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举动

市场从半个到十个 期货公司改革创新的主线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4-09-16 07:53:52 来源:期货日报网
从“拨乱反正”到战略支持

众所周知,中国期货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经历了起步探索、治理整顿和持续低迷时期。2004年“国九条”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可以视为对过去十几年的“拨乱反正”。在政策支持下,十年来中国期货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商品期货连续三年成交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市场从单一的商品期货格局走向与金融期货同步发展,期货公司服务国民经济和实体产业的能力也大幅提升。

尽管如此,期货业在金融体系中仍然是最小的分支,与期货市场同期起步的证券市场和后期出现的基金、信托市场的发展已经走在前面。这样的现状固然有众多原因,其中之一是对期货市场的管制最严格,严格的管制使期货市场成为运营和管理最规范的场内交易市场,但也失去了一定的规模、创新和效率。比如,券商发展微型营业部已经如火如荼,期货公司设置营业部需要审批,同时总部已实行“四统一”管理,营业部无财务、结算、风控等方面的权限,但在设置营业部时仍然需要设立风控、IT、财务等中后台岗位。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具有划时代意义。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新“国九条”,详细阐述了“推进期货市场建设”的主要目标、路径和配套政策,改革创新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内涵十分丰富,意味着对期货市场的政策从“拨乱反正”转向战略性、全方位支持,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国九条”出台三个月来,已经在资本市场产生积极影响,股市从岌岌可危的2000点返身向上,以势如破竹的态势站上2300点。此外,期货行业首届创新大会开幕在即,新“国九条”的配套政策将出台,预计市场呼声较高的集合资产管理、OTC业务、国际化等将有实质性的鼓励支持政策。我们深切感受到,改革春风扑面而来,令人倍感振奋。

对期货市场的再认识、再定位

首先,期货业是一个不自信的行业,仍然背着历史的包袱。比如,我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创新业务乃至营销活动,都要反复宣称是为实体经济和国民经济服务,以强化其正当性。另外,我们从监管到从业人员,都有着很强的自我审查意识,这种审查较之意识形态的媒体行业还要严格。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合法存在的行业无论所起作用大小,都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缺少了这个环节,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必然降低或受到损害。从微观方面说,期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以专业能力为成千上万家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大量实体企业、金融机构通过期货公司参与市场进行风险管理,上期所的税收贡献甚至超过上证所。我们实实在在为国家经济做贡献,无须妄自菲薄。

其次,期货业是一个容易被人误解的行业。社会对股市的直观认识是可以融资,对基金的认识是理财,却大多把期货市场视为投机市场。理解期货市场首先要了解套期保值的作用和机制,由于套期保值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导致部分政府主管部门、公众和媒体对期货市场的功能作用不了解、认识不足,对市场的误解造成发展过程磕磕绊绊。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需要加大品种上市力度。股指期货上市后的积极影响之一,就是促进了公众对期货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更需要放开国企入市。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只有下水期货市场、运用风险管理工具,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全社会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偏差。

近期,中期协把期货市场定义为“国家风险管理的基础工具”,具有振聋发聩、推陈革新的意义。期货市场的本质是风险管理,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是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资源能源需求旺盛的经济体,正处于经济增速放缓、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对于风险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必然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风险管理市场。

期货公司的定位与职能转变

围绕“国家风险管理的基础工具”的定位,期货公司的定位也在发生根本转变。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4年,对期货公司的定位五花八门,甚至把它归入“旅游餐饮类企业”、“流通类企业”。2004年“国九条”提出“把证券、期货公司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期货公司才有了金融企业的名分,直到2007年国务院颁布《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和2010年股指期货上市,金融企业的名分和待遇才实至名归。近两年来,随着创新业务的推出,期货公司正从单一的通道业务向“中介服务、风险管理、财富管理”三位一体转型。

中介服务包括境内外经纪业务、混业经营相关经纪业务和对机构的PB业务(即大宗经纪业务Prime Brokerage)。尽管经纪业务越来越不赚钱,但其价值在于,通过开展经纪业务使期货公司成为客户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平台,平台越扎实,创新转型的成功率才更高。纵观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如阿里巴巴、腾讯,也都是从单一通道平台到规模化集成平台,再向多元化创新业务、增值业务平台转变。期货公司如没有经纪业务,创新业务则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末。

风险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子公司为实体企业提供专业化、针对性、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从国内宏观环境与企业实际需求来看,风险管理业务大有可为,将是期货公司重要盈利来源。

