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9月吹响军工企业改革号角后,中国重工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就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10月13日晚间,中国重工发布公告称,将采取“新设”方式组建4家控股公司,对旗下16家科技产业公司进行整合重组。 中国重工表示,此举将有助于推进公司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分步实施 ”的规划运作,并促进科研院所科技产业的资产证券化进程。 重组旗下16家公司 10月13日晚间,中船重工集团旗下的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重工”)正式公告,对所属科技产业公司进行整合重组。 公告显示,中国重工将采取“新设”方式组建4家控股公司,对旗下16家科技产业公司进行整合重组。其中包括,七所控股有限公司下辖七所高科等3家公司,齐耀控股有限公司下辖齐耀系统工程等4家公司,杰瑞控股有限公司下辖杰瑞电子等3家公司,双瑞控股有限公司下辖厦门双瑞等5家公司(青岛双瑞已改制为股份公司,不纳入控股公司)。 中国重工还公告称,为满足重大军工生产任务流动资金需求,践行服务国防建设的重大使命,公司拟向中国进出口银行申请重大军工任务流动资金优惠利率贷款。主要内容为中国进出口银行拟向该公司所属的子公司提供合计90亿元的优惠利率流动资金贷款,贷款期限为4至7年。 中国重工投资者关系处副处长王善军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这种“新设”模式将为以后做准备,目前成立这4家科技产业平台,是为了将来承接中船重工相似资产的注入。同时,这次申请贷款主要是针对军船业务,由于订单大增,生产任务饱满,客户给我们的预付款是不够的,需要借助流动性贷款。 中船重工集团权威人士当天在上海的一次会议上透露,“2015年、2016年将百分百是中船重工集团的并购年、注资年”。 据记者了解,中船重工集团成立于1999年7月,是中国最大的造修船集团之一,拥有100多个成员单位、28个科研院所、12名院士和4万多名科技人员,是中国海军装备最大的供应商,承担海军主战装备80%以上的研制和生产任务。去年又历史性地将核心军工资产——大型水面舰船总装业务注入上市平台中国重工。 2013年,中船重工集团科研院所资产收入约350亿元,毛利率高达20%~30%。据安信证券的研究,在该集团2013年103亿元利润总额中,有约三分之二来自中国重工以外资产,其中科研院所可能占到大部分,院所资产的盈利可观,增厚效应明显。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次重组将为该集团下一步科技产业的资本运作奠定基础,“2014年中船重工集团将完成科研院所分类,预计年内完成分类方案并平稳推进科研院所改制工作。” 目前,中船重工集团科研院所改制注入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启。今后,中国重工将对应研究所设立科技控股公司,将科技产业子公司股权注入研究院所对应的科技控股公司,最后科技产业集团整体注入科技控股公司,实现科研院所业务资产上市。 军工资产证券化提速 随着中船重工集团军工改革大幕的开启,中国新一轮军工改革已经箭在弦上。 前述知情人士认为,这主要有几大因素影响:一是深化国企改革,对国企以管资本为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组建国有资本公司;二是国防军队改革,围绕打胜仗,调整体制编制,海军优先发展,改革定价机制;三是军工体制改革,从管企业、管行业转变到保军能力监管,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四是军工院所改革,中央督导,限定时间,全面提速,为军工资产全面证券化铺路。 在此情况下,10月9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就《全面深改总体方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征求十大军工集团等公司和部门的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许达哲要求国防科技工业主动作为,突出军工混改、科研院所改制、军工资产证券化和军民深度融合等重点,此外要加大力度、加快节奏,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前述知情人士称,中船重工集团已定位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将推进深层次的混合所有制。此外,集团还将推进股权结构多元化,实施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措施;同时还将与民营资本进行深度合作,引入更为市场化的经营机制,推进内部专业化重组和资源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整体优势;对外加大并购力度,实现优势互补,促进转型升级。 前述知情人士透露,对股份公司内部优质资产培育、发展,力促时机成熟时分拆上市,是中国重工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还会针对国家规划重点发展产业进行持续注资,鼓励产融结合、产研结合的发展模式。此外,充分运用资本工具,推动产业横向、纵向并购整合,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越式发展。 而据前述知情人士透露,未来一段时间内,中船重工集团还计划将三大类军工优质资产择机注入中国重工。这三大军工资产包括:中船重工集团旗下28家科研院所,水中兵器总装、军工电子装备等在内的集团存续军工资产,以及此前集团承诺注入的11家企业。 不过,“未来军工行业是一个成长性行业,而不光是纯靠资产注入”。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高晓春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军工行业的成长性一方面来自装备需求,另一方面来自军队技术民用化。而军工企业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管理层持股,实现了军工企业长期发展的内部激励机制。 责任编辑:顾鹏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