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淳,江湖称号“野鹤”,2003年创办炒客论坛,不依靠任何公司和机构,不收取任何资助,完全靠自有资金的投入维护论坛的运行。不到一年炒客就已成为最具人气的期货论坛,通过讨论和相互学习,很多炒客的坛友也迅速成长为目前中国期货界的成熟交易者。野鹤目前作为一个职业投资人,交易重心放在各种形式的对冲套利上,活跃于国内和国际市场。 【经典提要】 1.在分析别人之前先分析自己,我这个人有什么优点、弱点,我现在的团队是不是可以弥补我这一块短板,因为投资这个东西考虑的是短板,它不像做企业。 2.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既然走是上策,我们就应该加大力度来研究怎么走的问题,也就是防守。 3.有一段时间我逢人就问,你写遗嘱吗?因为能写遗嘱的人他肯定能把交易做好,而且这样的人也是对策高手。 第一篇——深圳,梦开始的地方。 我对深圳是有感情的,因为这个地方是我投资生涯的开始。 92年的时候,大学毕业不久公司派我参加交易会,我就转到深圳来办了一个入关证,当时听说搞股票能赚钱,我就和两个同学到了证券业务部,我头一天就看大概有60、70支股票,但当时身上没钱,我当时一个月工资大概是500块钱,加上交易会单位有一点补贴,大概就800多。当时有一只最便宜的一手要100股,要1700,后来就借了一些钱买了100股申宝安,17块钱一股。 当时抛股票还要本人来,来一趟也特别难,所以好几年没抛。大概06、07年的时候接到一个电话,招商证券深圳总部打来的,说我的帐户被托管到他们招商证券了,我说那麻烦您帮我们查一下现在帐户的净值是多少?最后查到的结果是净值1683块。我本来还准备发大财的,因为有15年了,心想这股票无论如何也得翻个10倍,没想到我还亏了十几块钱。所以说深圳对我有特殊意义,应该是我投资生涯的开始。 到94年的时候他们就跟我说不要做股票了,你还是做期货吧,我说为什么?他们说股票股市一跌就没有人挣钱,统统赔钱。而期货呢,涨跌可以低买高卖,只要你比50%的人聪明你就可以挣钱。我听完觉得这个可以,因为当时升学时我就很厉害,我占10%,那肯定比50%的人要聪明。 第二篇——巧论“排列组合” 现在的环境跟当时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堂,那天堂是不是就好赚钱呢?我们说交易是负和游戏,有人赚有人赔。如果你有100万,做了10次交易,5次赢,5次亏。你赢每次赢10%,你亏每次也亏10%,我想请问用什么样的排列组合能使收益率最大化?我相信我们这里高手特别多,就是无论怎么排列组合收益率都是负的,不管你怎么排最后都是95.1%,也就是赔上4点多,这个还没有算交易所的租金、印花税和手续费。 这里面有一点小的计算技巧,这个就不用具体的再给大家算了。所以算上各种直接成本、佣金、手续费,包括自己投入的思考,还有同样经历其他行业的机会成本,这样算下来,你只要一开始干这个行业就已经是巨大的负亏了,所以这是一个负亏游戏。 我们回头再来看看,100万做10笔交易,5笔赚5笔赔,最后无论如何排列是95.1,亏了4.9,我现在盈利5笔还是10%,但是我把亏损控制在7%、6%,或者5%,那么我做6次亏损,4次盈利,大家有兴趣可以回去排列组合看一下。大家会发现当我逐级降低我的亏损额的时候,在我盈利笔数不变的情况下,我的盈利是增加的。 第三篇——剖析巴菲特的成功条件 咱们这个行业现在最大的老大是巴菲特,06年我发了一篇文章叫《剖析巴菲特》,因为巴菲特是全世界价值投资的标杆,所有人都以巴菲特的理论作为一种投资的方式,一面旗帜。后来我看到了国内也有人写类似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我是最早写这方面的人之一。 第一,巴菲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就是说巴菲特踏入的河流不一定是我们踏得到的,包括他的师父,碰上了金融危机照样来了个四脚朝天,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巴菲特这么幸运地赶上了一条大河。记得当时德国每年从美国拉走上千吨的黄金,美国人宣布解体之后,其经济等于是一个巨人挣脱了多年束缚在身上的铁链,开始站起来了。而巴菲特正好在这个巨人的肩膀上。 我买申宝安的时候也觉得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等这个巨人站起来时,我发现我站的是脚背,不是肩膀,而且我们这个巨人身材不“高”,而是一个“胖子”。我们中国的GDP总量虽然是一个巨人的体量,但是我们巨人的身高特别矮。即使我趴在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我可能跟巴菲特还要差不少,所以你是不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很重要,然而巴菲特就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第二,他赶上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等于冷战宣告结束,随后开始大量的文化和各种美式标志的出口。这个时候他不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跟着巨人一起往上跳,所以这个机会我们在中国的投资人也不具备。 第三,他很早就懂得OTM,很多人可能看过电影和书,就是如何想办法去用别人的钱。