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模式难延续 贵金属电子交易市场乱象还在持续。 多家交易市场身陷维权丑闻 近日,相关人士向期货日报记者爆料,广东贵金属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下称广贵所)正在接受公安部门的检查,并提供了多张疑似代理商向广贵所申诉维权的照片。 期货日报记者就此事致电广贵所相关负责人,该人士解释称,在广贵所与代理商交涉过程中,代理商的过激行为影响到了公司的正常办公,遂向公安机关报案,而并非市场传闻的广贵所在接受公安部门的检查。 广贵所官网信息显示,广贵所是由广东省国资委出资控股的唯一一家省级贵金属交易平台,经营品种主要为现货白银。记者日前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7月下旬,广贵所和广东嘉泰贵金属经营有限公司(下称嘉泰)双双被投资者告上法庭,而嘉泰正是广贵所的008号综合类会员。 对此,该负责人表示,鉴于目前纠纷已正式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公司暂不方便透露相关情况,但可以确定的是目前公司运转正常。 事实上,贵金属电子交易市场代理商上门维权的远不止广贵所一家。今年6月份,大智慧上海办公地点也多次遭遇投资者堵门要求维权事件,原因在于投资者通过其子公司民泰(天津)贵金属经营有限公司(下称民泰贵金属)投资白银现货亏损惨重。资料显示,民泰贵金属为天津贵金属交易所(下称津贵所)166号综合会员单位。 一位不愿具名的受害者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国内白银现货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出现严重亏损,最主要的问题出在交易模式上。据透露,一些贵金属交易所在交易模式上实行的实际上是伪做市商模式,即会员与客户之间进行不合理的反向操作,双方存在对赌嫌疑,“他们是以做市商制度之名行老千赌场之实”。 “国外的商品类做市商机制的结构大多是开放的,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都可以和市场上任意的做市商询价,并自由选择。一个做市商交易,做市商之间在价格上是有竞争的,而国内一些交易所报出的价格是从国际市场换算而来的,这种没有竞价机制的交易制度无法体现交易者的实际交易意愿。”该人士称。 另据悉,国内一些贵金属交易所还对投资者收取高昂的延期费。以津贵所为例,上述受害者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津贵所的隔夜费是每天万分之二,以5%的保证金比例算,如果一个客户用20万元建立一个仓位,总价值就是400万元,每天向会员缴纳万分之二,也就是一天800元,20倍的杠杆如果满仓放一年,如果白银价格一点都没波动,一个客户一年下来就要缴纳29.2万元的延期费。 “做市商模式”难延续 此前,市场有消息称,津贵所所报的做市商、撮合、挂牌模式全部被监管层否定。随即,津贵所发布了《贵金属交易所会员暂停经营、暂停会员资格及终止会员资格管理办法》,目的是为了确保津贵所会员暂停经营、暂停会员资格、终止会员资格的相关处置有序、合规进行。对此,有行业人士评价称,津贵所原有业务模式或将被逐渐清理。 不过,中远期电子盘行业资深专家侯凡春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目前津贵所面临的问题比较多,他们出台会员管理措施,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是在向公众宣示其想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至于“做市商模式”以后还能不能在贵金属电子交易市场继续存在,侯凡春认为,由于做市商流动性好,能给交易所带来巨大收益,像津贵所这样的交易所还是想将做市商制度往规范的方面发展。做市商制度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而且要受到国家的监控和管理。 交易市场开始探索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在整顿风暴风声鹤唳之际,目前一些贵金属交易所正在急寻转型。近日,坊间又有传闻称,上海黄金交易所(下称上金所)将要合并津贵所。 有市场人士分析称,目前津贵所官司缠身,合并传闻或许是津贵所向上金所抛出的橄榄枝。侯凡春也告诉记者,目前津贵所正在思考怎么从困境中走出来,他们倒是乐意与上金所合并,但上金所未必会在风口浪尖上与津贵所谈合并。 期货日报记者就此事致电上金所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暂时没有听到这个消息。 据记者了解,目前寻求转型的交易所不仅出现在贵金属行业,同时也出现在其他交易市场。生意社总编助理满荣荣对记者表示,本轮清理整顿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且已经看到清理整顿成果,未来市场不改变则意味着毁灭。 据了解,目前一些交易市场已开始积极探索转型,响应国家关于回归现货的一系列倡导,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创新主营业务类型。 满荣荣告诉记者,目前现货交易市场转型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方面是期现货对接,即现货交易与期货市场展开深入合作。例如,日照港与鲁证期货共同发起设立了日照大宗商品交易所;华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也与期货公司展开了深度合作,实现期现联动。另一方面,现货交易市场可以落地为纯电子商务平台,直接服务实体产业。据介绍,目前现货交易市场已陆续与期货市场、实体企业展开合作。 在满荣荣看来,未来现货交易市场之间的合作也将陆续展开,部分计划性不强或受区域、政策、经济实力影响的市场势必会与同行市场联合发展。 责任编辑:叶晓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