期货公司开展财富管理的最大优势是熟悉衍生品、具有风控经验和优势。因此,期货资管有别于证券、基金资管,其可以采取对冲形式,投资于多市场和多品种。随着境外业务的放开,还可投资于全球主要衍生品市场。另外,我国财富管理近年来虽然发展迅速,但基本是刚性兑付,谁的产品收益高就买谁,没有风险对价。随着刚性兑付被打破,几十万亿产品的风险对冲问题就出现了,理财产品进入期货市场运用风险管理工具是可以预见的趋势。

无论是中介服务、风险管理还是财富管理,都围绕“运用风险管理工具”这一核心理念展开,需要综合发挥期货公司在识别风险、把握风险、控制风险的人才、经验优势。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认为对期货公司的定位是“衍生品中介服务、风险管理、财富管理综合金融服务商”。

机制 “两混”的机遇与挑战

应对混业经营的挑战

期货公司面对混业经营,优势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尽管期货公司看似弱小,但在长期困难的环境下,仍然保持了稳健发展,取得了良好业绩。在二十多年的风雨中,培养和塑造了一大批高管和专业人才,他们具有艰苦奋斗的传统,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具有高度市场化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最具专业水准的风险管理能力,具有狼性精神也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这些人长期坚守在期货业,脚踏实地奉献,是我们期货行业最大的财富。

二是IT方面的差异化优势。期货公司与证券公司比较,虽然证券公司系统稳定性略强,但期货公司的交易速度与容量超过证券公司,目前交易速度普遍在3—8毫秒之内,即将进入微秒级别,系统的稳定性在最近四年也取得了质的提升。服务方式上,证券公司对大客户基本是标准化IT服务,期货公司则已实施个性化定制,两者对于大客户的定位差异很大,期货公司视三五千万元资金的客户为大客户,而证券公司对大客户的定义远超过这一规模。因此,对客户的定位并由此衍生的IT服务,期货公司有比较优势。

三是期货公司已基本实现在全国主要城市的网点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使网点的差距进一步缩短。

混业经营对期货公司的挑战是巨大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期货公司进入证券、基金、银行、保险等经纪业务,差距并不大,上述市场是中低风险市场,投资者数量庞大,期货公司有施展空间,优秀期货公司甚至可以超越一些中小证券公司,开展基金销售、保险产品销售等业务也并无压力。但是在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研究等一些智力支持业务层面,期货公司并无竞争力。

其次,在期货经纪业务方面,如果证券公司等机构也能开展期货经纪业务,则目前业内大部分期货公司都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因为期货公司的主营仍然是经纪业务,创新业务处于起步阶段,难以贡献收入。同时期货市场是高风险市场,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数量有限,必然导致新进入机构争夺原有客户资源。

最后,作为弱小的一方,期货公司在资金、人才、研发、客户群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

混业经营趋势下期货公司要生存和发展,固然需要苦练内功、提高竞争力,但这些非一时一日之功。更现实的途径一是以资本运作的形式,通过发行上市、兼并收购,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为战略发展、人才建设和业务转型提供支撑。二是走差异化路径,综合竞争力强的期货公司,甚至可以考虑收购中小型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国外期货经营机构,成为综合型投行。而在现有业务板块具有特色或优势的期货公司则可以走专业化道路,比如,主营经纪业务、风险管理或资产管理,在一至两个板块做精做强。三是被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所并购。

混合所有制激发内生式活力

混合所有制的主要内容或措施,一是引入战略投资者。二是实施股权激励。三是IPO上市。

引入国内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固然是方式之一,但比较而言,国内期货市场的创新,在国外已经十分成熟。同时,期货行业较之其他金融行业更具国际化特征,引入境外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借鉴其经验,少走弯路。而对于境外投资者的引入,IT是重要因素,不仅可以作为财务投资者,还能够在战略层面提供强大的支持,弥补自身短板,提高核心竞争力。

期货行业是人才和资本驱动型行业,期货公司创新转型、混业经营需要更多行业外乃至境外人才。通过股权激励强化期货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激发高管和员工干事创业的决心毅力,通过发行上市获得资金和资源,双管齐下,将彻底解决制约期货公司发展的瓶颈问题。

券商系期货公司的新课题

券商系期货公司发展至今,已成为市场的重要力量,背靠券商股东资源是其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面对混业经营和混合所有制新形势,这种优势将发生转变,成为券商系期货公司面临的新课题。