这个时候他研究了保险公司有大量的浮存金不用,于是他就拿来用,而且他多次在书里面说到这些是不要成本的。 第四,就是美国金融市场的灵活多样以及配置的金融服务比我们要好得多,他到市场之后最好的条件都可以开给他,经济危机的时候高盛给他的条件简直是太好了,只要他参加这支股票的定增,这支股票肯定就会上涨。因为大家都会想这个老头都买这支股票了我们也就跟着买了,这样就使这个公司的股权价值大增,成本就降低。所以,巴菲特的这个牌子就非常亮。 可以这样想,100个人做一件事情,会有那么两个人不管是技术还是运气他正好对了5次,所以这两三个人他有先发技术和优势,以及超过其他人的能力,市场上好的合作项目都会找上你,好的条件都会跟你来谈,因此这个先发的优势是非常大的。所以好事要早点干,不然就轮不上你了。 第五,他是一个个性保守,非常抱残守缺的老太风格,这种风格恰恰符合了美国经济发展的这几十年。他不管被套多深,他最后都能解套,为什么?因为他踩在美国这条大河里。 第四篇——做不了巴菲特,就做自己 巴菲特很多成功的条件我们是不具备的。 首先,巴菲特是能力很强的人,他没有这些也能成功。九几年的时候比尔盖茨来中国旅游还去过三峡,他就对比尔盖茨说,你看看江边拉船的人,如果我们生在这儿能干什么呢?你能干什么呢?比尔就笑一笑。所以巴菲特特别清醒的认识到,他的巨大成功很大一部分是运气,运气的成分是不可以复制的,如果真的可以复制,他的三个孩子不会复制一下吗?投资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如果是科学的话是可以复制的。所以,生来平等,人生的平等,生在哪儿非常重要。 其次,中国今天是不具备巴菲特这样的投资环境的。首先人民币和美元一样是不能直接兑换的,当然通过招商基金的对冲平台,以后的双向兑换就可以完成,至少我们中国人有了迈向世界的制度优势。国内的99%的投资人是做不了外汇的,但通过招商基金的这个平台我可以兑换,这就是有优势。大优势都是一点点的小的优势所堆积和累计起来的,总体上来说中国不具备当年巴菲特在美国成功的这些因素。学巴菲特我们可以学,但是我们要知道什么可以学,什么不可以学。你学人家住别墅、吃汉堡、喝可乐,这些都可以,但是他离婚你就不要学了。 第三,会输的才是赢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一个很有名的古人孙子写了一个《孙子兵法》,这个孙子兵法被西点军校也列为了素材,但最后说了一句话: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既然走是上策,我们就应该加大力度来研究怎么走的问题,也就是防守。 有个小故事可以比较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有一个做期货的做了很多年但一直挣不了钱,这时候上帝说:“兄弟有什么困难?”他说:“我没脸见人,我天天在家里跟老婆吹中国经济、巴菲特,但这十年就没往家里拿过钱,没法交代”。上帝说:“看你可怜的,我帮你把钱补上,你就不亏了”。但是上帝还说:“你有两种方式可以把这个钱拿回去,第一种方式就是在你这么多年的基础上,我在你每笔单上帮你补一点,第二种方式是让你在这么多年每笔亏的单上少亏点,你来选择”。这个例子大家应该听明白了,多赢和少输性质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做自己的帐户还好一些,所以一定要少输。 第四,天人合一。什么叫天人合一呢?每个人的教育环境、家庭都不一样的,所以一定不要去盲目地崇拜。在分析别人之前先分析自己,我这个人有什么优点、弱点,我现在的团队是不是可以弥补我这一块短板,因为投资这个东西考虑的是短板,它不像做企业。投资这一块实际上考验的就是你的短板,短板在哪?就在你自己身上。 所以研究自己、分析自己、解剖自己,远远比研究市场要重要得多。比如每笔交易之前你是不是有交易计划,事后是不是有文字的总结。另外,我付出了哪些超出别人的努力,是不是装得很努力?实际上只有自己内心知道是不是有足够的努力,这方面不能骗自己。还有,一定要冷静地问自己到底是真的喜欢交易这个脑力游戏,还是说喜欢挣了钱之后花钱的痛快或被别人崇拜的感觉,这两个事是不一样的,因为到最后你会感受到其中的不同。只有做到能冷酷地解剖自己、剖析自己,你才可以冷静地来剖析这个市场。不好好面对自己,你对市场就做不到客观对待。 当分析完自己之后你就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交易模式了,我适合长线还是短线,一个人的交易模式只适合他的个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个性,然后再找到符合自己个性的交易模式。然后通过这些,如果你还是觉得很茫然,觉得没动力,那也没有关系,说明你不适合这一行,那就转一个行业,因为止损永远是最正确的。所以大家回去有机会拿根笔,趁没有人的时候对自己写上优点三条,缺点三条,看完以后把它撕了烧了,记在心里。 对策交易这个词是我发明的,本质上是每次交易都要配有一组执行对策。刚开始,所有的对策一定要设定好。也就是说在做一件事之前你就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想周到,而所有的对策其实就是核实、核价,怎么做?也就是“三十六计里面走为上”。 有一段时间我逢人就问,你写遗嘱吗?因为这件事很多人都跟我断了交。因为能写遗嘱的人他肯定能把交易做好,而且这样的人也是对策高手。所以按照我刚才说的,认真分析自己,找到最符合自己的交易模型,为每次交易制定政策并严格执行,假以时日你必定能把这个负和游戏变成你自己的游戏。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