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外盘投资频道 >> 外盘专家

徐高:透过“四万亿”看“微刺激”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4-08-07 17:20:13 来源:光大证券 作者:徐高

从今年3月份开始,稳增长的“微刺激”政策上路。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对基建投资与保障房投资项目的推动,以及货币信贷的定向宽松。这些措施已经产生了效果,今年2季度GDP增速已从1季度的7.4%小幅回升至7.5%。尽管如此,市场中仍然不乏对“微刺激”的批评之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参照2008-2009年的“四万亿”政策刺激,可以让我们更客观理性地评价现在的“微刺激”。

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人对“四万亿”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它延缓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并造成了通胀高企、房价上升等副作用。在这些人眼里,“四万亿”是我国近些年经济困境的主要成因。

但这种看法并不恰当。确实,“四万亿”刺激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但它们不足以成为全面否定“四万亿”的论据。要科学地评价“四万亿”是不是应该推出,需要比较的是 “四万亿”后的现实状况,和没有“四万亿”的可能后果,而不能只看“四万亿”带来的副作用。这就像一个快饿死的人,饥不择食的吃了一些不干净的东西保住了命。你不能因为他吃坏了肚子就说他吃错了。因为如果他不吃那东西,可能连性命都没了。

回想2008年,当时全球经济增长因为雷曼倒闭的冲击而出现断崖式滑坡。中国经济也不例外,增长大幅减速,上千万农民工失业返乡。这时宏观政策的第一要务显然是维护经济乃至社会的稳定。在这方面,“四万亿”功不可没。没有它,中国经济早就已进入了我们曾在98年到02年经历过的那种去产能带来的通缩陷阱。

同样的道理,现在进行“微刺激”也很必要。中国经济在今年碰到了比较明显的下行压力。一方面,国内投资增速因为融资瓶颈的收紧持续下滑。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短期明显减速也给外需带来了负面压力。这让经济增速明显走低,1季度GDP增速已经平了次贷危机后最低增速记录。而在经济的减速中,经济结构还进一步恶化,民营企业处境愈发艰难。这时,通过“微刺激”来托底经济增长非常必要。如若不然,经济增长滑入通缩陷阱,不仅会让国民福利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尽管“四万亿”非常必要,也很有成效,但它也有三大方面值得改进的地方。这是值得目前“微刺激”吸取的教训。

第一、“微刺激”要有预见性和连续性。始于2008年的“四万亿”刺激政策出台力度很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迅速而有力。但仅仅在一年多之后,“四万亿”就戛然而止,为宏观政策的大幅快速紧缩所取代。“四万亿”政策由于推出时力道过猛,退出时又过于迅速,演变成了对国民经济的两次巨大冲击,无谓地加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尽管目前的“微刺激”政策比“四万亿”温和得多,但还是需要注意刺激政策的预见性及连续性。如果不能有预见性地化解经济下行的风险,等到情况严重恶化时,政府就不得不采用强刺激手段,从而加大经济的波动。另一方面,如果刺激政策见好就收,缺乏持续性,经济增长复苏的时候就只能是昙花一现,既会带来经济的波动,也不利于稳定社会预期。在目前的状况下,“微刺激”一方面需要关注房地产行业的下行风险,对地产投资给予适度的松绑,另一方面还需保持基建投资刺激的持续性,对经济增长形成持久支撑。

第二、政策刺激不宜采取货币政策大幅放水的方式进行。“四万亿”时期货币政策曾大幅放松。2009年一年信贷增加接近十万亿元。这一记录至今未被打破。天量货币信贷投放拉动实体经济增长的效率并不高,反而明显推高了资产价格和通胀。可以说,“四万亿”所带来的那些令人诟病的副作用,大部分其实来自与其相伴的信贷盛宴。因此,相比“四万亿”时期流动性大放水式的货币政策放松,“微刺激”需要更多地依赖于财政政策。而在财政支出力度还不能大幅加大的时候,带有财政政策色彩的货币定向宽松也有其合理性。

第三“微刺激”不能再刺激制造业投资。次贷危机令全球经济增长减速,也令我国面临外需走弱的局面。这让我国产能过剩的再次凸显,令经济增长面临沉重下行压力。但“四万亿”的大规模刺激让我国制造业投资加速,产能放大,产能过剩的问题进一步恶化,反而加大了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有了这一教训,目前的“微刺激”政策就一定不能再刺激制造业投资,而只能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房地产这些不会令产能进一步扩张的投资方向上。

当然,“四万亿”留下的教训绝不仅仅在前面提到的三点。政府干预带来的经济结构恶化、政府主导投资的低效、甚至贪污腐败等问题都浮现出来。但前述三点是当前“微刺激”政策最应该吸取的教训。决策者需要认识到国际经济低迷有其长期性,国内经济增长对内需的依赖在短期内不可避免。因此,变运动式的刺激为长期平稳的政策释放更有利于降低经济的波动。在政策实施中,需要坚持先有实体项目,后给配套资金的顺序,以提高资金推动实体经济的效率。这其中,财政政策理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从刺激政策的投向来看,基建和房地产这些为内需服务的“消费型”投资应该是首选。至于制造业投资,则尽量不要加以刺激,以免产能过剩的问题进一步加大。

 

责任编辑:叶晓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