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一能源网》报道显示,产能过剩、下游销售不顺和原油进口权未能得到落实的阴云,正在笼罩整个地方性炼油厂。 就拿地炼比较集中的山东来说,山东地炼的一次加工能力已经突破1亿吨大关,产能增长过快。但与此相反的是,开工率始终处于低位。2014年4月初,山东地炼开工率跌至31.83%的低点。山东地炼正处在产能过剩之后,市场需求没有相应扩张的最艰难时期。 普氏能源资讯石油部门高级市场分析师Oceana Zhou说:“现在中国炼油产能仍处于增长趋势,每年炼油产能的扩张速度是6%-7%。” 自救式扩张 2012年,全国炼油产能为6.52亿吨。如果按照1.26亿吨计算,山东地炼产能占比达到19.32%,即使按照1.1亿吨计算,占比也达到16.87%。而在2010年,山东地炼占比只有12%。可以说,山东地炼产能突飞猛进,其扩张步伐从未停止。 山东是炼油大省,地方炼油企业云集,但规模一直达不到一定水平。东营一家地炼企业的副总经理解释说:“如果没有淘汰200万吨/年以下常减压装置的政策"红线",我们扩张产能也没有现在这么急迫。”当然,短期来说,那些落后的炼油产能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扩张产能几乎成了山东地炼近两年的主要工作。东营一些产能在200万吨/年以上的地炼企业为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虽然不在“红线”以下,也想尽办法扩张产能。 虽然是迫于压力,但进一步扩大产能也是地炼企业增强自身影响力和价值的一个重要策略。炼油能力达到千万吨级后,地炼企业不仅能够在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的风暴中存活下来,还能够吸引国内外更多资本力量前来洽谈合作,找到更多发展出路。 鉴于目前的产能过剩,Oceana介绍说,目前正在建设的一些炼油项目可能会被推迟。另外,中国正在进行炼油业结构调整,会建设一些炼化中心,规模化生产,提高效率。 一方面是产能扩张,另一方面是地炼开工率低,只有40%左右的水平。Oceana Zhou解释说,地炼在扩能的同时,其进料得不到满足,市场份额也很小,这是地炼低开工率一直存在的原因。 普氏能源资讯石油部门全球编辑总监Dave Ernsberger说:“在我看来,考虑各方面成本因素之后,炼厂应该保持在70%或者以上的开工率,才能维持它的盈利。” 事实上,下游销售也不畅。“目前,市场比较疲软,公司领导多次开会要求我们加大销售力度,降低公司库存,但销售情况并不乐观,高库存压力依然存在。现在我们的国四标准93号汽油报价为每吨8,100元,国三标准加氢0号柴油报价每吨7,300元。尽管这个价格比最高批发价分别低1,500元和近700元,但向市场推销依然很难。以前都追着我们要货,现在我们追着贸易商进货,他们都不进。”一家东营民营炼油厂的销售员无奈地表示。 期盼进口原油 近日,有消息称,广汇能源申请的原油进口经营资质和配额有望获批。这让一直被该领域拒之门外的民企颇为兴奋。 有分析师称,如果广汇能源获得原油进口权,将是中国第一家获得该资质的民企。原油进口权的逐步放开,意味着上游战略资源商品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对中国的原油期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解决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根本的市场机制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鑫日前指出,2014年度的原油进口配额方案很快会出台,规模将有所提升,对各类民企开放程度会更大。据Oceana Zhou了解,这次放开的原油进口配额有可能是每年2,000万吨左右。 虽然原油进口长期维持垄断格局,但是进口权放开进展极其缓慢。在原油进口权被垄断的背景下,深受“无米之炊”之苦的地炼企业就像上了紧箍咒,有再多的炼油能力,也需要从拥有进口权的几大国企手中购买原油,油源问题已成为地方炼油厂和大型国有石油集团近些年的矛盾焦点。 目前,地炼企业的原油来源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通过原油和燃料油配比搭售方式得到,但这部分原油只能满足地炼十分之一的需求,地炼企业只得把半成品—燃料油当做最主要的油源,而燃料油炼油成本比原油每吨高出1,000多元。为了获得更多的原油,民企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作为独立主体,完全自主组织进口;二是委托国企进行“代理”进口。 虽然说中国会下放这些进口配额,但其实对地炼的要求会更多,必须要淘汰一部分的落后产能,达到一定的要求之后,民企才有可能获得这个配额去进口原油。 要获得进口配额,民企光有钱不行,环保等技术门槛也比较高。一些外企在对中国地炼企业、贸易商进行一番考察后认为,实际上地炼企业尚没有做好相关准备。他们认为,若想迎接原油进口,地炼企业还需提前练兵,储备、锻炼专业和综合性人才,了解、熟悉原油国际贸易法规、惯例及流程,准备好资金和储运设施等。 毋庸置疑的是,未来进口权放开过程中非国营贸易企业的数量将逐步增加,具有央企合作背景的中化弘润、东明石化、海化集团等地炼企业将首先获益,而垦利石化等无明确央企合作背景的地炼企业,将在原油进口配额申请中处于劣势地位。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