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人才面临“瓶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市场与策略之间跳舞,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8月底由摩根士丹利与方正中期联合举办的“2014暑期夏令营”活动的闭幕仪式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校生钱觐开道出了这样的感悟。 无独有偶,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今年5月中期协、中金所也共同举办了首届“中金所杯”全国高校大学生金融期货及衍生品知识竞赛,吸引了730所高校共30744名学生报名参加。 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举办类似的活动,一场以在校大学生为核心的新一轮人才储备战在期货行业悄然打响。 市场巨变 人才储备遇新难 实际上,当前市场将“绣球”更多抛向大学生的现象,也是市场新环境下的必然结果。 随着利率衍生品、外汇衍生品、期权等品种的渐行渐近,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将翻开新的篇章。这给本就缺乏人才的期货行业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与之前不同的是,当前业务转型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现有的专业人才很难与之跟进。”浙商期货副总经理魏丁告诉记者,以前人才完全可以由公司自己来培养,但近几年由于市场发展太快,公司自己培养根本就来不及。尤其是随着更复杂、专业性更强的金融衍生品的推进,他在筹备过程中明显感觉到此类人才的短缺。 与此同时,海外人才在适应能力方面也频频遭遇尴尬。“现在很多海归在国内的适应能力并不强,能够走向尖端市场的综合型交易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我们很难从中找到。”魏丁坦言,从海外引进人才现在公司完全有这个资金实力,关键在于能不能真正运用好这些人才。 寻找“通才” 期货机构瞄准高校 为了培养出适合当前期货市场发展需要,懂得研发、交易、技术、管理的“通才”,不少业内机构的人才储备战略从过去的“老手”逐渐转向了可塑性更强的学生。 “未来期权的研究以及OTC产品的设计会越来越数量化、精算化,它需要大量具有金融工程背景的人才。”中国国际期货(博客,微博)研究院副院长王红英表示,由于“老手”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仅凭老经验是行不通的,这也是当前研究员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 对此,永安期货郑州营业部负责人许治国也有着同样的感受。“随着期货市场的迅猛发展,传统思路和传统‘打法’已经与市场发展战略相脱节。‘老手’的经验固然可贵,但较为固执的打法已经落伍。学生可塑性较强,上路较快,最重要的是更能迎合创新步伐。”许治国说。 不可否认的是,与“老手”相比,学生有着更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对金融有欲望,创新能力更强。不过,尽管具备了这些优势,但要想真正成为业内紧缺的“通才”却绝非易事。 魏丁坦言,虽然现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但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基础训练要有,但一定是一个‘通才’的概念,目前来看,像这种综合型的人才还需要一步步来培育。” 人才培育 需三方共同努力 不过,一边是期货行业急缺人才,另一边却是有志于投身期货行业的高校学生没有实践的机会。 钱觐开提到,虽然在学校掌握的金融知识可以为以后的道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很难与期货市场快速对接。就业时,很多学生还是面临着“想法太过理想化”、“和市场现实情况脱节”的尴尬。“即使有再多的理论知识,倘若没有亲身实践和探索,对市场的脾气依旧看不清也说不准。”钱觐开感慨道。 金融工程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魏源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虽然他们也意识到学生群体缺乏实践的问题,但求学期间可以近距离接触市场和体验金融工作的机会少之又少。 今年夏天的一次期权仿真交易大赛,就为这些跃跃欲试的学生们提供了一次将理论运用于“实战”的机会。参与此次大赛的李阳表示,这次交易大赛对于他这样的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前、中、后台一条龙式的锻炼。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从设计交易系统、实践风险模型到熟悉国内衍生品市场的交易习惯方面,他都获益良多。 在业内人士看来,期货行业新一轮的人才储备需要学校、期货公司、学生三方面的努力。从学校方面来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拉得较远,师资力量在对期货行业的认识上也明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前沿。“希望学校可以改进传统课程教材的设计,追踪市场前沿,贴近我们市场的需求。”魏丁表示,对有志于从事期货行业的在校学生而言,一定要抓紧丰富自己的知识链条,物理系的要赶紧补金融,金融系的要抓紧补IT。 至于人才需求方期货公司,在人才储备上则需要有一个详尽超前的安排。如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给有志向有理想的青年多一些实践的机会。“对于真正的人才,期货公司要舍得花钱,舍得投入。这样才能保证在市场变化真正到来的时候不会抓瞎。”魏丁感慨说。
责任编辑:叶晓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