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抬升&供应依然紧张 生产成本逐年上涨,规模化程度较低 饲料成本占比最大 蛋鸡饲养成本主要包括饲料成本、鸡苗成本、疾病防治费、人工成本、水电费、固定资产设备折旧费等,其中任何一项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鸡蛋价格。在整体生产成本构成中,饲料费占比最大,占总成本的60%—70%,鸡苗成本仅占15%—20%,而且随着人工成本的持续上涨,人工费用在总成本中的占比正逐年扩大。 蛋鸡饲料的主要原料是玉米和豆粕,二者分别占饲料成本的60%—65%和20%—25%。鸡苗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鸡苗的品质,鸡苗品质又关系着蛋鸡的生长速度、产蛋量、抗病力、成活率等,是影响鸡蛋价格的一个潜在因素。目前鸡苗价格为3.32元/羽,蛋鸡配合料价格为3.20元/公斤。 随着蛋鸡饲养业的快速发展,疾病种类增多,发病频率上升,用于鸡病防治和治疗的各种疫苗、检疫、药品等疾病防治费占饲养总成本的比例也出现了明显提高,近年来年均增长率约为5%。 蛋鸡饲养以散户为主 我国蛋鸡饲养主要以散户为主,养鸡场规模普遍偏小,饲养规模中,存栏量2000—9999只和10000—49999只的比重较大。 一般来说,规模在10000只以上的养鸡场,可以称为标准化蛋鸡规模饲养场。目前我国蛋鸡饲养的标准化规模程度约为30%,整体规模化程度有待提高。 另外,我国的蛋鸡饲养业整体缺乏统筹规划,农户在饲养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在饲养效益上涨阶段,农户不顾自身实际条件和国内整体饲养状况,积极扩大饲养规模,造成经济效益下降,同时也会导致蛋品市场供过于求,进而产生恶性竞争,造成鸡蛋价格下跌。 反之,在饲养效益不佳,甚至亏损的情况下,农户通常会缩减饲养规模甚至放弃饲养,造成市场供应量集中减少,进而刺激鸡蛋价格上涨。 禽流感疫情影响,低存栏和低补栏当道 国内出口量较少 我国鸡蛋自给自足,山东、河南、河北、辽宁、江苏等省份为鸡蛋主产区,近30年来鸡蛋主产区分布趋于稳定,但不同地区的产量份额存在一定变化。我国既是鸡蛋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国内鸡蛋需求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且消费市场呈现北方多南方少的特点。国内鸡蛋物流流向较为明晰,可以简单概括为从产量较大的华北、东北等地区流向东南、华南地区以及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鸡蛋流出量较大的省份有河北、河南、辽宁、山东,而供需缺口最大的是广东省,每年流入量约为160万吨,其次为上海,其他绝大部分省份总体上处于供求平衡状态。 尽管我国是全球第一大产蛋国,但出口量占国际鸡蛋贸易的市场份额不足10%。我国鸡蛋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中国香港,约占总出口份额的七成左右。 供应存在周期性 现代蛋鸡品种需要4—5个月的时间结束育雏、育成期,20周龄以后进入产蛋期。6—11个月龄的蛋鸡产蛋率可达90%。到12个月龄,产蛋率下降到80%,产蛋高峰一般能维持5个月的时间。16个月龄后,产蛋率下降到70%以下,养鸡户开始淘汰蛋鸡。高峰期的产蛋率与全年的产蛋量呈正相关,产蛋高峰,鸡蛋供应量大,价格降低;产蛋低谷,鸡蛋供应不足,价格回升。蛋鸡供应的周期性变化,直接影响鸡蛋供应与价格的变化。 库存依然偏低 鸡蛋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于消费相对稳定,供应量的变化决定鸡蛋价格的基本走势。2013年年底的禽流感行情导致2014年年初蛋鸡存栏量同比大幅下降,直接影响到全年的鸡蛋供应。 从蛋鸡饲养业整体情况来看,今年有部分散户退出饲养市场。受饲养效益较差和禽流感疫情的影响,前两年鸡蛋行业整体亏损严重,持续两年的亏损经历给饲养户带来了较大的心理阴影,禽流感疫情的爆发使蛋鸡大面积淘汰,大量鸡苗遭到捕杀,不少饲养场补栏大幅减少甚至退出饲养业。今年4月开始,鸡蛋价格与饲养效益日益恢复,国内蛋鸡饲养业才逐渐复苏。 不过,据芝华公布的数据,低存栏、低补栏的情况仍旧存在。尽管今年8、9月蛋鸡饲养利润丰厚,一度达到52.01元/羽,但饲养户对禽流感疫情仍心有余悸,并且受饲养成本持续上涨影响,饲养户补栏不积极,鸡蛋供应偏紧的格局没有改变。从9月的蛋鸡补栏情况来看,明年1月蛋鸡存栏量可能维持较低水平。根据对产区贸易商的监测,目前鸡蛋比较好收,贸易商、饲养户的库存依然偏少。 现货市场波动大,季节性特征明显 现货影响因素诸多 受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成本上涨影响,鸡蛋价格逐步上扬。鸡蛋产量的变动、生产规模的变化以及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均影响着鸡蛋的供应,进而影响鸡蛋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饮食习惯以及学校假期或开学、重大节日备货等需求季节性特征,影响鸡蛋需求,进而引起鸡蛋价格的变化。天气因素会影响鸡蛋的储运。每年夏季的多雨天气给物流运输带来诸多不便,同样地,冬季风雪天气也会影响交通运输,进而影响鸡蛋现货价格。突发事件也会影响鸡蛋现货价格。