以前钢贸商多是和仓库联合起来骗贷的。贸易商一旦和仓库联合,除非银行去查货物到底在不在,如果仅仅参考仓单,资金的风险较大。”他解释称。 在仓储监管方面,雷连华建议实行仓单联网,目前上海地区港口实行了仓单联网,其他地区完全可以借鉴,这样就能保证一个仓单只能进行一次质押。“如果同一批货物在多个银行质押,银行之间又没有沟通的话,查起来也会比较麻烦。”他表示,因此,银行之间、银行与仓库之间也要做好信息沟通。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