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期货是气象服务的高级商业模式,在类别上属于非物质期货交易品种,可以帮助那些易因天气变化而“感冒”的企业规避天气风险,减少天气反常带来的负面效益,甚至还能通过参与交易而从灾害中获利。 天气期货最初由美国能源企业在1996年率先推出,以场外交易(OTC)的方式开展起来,并逐渐吸引了保险业、零售业、农业、建筑业和管理基金的广泛参与。随着天气期货合约在OTC市场的日益发展和成熟,期货交易所开始引入天气指数的期货和期权交易。推出天气期货最早、目前发展最为完善是芝商所。自正式交易至今,该交易所已推出美国天气期货、欧洲天气期货和亚太天气期货。 芝商所天气期货的发展 1997年,芝商所正式开始交易天气期货,最先交易的品种是“需要升温度日数(HDDS)”和“需要降温度日数(CDDS)”。 1999年,芝商所开始交易天气指数期货,这是第一个与气温有关的天气衍生品。天气指数期货开始交易后,天气期货合约的流动性增强,并且合约的标准化使价格更加透明,经销商可以更好地抵消风险,获得额外收益。芝商所的天气指数期货包括制热日指数期货、制冷日指数期货、制冷季节指数期货和制热季节指数期货四种。 2003年,芝商所开始上市交易季节性天气产品。季节性天气指数期货以制热日指数和制冷日指数为基础,是日温度指数期货的延伸,它包括制冷季节指数期货(SCDD)和制热季节指数期货(SHDD)。季节性天气期货的周期为5个月,夏季合约从5月到9月,冬季合约从11月到3月,通过GLOBEX电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季节性合约可以使交易者在一个价格上交易整个季节的温度指数,而不需要把每个月份的合约分别进行交易,从而提高交易效率并减少交易者的交易成本。 芝商所天气期货设计合理 芝商所的制热日指数期货(HDD)与制冷日指数期货(CDD)合约的名义价值为100倍HDD或CDD指数,合约以HDD/CDD指数点报价,在任意交易时间,分别有7个连续的HDD和CDD期货合约和5个连续的HDD和CDD期权合约上市交易,每一月份合约的结算价格依据地球卫星有限公司计算的HDD和CDD指数得出。 地球卫星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开发遥感设备和提供地理信息的专业服务公司,可以提供每日和每小时的气温信息,该公司在为农业和能源市场提供气候信息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芝商所所选择城市的气温由一个自动数据收集设备即自动表面观测系统(ASOS)测定,这一系统测出的每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直接传输给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NCDC),该中心是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一个下属部门。当ASOS系统出现故障或传输受阻时,地球卫星有限公司会及时进行质量控制并提供替代数据。 天气期货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农产品期货 我国幅员辽阔,历来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水灾和干旱时有发生。虽然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一定程度上仍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推出天气期货不仅可以帮助我国相关产业和企业有效规避风险,而且对于服务我国国民经济还有诸多作用。 天气期货可以弥补我国农产品期货的局限性,降低期货市场的炒作氛围。一直以来,天气风险都是期货市场的重点关注对象,天气因素经常成为期货市场的炒作题材,即使风调雨顺的天气也会成为炒作因素,期货市场经常陷入“天气市”的泥沼之中。由于这种炒作氛围的存在,期货产品价格频繁出现大幅波动,偏离其实际价值,无法客观反映期货产品的供求状况,含有“水分”的期货价格不能有效地指导相关产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天气期货的推出能够降低投资者的炒作热情,帮助期货产品价格回归实际价值,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风向标。 我国推出天气期货仍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国外的天气期货都是在成熟发达的期货市场基础之上推出的,而我国期货市场的发育程度依然有限。由于天气期货本身的特殊性,其中所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标的指标难以统一,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类型千差万别,很难推出一个令全国都产生联动效应的标的指标。二是缺乏精确的中长期气象数据。另外,精确的中长期实时气象数据是推出天气期货的前提条件,而在现阶段,我国的气象预测更多是以短期为主。因此,推出天气期货还需我国气象部门逐步完善中长期气象数据,提高气象预测的精确度。三是天气指数推出后合约如何设计、如何交割也存在一定难度。 虽然推出天气期货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但我国天气期货市场的潜力已在逐步显现。我国产业门类齐全,受天气影响的行业为数众多,其中部分行业所在的产业链很长,这些都必将为天气期货交易提供最广泛的市场主体,天气期货市场的潜在需求巨大。因此,在当前期货创新步伐加快的大环境下,我国期货业有必要认真审视天气期货避险减灾的意义,加快研究推出步伐,争取在期货市场上为我国的天气风险筑起一道防护墙。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