混业经营将凸显券商系期货公司的发展定位问题,即是“放养”还是“圈养”的问题。券商对期货公司是放开,采取更加市场化的机制使之成为综合性金融平台或者专业化子公司,还是往回收,仅仅作为母公司的业务通道甚至事业部,将发生很大变化。中国的券商能否成为与高盛、大摩比肩的投行目前是未知数,但从促进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在任何时期我们都需要专业化运作的期货公司。

混合所有制则使券商系期货公司的上市问题更显紧迫。如果券商系期货公司无法上市,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行业整体竞争力。因此,券商系期货公司能否拆分上市,不仅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还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从监管层面加以规划和支持。在行业内部,面对体制灵活、能够实施股权激励和上市的期货公司,预计将会发生过去从传统期货公司流向券商系期货公司的人才又“倒流”的现象。

市场 从半个市场到十个市场

期货公司改革创新的主线

期货公司改革创新的两大主线,一是解决制约公司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激发内生性活力。二是拓宽期货公司经营范围,打开外延式空间。

过去期货公司只有单一经纪业务,而且只做国内经纪业务,是在半个市场里求生存。今后面对的则是“期货与现货、场内与场外、国内与国际、线下与线上、经纪与交易”十个市场。

现货和场外市场业务都可以通过风险管理子公司探索推进。从国外看,商品业务是投行的核心业务之一,金融危机后投行商品业务经历了一段调整期,目前又重新扩张。低回报、低风险的商品融资业务是高盛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有媒体称,高盛已准备进入中国仓储业,星展银行、澳新银行等也正抢滩上海自贸区开展大宗商品业务。

从国内看,池子里水多和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之一,实质是资金错配问题。期货公司熟悉风险管理、了解实体企业需求,在商品融资(如仓单业务)方面既有市场,也有优势,可以成为实体经济的润滑剂。期货公司也可以开展仓储业务,其优势是市场化运作,作为交易所的重要补充。然而场外市场业务,如掉期、做市、远期交易,行业已经做了深入研究,也有个别期货公司开始尝试。无论是现货业务还是场外业务,都应与期货市场、场内市场紧密结合,如果做现货不结合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就是贸易公司,同时场外市场有效运行,也需要场内工具对冲风险。

期货市场的国际化较之其他金融行业有更好的条件和基础。国际化的首要问题是期货公司能否在自贸区开展境内外双向经纪代理,如果能获得这一资格,今后收购境外期货机构、设立办事处、成为全球主要交易所会员、与境外机构开展股权和业务方面的合作等都将水到渠成。

期货公司从线下向线上转型

线上市场即互联网金融是期货公司最具机遇和挑战的市场。互联网的本质是消灭中介,而互联网“无远弗界”使产品提供商与用户直连又是最大的优势。

期货公司从线下向线上转型是必然:

一是从现状看,以公司总部为主体营销和服务客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营业部作用弱化。

二是移动手持终端(手机、PAD)对大众群体越来越重要,而离电脑已经越来越远。随着国内4G技术的发展,期货交易将向移动终端转移,从而使7×24小时全球化交易更现实。因此,线上业务的主要模式,就是通过移动终端,实现期货开户、交易、产品销售、信息发布、客户服务、在线互动等功能。

线上业务的发展也将对期货公司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以期货公司服务私募基金为例,通过网站和手机客户端在线发布期货公司的服务项目、私募产品、业绩净值公示、业绩鉴证、产品风险评估等模块内容,私募可以在线了解期货公司的服务项目,并与投资者直接互动。同时,投资者也可以在线观察私募各方面的量化指标,结合自身意愿选择和购买产品,从而使期货公司平台在投资者当中起到更强的公信力。此外,通过投资者的评价和选择,把一些质量较差、运作不规范的私募剔除,客观上能起到协助监管部门管理私募的作用,促进规范运作的私募健康发展和阳光化。

交易业务主要指资产管理、自营和设立对冲型基金,在此不复赘言。

期货市场已经吹响了改革创新的号角,“两个混合”、“三大主业”、“十个市场”揭开了期货行业新一轮发展的序幕。无论是宏观背景还是行业发展,都预示着未来十年必然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黄金十年,必然是以完善风险管理工具、发展期货和金融衍生品为主旋律的过程。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相信行业的仁人志士一定会书写出更宏伟、更美丽的篇章。
责任编辑:叶晓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