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过剩是无可争议的现状,国内糖市“好三年坏三年”的周期特征淡化,未来需关注甘蔗产量情况及相关政策动向 近三年,广西白糖期货仓单注册量大幅减少,原因是价格波动幅度减小,且期货与现货基本上没有很好的套利空间。正因为企业很少注册期货仓单,所以很多企业还不了解白糖期货标准仓单由通用改为非通用的变化。 除了缺乏行情配合,白糖期货交割品级严格、交割库数量相对有限,这也是企业很少在期货上进行交割的原因。目前糖厂普遍利用电子盘进行交易,现货电子盘已经成为白糖市场的主流贸易平台。 以广西糖网柳盘为例,日成交均量在3万—4万张,交易时间与郑糖基本一致,只是上午没有小结休息时间。交割上,柳盘的交割库点有200多个,遍布全国,配货十分方便,且进口加工糖也能进行交割。此外,柳盘没有增加流通性的投机交易,全是现货交易。 电子盘配合广西糖网的信息优势,为糖厂提供了很好的销售平台,广西部分中小型糖厂更依赖糖网的渠道,直接利用该平台进行销货,部分糖厂通过糖网的销货比例高达90%。 总体而言,白糖的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贸易渠道扁平化,中间力量备受挤压,贸易商利润空间被压缩,下游大型企业直接到产区订糖。 与此同时,辽宁北方商品交易中心、广西糖网和昆明糖网的电子盘市场的仓库遍布全国,配货简便,销售顺畅,物流的配合或使得7、8月销量持平,白糖市场“七死八活”的现象将不再明显。 糖厂集各种压力于一身 据了解,糖厂及甘蔗种植区都由政府负责划片,且糖厂审批流程极为严格,由于没有新增的甘蔗区,目前新开糖厂极少。 据制糖行业前十强的一企业销售部负责人介绍,他们的一个代理商头一天刚收购的一级白砂糖,一夜之间,一吨就亏损了40—50元,所以现在贸易商根本不愿存货,库存压力都聚集在糖厂身上。目前,该企业的库存比往年同期高出30%,而销售比例比往年同期低不少,且企业亏损更为严重,可以说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 资金方面,部分糖厂在效益好的年份盲目扩建,且投资力度较大,以至于现在企业受到资金短缺问题的困扰。以某大型糖厂为例,之前该企业在东北收购了一批糖厂,但目前行情寡淡,收购的糖厂基本都处于停工待业状态,对资金链构成很大的压力。 制糖成本方面,由于白糖榨季的周期性,糖厂的工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工资的工人,他们的月薪在2000—3000元,而另一种是临时工,月薪在1000—2000元。2013/2014榨季政府规定甘蔗收购价为440元/吨,以8—10吨甘蔗制一吨糖来计算,加上人工成本及其他各项费用,白糖的生产成本在5000元/吨以上,而现在白糖市场价格仅在4700元/吨附近,糖厂根本无法回收成本。 此外,订单农业效果不是很理想。农民与糖厂签订买卖协议后,农民的收益得到保障,而白糖价格过低,糖厂的利益就受到损害。 由此可见,白糖市场的成本压力、销售压力、资金压力、库存压力均集中在糖厂身上,糖厂在漫长的挺价过程中,能否承受高库存压力将决定未来糖价走向。部分糖厂负责人坦言,目前白糖价格弹性较小,大集团不愿主动降价,未来供需双方将有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今年,地方收储通过贴息方式变相补贴糖厂,减少其资金压力,让糖厂在挺价过程中拥有了一丝底气。即便如此,广西一些糖厂的情绪也比较悲观,原因有四: 第一,进口糖冲击国内市场,国产糖市场份额被挤压。本榨季广西压榨甘蔗7059万吨,产糖855.6万吨,占全国产糖量的60%以上,而当地糖厂表示,进口加上走私,国外进来的白糖要高达500万吨,超过国产量的一半。 第二,国产糖产量稳中见长,糖厂库存较高,由于贸易商“买涨不买跌”,“熊”市当中贸易商基本不存货,下游企业按需采购,从而把库存风险转嫁给糖厂。 第三,成本高企,企业亏损严重。上文提到目前白糖生产成本在5000元/吨以上,而销售均价在4700元/吨,且销售困难。据了解,广西糖业协会共有105家会员单位,粗略统计的亏损额度高达50亿元。 第四,整体经济环境不如往年,一方面终端需求力度跟不上国产糖及进口糖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资金来源困难。2013/2014榨季全国产糖约1330万吨,加上几百万吨的进口糖,总供应量超过1650万吨,而消费量约为1450万吨,市场供应至少过剩200万吨。这种情况下,全行业面临亏损状态,企业贷款难度增大,资金问题困扰糖厂。
种植形式严峻,减产概率较大 甘蔗价格不高,农民对种植甘蔗兴趣低下。2013/2014榨季广西甘蔗收购价为440元/吨,相比上个榨季下降了35元/吨,而近几年地租上涨过快,早年200元/亩的地租已经涨到800—1000元/亩,且当地青壮年多外出打工,还需再加上120元/吨的人力成本,种植甘蔗的利润已经很微薄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大幅降低。 目前甘蔗种植分为几种情况:一是部分农民有自己的土地,且家里劳动力充足,加上甘蔗又有政府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他们不用承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所以有一定的种植动力;二是甘蔗种植一次可收获三年,当前正处于收获期,土地尚未改种其他作物;三是偏远地区的农民在信息、技术等方面受到限制,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种植甘蔗。 