例如,禽流感疫情爆发,大量产蛋鸡死亡或被屠宰,蛋鸡供应出现波动。与此同时,消费也受到影响。此外,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税收政策以及农产品收储政策等均会对鸡蛋价格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市场存在季节性规律 从月度均价分析,鸡蛋现货价格历年的走势呈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受入夏后蛋鸡歇伏造成产量下降以及中秋节、国庆双节消费需求的带动,9、10月通常是全年价格的最高点,而受春节备货提振,1月通常是现货价格的次高点。春节之后的3、4月,需求下降,加之天气转暖后蛋鸡产蛋量提升,全年价格的低点通常出现于此。 季节影响蛋鸡产蛋率,通过影响供应量进而影响价格。温度和湿度对产蛋率、蛋重、蛋壳品质和饲料的转化率都有较大影响,产蛋鸡舍最理想的温度是15℃—25℃,最适宜的相对湿度是60%—65%。春季气候转暖,是产蛋最适合的季节,蛋鸡进入产蛋旺季,鸡蛋供应量增加,价格下跌。夏季气温较高,气候炎热,蛋鸡采食量减少,产蛋率下降,鸡蛋供应量减少,价格上升。 居民消费习惯也有一定的季节性。夏季饮食偏清淡,对鸡蛋替代品猪、牛、羊肉的消费减少,鸡蛋需求增多,鸡蛋价格有所抬升。冬季消费量相对减少,鸡蛋价格降低。此外,每年的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无论是鲜鸡蛋直接消费还是加工需求,都显著上升,鸡蛋价格也随之上涨。 下方空间有限 鸡蛋产品可以分为未经加工的鲜鸡蛋和以鲜鸡蛋为原料的蛋制品。在所有鸡蛋消费中,鲜鸡蛋消费占主导。由于鸡蛋有较高的新鲜度要求,因此蛋价波动较为频繁且幅度较大。今年受鸡蛋供应偏紧的影响,自3月以来,现货价格持续创历史新高。 近期各地气温明显回落,目前已经进入最佳产蛋期。从现货情况来看,全国鸡蛋价格比较稳定,整体仍较历史同期偏高。全国鸡蛋均价为4.82元/斤,主销区均价为5.15元/斤,主产区均价为4.83元/斤。其中,主产区山东德州在4.80元/斤,河南商丘在4.83元/斤,河北石家庄在4.76元/斤,江苏南通在4.96元/斤,辽宁大连在4.44元/斤,而主销区北京在4.93元/斤,上海在5.02元/斤,广州在5.25元/斤。预计短期鸡蛋现货价格将有所调整,但下跌幅度有限,排除禽流感疫情的不确定性,明年1月鸡蛋现货价格高于5元/斤的概率较大,现货市场中长期仍有上涨空间。 期货提前反映预期,高点或在11月中下旬 交割量有所增长 鸡蛋期现套利成本包括资金成本、交易费、运输费、交割费、入出库费、仓储费、损耗费及其他税费。在每个交割月份最后交割日的后一个交易日,交易所会将鲜鸡蛋的标准仓单全部注销。因为鲜鸡蛋品质的特殊性,交易所不允许鲜鸡蛋标准仓单交易和转让,仅仅允许非标准仓单期转现,同时交易所也不允许将仓单进行质押和冲抵。 从鸡蛋期货交割情况来看,交割热情逐步提高。鸡蛋1409合约共交割19手,较1404、1405、1406合约有所增加,其中1404合约交割1手,1405合约交割2手,1406合约交割5手。1409合约仓单注册情况显示,其共注册23手,均为厂库交割,其中大连韩伟5手,湖北神丹1手,青岛田瑞17手。1409合约注册仓单的厂库之中,大连韩伟养鸡有限公司、青岛田瑞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基准交割库,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为非基准交割库,较基准库升水50元/吨。鸡蛋交割热情提升,有利于更多的现货企业参与鸡蛋期货交易,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促进价格发现。 1501合约仍有上行动能 受鸡蛋现货市场季节性走势影响,一般在重大节日的前期,现货价格上涨,每年的现货最高点都出现在中秋节前。期货反映对未来的预期,1409合约在中秋节前一个月就开始躁动,上涨动能不足,出现回调行情。从鸡蛋期货和现货的走势来看,中秋节后鸡蛋现货价格持续下跌,而期货价格在中秋节后底部振荡,较为抗跌。国庆节之后,在现货依旧比较弱的情况下,1501合约突破前期振荡区间,出现一波强势小反弹。 鸡蛋1501合约最后交割日为2015年1月下旬,而2015年春节为2月中旬,最后交割日前后对应现货的小高点,从期货提前反映年底现货价格上涨预期的角度看,鸡蛋1501合约的高点可能出现在11月中下旬。 此外,由于鸡蛋保质期较短,不同月份的鸡蛋交割面临的现货基本面有所差异。9月通常是鸡蛋价格下跌回调时期,气温高更不利储存,相对而言,1409合约对买方较为不利,这从1409合约之前的走势中可以得到印证。1月鸡蛋现货价格通常平稳上升,气温低有利于鸡蛋储存,并且1501合约最后交割日距春节还有20多天时间,1501合约对于买方相对有利。 若今年年底没有爆发禽流感疫情,那么2015年1月鸡蛋现货价格在5元/斤以上的概率较大,1501合约很可能上冲5000元/500千克的整数关口。考虑到交割成本,1501合约有望达到5200元/500千克。而若今年年底爆发禽流感疫情,那么鸡蛋供应和需求都会受到影响,现货价格可能不会达到5元/斤。不过,由于现在距离年底还有一段时间,禽流感的威力还未显现,在鸡蛋期价看涨预期渐浓的背景下,短期期价或在4700—4800元/500千克的区间内振荡盘整,而中长期来看,在11月中下旬之前,1501合约仍有上涨空间。
责任编辑:叶晓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