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合板可交割产品数量少、成本高,中长期期价存在一定的上行动能,而纤维板产能过剩严重,现货市场低价竞争明显,期价较难走出趋势性上涨行情 “两板”市场 仓单因素说了算? 生产成本逐年上升 木材成本占比大 细木工板成本取决于板芯 近年来木材成本、人工成本以及运输成本不断上涨,导致胶合板、纤维板企业的生产成本逐年上升。木材行业运输成本较高,人造板的销售半径很多都不超过500公里。 细木工板的芯板主要以杨木、杉木、马六甲等木材为主。江苏某细木工板生产企业的板芯成本显示,杉木最高,在95—96元/张,马六甲次之,在91—92元/张,杨木最低,在85—88元/张。马六甲虽为进口木材,但其树种在东南亚属于速生林,一般3—5年便可砍伐,供给相对稳定。 细木工板由5层构成,中间一层板芯,上下各一层中板和表板。做芯板马六甲在江浙地区销路较好,近年来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中板多用广西地区的桉木,价格约在8.5元/张。前期广西地区的阴雨天气造成木材运输困难,导致木材成本上升。表板的价格视材质而定。我们从浙江某细木工板生产企业了解到,该企业的马六甲板芯成本在93元/张,脲醛树脂胶E1级成本在2400—2500元/吨,而山东地区相对便宜。 纤维板企业生产线花费高 每条纤维板生产线要投资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纤维板生产企业固定资产摊销费用较大。除此之外,中密度纤维板生产成本中,木材约占50%,胶粘剂约占20%。大型纤维板企业生产的15mm中密度纤维板成本约为70元/张,小型企业的生产成本较低。目前现货价格竞争比较激烈,存在低价抛售的现象。 我们从江苏某纤维板生产企业了解到,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原料以次小薪材为主,近两年来受资源限制,该企业原料采购半径扩大,原料成本有所上升。为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该企业保有1—2个月用量的木材原料库存。原料成本的上升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减少,尽管纤维板的原料以次小薪材枝桠材为主,与胶合板原料相比供给相对充足,但由于近年来纤维板产能产量快速增长,木材需求日益增长,最终推高了原料采购价格。尤其是在4—5月和9—10月的生产旺季,枝桠材价格会有一波明显的上涨。 下游需求不振 品牌企业抗风险能力稍强 品牌企业生产季节性不明显 一般来说,南方地区6—8月受梅雨影响,空气较为潮湿,不适宜家装,相对而言,属于人造板需求淡季,而北方地区不存在此类问题。 不过,上述浙江细工木板企业认为他们的生产季节性并不明显,全年的生产都还可以,具体来说,5、6月是小黄金时期,9、10月是大黄金时期,春节过后的2、3月则是淡季。据该企业反映,对品牌企业来说,从年头到年尾,开工率都不错,而对中小企业来说,生产经营可能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下游需求不及往年 今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3073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7%,增速比1—4月回落1.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58608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0%,增速比1—4月回落0.8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5991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6%,降幅收窄3.5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307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8%;商品房销售面积3607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8%,降幅比1—4月扩大0.9个百分点。另外,5月单月,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5.02,比4月回落0.77个百分点。总体上,房地产市场不容乐观。 从人造板与房地产的相关度来看,人造板品牌企业受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影响程度较小,大型企业一般24小时生产,有的企业反映今年的销售反而更好,但也有企业反映目前出现压货现象。与品牌企业相比,人造板生产的小企业受房地产影响大,他们有被淘汰的可能性。 房地产不景气对大型人造板企业影响程度有限,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下游家装相对房地产市场来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二,品牌人造板、地板和家具企业的主要销售方式是订单销售,年初便已经确定了销售数量;其三,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品牌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品牌人造板及其下游行业的销售反而更好;其四,品牌人造板企业具有较强的价格转移能力,他们与下游签订销售合同时,会约定在细木工板价格上涨超过一定幅度,可以适当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此外,企业一般会维持1—2个月的安全原料库存,以此来防范原料价格的上涨风险。 