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和资源消费市场,中国、印度正成为国际大宗商品越来越大的买家。加拿大矿业巨头泰克资源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连思(DonLindsay)在天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亚洲市场达到了泰克资源全球业务量的77.5%,而传统的欧洲和北美市场则占比很小。 连思分析称,2016年开始后,市场上的铜供应量不会有显著增加,所以很可能是在2016年至2017年的某段时间,铜价将会有强劲回升。同时,就泰克的业务而言,锌表现强劲,锌价处于上升态势。 另外,有趣的是,作为一家多元化的资源公司,泰克资源已经从2011开始与中国农业部合作在农业种植中推广含锌化肥的使用,以提高中国缺锌土壤的锌含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改善特别是儿童的营养和缺锌现象。 铜、锌价格将持续上行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中国正在经历淘汰过剩产能的过渡期,而且加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对大宗商品需求下降,这会对泰克在该地区的业务产生负面影响吗? 连思:首先,就整体经济而言,中国正处于自然的过渡期,消费和服务业将发展壮大,大宗商品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很正常,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入。城市化的进行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不容置疑,尤其是钢铁产业是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两到三年。出于对环保和能效的考虑,关闭一些钢厂,其他行业也有类似情况。但是我们并不那么担忧。 日报:铜是泰克的主要业务之一,今年5月份以来中国铜融资泡沫破裂,对泰克的铜业务有什么影响? 连思:当时行业里每个人都很担忧,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大量的铜将被抛向市场,可那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当第一个违约发生时,交易员们非常紧张,开始抛售,铜价在几天内迅速下跌,但随后迅速恢复了,市场还是自己消化了影响。 考虑中国以及全世界对铜的需求,和钢铁不同,铜受到消费、GDP,以及基础设施领域的影响更大。当然,事件发生时,新闻界将其作为头条,产生了轰动效应,人们普遍担忧,我们也很担心,但最终市场还是自己消化了影响。另外我们还需考虑中国以及全世界对铜的需求,我认为该需求的基础是稳固的。铜存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中有铜,新能源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都需要铜,所以我们不担心铜的长期需求。可以说铜的长期需求可能是所有大宗产品中最为强劲的。 日报:你如何看待石油、铜等大宗商品价格周期,下行周期已经结束了么? 连思:这取决于是哪一种商品。我们是世界上第三大锌的生产商,拥有世界级的优质资产,我们锌产品的品质卓越,并且我们的锌业务成本较低。所以说我们的锌业务具有强大优势,而相比之下,煤炭业务略显薄弱。据估计,全球40%的海运煤炭业务处于亏损状态,煤炭价格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利润至少是20年来最糟糕的。总而言之,我们的锌业务表现强劲,煤炭业务较弱。铜业务居中,比预期要好,在明年可能稍有疲弱,然后就会转强。 日报:所以现在你们又启动了油砂业务? 连思:我们拥有丰富的油砂资源,已探明拥有35亿桶油储量,最终探明储量很可能会升至50亿桶。我们尚未开始产油。第一个油砂项目正在建设中,将于2017年第四季度开始产油。预计在12年内,我们将开发和运营三个油砂项目,其中属于泰克的净份额将达到日产原油20万到25万桶。这将是非常大的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 八成收入来自亚洲市场 日报:我们知道泰克资源非常看重亚洲市场,现在亚洲的业务占整个泰克资源全球业务的比重是多少,中国业务如何? 连思:亚洲市场达到了泰克资源业务量的77.5%,因此亚洲是泰克最重要的市场,对中国的销售占泰克全部销售额的26%。另外,中投公司是泰克的最大单一股东,拥有泰克17%的股权。 日报:泰克资源绝大部分的销售在亚洲,是因为欧洲和北美经济发展阶段的原因,还是有其他原因? 连思:北美的钢铁需求不大,行业规模小,并且国内有供应商,不属于海运市场。我们在北美有销售,但是不多。至于欧洲,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欧洲经济整体疲软,是较成熟的经济体,对钢铁没有增长需求。此外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一些钢铁企业不能履约,而日本和韩国企业执行了合同,因此我们将业务转向亚洲。我们地处加拿大西海岸,货运十分便捷。 日报:谈到资金问题,泰克会邀请中国公司投资股权吗? 连思:我们目前不需要股权投资伙伴,公司现金充足。我们正在建设FortHill油砂矿,打算之后在智利建设最大的铜矿项目QuebradaBlanca二期项目。因此,我们不需要来自中国或其他任何的股权投资。当然,我们在中国有合作伙伴,有各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及业务往来。有新项目的话,我们也会希望寻找新的客户和新的合作伙伴。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日报:刚刚您提到和中国公司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中国政府正在推行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策,而能源产业无疑是全球收购并购的重要行业,泰克是否会和中国企业合作共同竞标收购并购? 连思:在我们的能源业务中,也就是油砂业务中,我们有一个油砂项目储量巨大,达到30亿桶,我们拥有100%的所有权。我们说过,在完成现阶段的审批后,我们可能会寻找合作伙伴。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