调查蔗地改种情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改种水果、木薯,部分地方,比如来宾的甘蔗种植区,很多农民将甘蔗改种速生桉。速生桉种植方便省力,只需在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春季施肥,不用管理与灌溉,三年长成后直接卖给贸易商,且砍伐运输工作都由贸易商来承担,此后也无需重新种植,来年旧根仍能发芽,三年后又能成林。如此反复三四次,才需重新买新苗种植。速生桉每批次可生产木片6—9吨/亩,价格约在380元/吨,产值约为3100元/亩,而投入相对单薄,约为500元/亩,种植效益十分可观。 虽然由于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当地政府已经不提倡种植速生桉,但农民种植桉树的热情已经对甘蔗种植产生影响,且在劳动力缺乏、桉树收获周期较长等因素的影响下,之前的甘蔗地改种桉树后很难再改种回甘蔗。 4月昆明糖会上提出,2014/2015榨季广西计划种植糖料蔗1500万亩,同比下降100万亩。6月上旬,有市场统计数据称,2014/2015榨季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同比将减少152万亩。然而,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同比减少或达到200万亩。 来宾一糖厂工作人员介绍,来宾地区在2007年高峰期时甘蔗种植面积一度达到27万亩,而今年只有18万亩。再从甘蔗的生长情况来看,当前雨水偏多,天气有利于甘蔗生长,但是早期甘蔗出苗受霜冻气候影响,总体长势并不如往年。此外,云南、广东等地种植形势同样严峻。云南上年种植面积为540万亩,今年计划种植531万亩,按目前的情况还难以完成计划面积。广东种植面积预计减少10%,且存在土壤退化、气候恶劣等不利因素。综合而言,2014/2015榨季甘蔗减产概率较大,预计整体减产10%,产量为1200万吨。 国际糖市有望结束供应宽松局面 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2015榨季全球糖产量将下滑0.1%,至17559万吨,先前预估为17570万吨,原因是头号产糖国巴西的干旱摧毁了部分甘蔗作物。此外,巴西糖产量将下滑2.6%,至3680万吨。而全球第二大产糖国印度的糖产量将增加3.2%,至2790万吨。据美国农业部预测,全球糖消费量将增加1.8%,至17053万吨,其中印度将领涨消费市场。因需求增加,全球结转库存将从4552万吨下滑至4444万吨。 整体而言,2014/2015榨季国际糖市有望结束供应连续宽松局面。今年5月,全球糖业协会预计,2013/2014榨季全球糖市供应过剩量将从上一榨季的1120万吨下降至440万吨,而2014/2015年榨季将不会过剩,2015/2016榨季甚至会出现供应短缺,估计短缺量为400万吨。短期内国际糖价上涨动能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库存仍处于高位。当然,长远来看,国际糖市的周期轮动已经开始,全球糖价拐点有望出现。 天气因素需客观看待 今年,白糖市场一直紧盯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无法从根本上影响全球甘蔗产量及糖价的长周期波动方向。 统计发现,近20年来共发生了5次厄尔尼诺现象,但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与国际白糖价格走势并非呈线性关系,除了2004/2005榨季外,其他榨季内未见糖价明显上涨行情。并且根据天气模型测算,2004/2005榨季厄尔尼诺强度数值只有0.7,当时白糖价格上涨的原因更多是由于正值减产周期。 从主要产糖国的情况来看,厄尔尼诺现象对甘蔗和白糖的产量影响是偏中性的。该现象给巴西带来的影响是降雨大增,进而引发洪涝灾害,但即便是在1997/1998榨季的超强度厄尔尼诺现象中,也未发生巴西降雨过大影响甘蔗产量的情况。厄尔尼诺现象在印度的表现是降雨减少,天气干旱,从最近的5次厄尔尼诺现象来看,印度甘蔗主产区因干旱导致减产的情况也并不明显。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东北部地区夏季低温,而以广西为主的甘蔗主产区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十分有限。 此外,厄尔尼诺现象虽然导致我国登陆台风数量减少,但今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已经登陆,且号称41年来最严重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覆盖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致使部分蔗区甘蔗倒伏,对全国产糖量产生影响。由于全国糖料种植面积已有所下降,此次灾害会加快供求关系的调整。总体而言,在全球白糖供需出现拐点的关键时期,天气因素提供了炒作题材,或对低位糖价提供一定支撑。 总体而言,在高企库存的压制下,8、9月糖价仍存在下跌机会。长周期来说,过剩供应得到有效解决、糖厂库存得以回落,再配合国际糖市的供需格局转换,国内糖价方可出现“熊”“牛”转换时机。此外,中央的相关政策尚存在较多不确定性,需关注后续动向及其影响。 责任编辑:叶晓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