现货质量参差不齐 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细木工板受到生态板冲击 从企业经营现状来看,细木工板企业经营情况要好于纤维板企业。细木工板企业上游的原木、锯材等原料具有稀缺性,对产业链中下游存在一定制约。不过,以华东地区的现货企业生产情况来看,细木工板的份额正在被生态板侵占,现货企业越来越倾向于生产利润丰厚的生态板。 目前国内细木工板市场鱼龙混杂,规模以上的品牌企业产品质量较好,而一些小企业受利益驱动,会生产一些质量较差的产品。据浙江某细木工板生产企业反映,由于三聚氰胺板免漆环保、作业简单,近年来市场需求大幅上升,对细木工板等传统板材和油漆制造商造成了冲击。2013年,该企业三聚氰胺板的产量上升20%,其占全部销售量的30%,占全部销售额的40%。江苏某细木工板生产企业也认为,细木工板在家具饰面板材市场中的份额逐步被生态板替代。该企业销售的生态板在家具饰面板材市场中的份额正在提升,其年销量以30%—50%的增速扩张。 纤维板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纤维板生产以枝桠材和次小薪材为原料,一般采用生产线操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高,设备投入大,企业不易停工,生产经营不及细木工板企业灵活。中密度纤维板在华东市场的份额也在萎缩,现货企业热衷于生产利润更高的高密度纤维板。 江苏某知名纤维板生产企业拥有一条从德国引进的生产线,设备投入6亿元,年设计产能20万立方米,实际产能可以达到33万立方米。该纤维板企业生产比较规范,从原料到成品先后经过剥皮、切片、筛选水洗、蒸煮、热磨、干燥、施胶、铺装、热压、切割等环节。由于纤维板连续生产的特点,产品产量相对稳定。该企业认为,目前纤维板行业产能扩张迅速,而下游需求并未跟上,导致纤维板市场产能过剩严重。不过,大企业在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开工率相对较高,而小企业开工率较低。 以生产高密度纤维板为主的江苏某纤维板生产企业反映,由于近年来华东地区产能快速且无序扩张,纤维板生产企业区域优势日渐消退,在需求回落的现状下,各现货企业通过价格战的方式展开恶性竞争。据了解,在该企业所在地50公里范围内,有6家纤维板生产企业,产业布局极度不合理。 期货交割较为顺畅 仓单仍是影响期价的关键 期货交割流程并不繁琐 期货交割标的15mm和18mm细木工板以及15mm和18mm中密度纤维板主要用于制作家具。我们通过对浙江嘉善某木门生产企业和江苏常州某地板生产企业调研,发现木门生产企业少量使用细木工板,地板生产企业基本不使用中密度纤维板,强化地板企业主要使用12厘的高密度纤维板。另外,地板行业的季节性有别于家具制造业,一般春节后到5月为淡季,而6、7月和年底市场需求相对旺盛。 胶合板注册仓单的厚度绝大部分为18mm,这是因为绝大部分胶合板仓单采用进口马六甲板芯,而马六甲板芯厚度一般为13mm,上下分别贴上中板和表板,为了保证产品达到国标要求,企业只能生产18mm的细木工板。 浙江国贸基准库的交割情况显示,胶合板整个交割程序约为半个月,其中质检环节约为1个星期。质检流程上,一批胶合板(3000张)需要准备3张用于质检,另外还有6张用于备检。如果送检的3张胶合板质量合格,则把剩下的6张返还企业。如果送检的3张胶合板质量不合格,则给企业一次复检机会,从备检的6张中随机选取3张再次检验。现货企业能够生产出符合国标的期货交割品的话,进入交割流程以后,整个交割过程还是很顺畅的。 期货交割品需要定制 胶合板现货企业参与期货交割,需要定制交割品,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交割成本。现货企业生产符合期货交割标准的产品,需要较长的时间准备原料以及调整生产工艺,这就限制了胶合板的期货仓单数量。从调研情况来看,影响胶合板1409合约未来走势的关键仍是仓单因素。 浙江某细木工板生产企业参与过胶合板的交割,他们认为目前国内要大批量生产满足交割标准的细木工板,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困难主要来自板芯。现货市场上流通的细木工板与大商所细木工板基准交割品的主要区别在于板芯的宽厚比。交易所采用国标,要求板芯的宽厚比要小于3.5,而现货市场上的细木工板板芯宽厚比一般为4。 另外,我们从参与过胶合板交割的浙江某人造板企业了解到,细木工板现货企业参与期货交割需要调整生产工艺,过程不是很复杂,主要是调整板芯的宽厚比和静曲强度,而静曲强度的关键在于中板的厚度与质量。该企业采用进口马六甲板芯,马六甲板芯从进口地到工厂所需时间为15—30天。这说明要生产符合交割要求的细木工板,至少要半个月的准备时间。 在浙江另一细木工板生产企业调研的结果也是如此。大部分细木工板芯条采用进口马六甲,宽厚比符合3.5的较少,细木工板现货企业生产期货交割品需要提前定制,成本会有所上涨,并且还要给企业一定的准备时间。 仓单消化有一定困难 胶合板和纤维板的基准交割品与现货企业生产的产品有所区别,导致目前细木工板和纤维板期货多头接货意愿不强。 胶合板方面,生产生态板所需的细木工板与生产胶合板期货合约标的物有不同的工艺,尤其是在平整度、含水率、板芯缝隙等问题处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期货市场中的交割品难以直接作为生态板的基材使用。中密度纤维板方面,注册仓单的纤维板密度较低,板材握钉力不足,多头接货后难以消化。 总体来说,目前影响胶合板期价的关键或仍是仓单因素,现货企业生产符合国标的产品需要调整生产工艺,这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也会延长生产时间。虽然仓单消化存在一定困难,但对胶合板1409合约来说,在仓单注册之前,期货市场可能仍会出现一波上涨行情。对于纤维板来说,现货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能达到国标要求,不过由于产能过剩严重,现货低价竞争现象明显,多头接货意愿不强,期价很难出现趋势性上涨行情。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