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内麦市供需格局宽松及201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未如期上调等利空因素影响,国庆节后强麦期价开始加速下跌,截至10月30日,强麦主力1501合约期价报收于2621元/吨,当月累计下跌101元/吨或3.71%,创2014年1月以来的最大月度跌幅。 目前政策面对小麦价格的支撑力度已经大大减弱,一方面是政策性小麦以较低价格大量流入市场,另一方面2015年收储底价并未如期上调,加之替代消费端与玉米的比价优势也在消失,小麦价格有望向整体不缺粮的基本面逐步回归,强麦期价或继续承压运行。 首先,政策新麦提前投放且提价幅度小于预期。江苏省已确定提前投放2014年产临储小麦,一是由于江苏地区临储小麦早已售罄且今年政策性收购量较大,市场流通粮源较为紧张;二是今年江苏地区政策小麦收购量较大,后期稻谷收购仓容较为紧张。 如果说政策新麦的提早投放是情理之中,那么2014年政策小麦拍卖底价的提升幅度则是意料之外。2014年政策小麦拍卖底价确定提高50元/吨,调整后三等小麦拍卖底价为2410元/吨,仅比2013年提高50元/吨,这大大低于市场之前预期,市场原本预计上调幅度会在60-100元/吨之间,因为近几年提升幅度都在100元以上。此外,新产小麦的首拍成交率也低于市场预期,10月14日江苏省首次拍卖投放新产小麦15万吨,拍卖成交率为80.83%,市场原本预计会全部成交。 其次,201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未如期上调。除了政策性新麦以低价方式提前流入市场打压强麦期价外,201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的公布更是令远月麦价雪上加霜。10月16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15年小麦的托市收购价格,今年最低收购价和去年持平,均为2360元/吨,并没有像此前市场预期的那样,进行小幅上调,政策面上来看对于小麦价格的稳定无疑是个大大的利空。 其实,我国小麦市场2006年开始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从2008年至2014年国家已经连续7年提高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国标三等白麦收购价由2007年的1440元/吨提高至2014年的2360元/吨,每年最高提220元/吨,最低也有60元/吨的涨幅,今年零幅度的调整实在是出乎市场人士意料。 第三,临储小麦投放数量大增但成交清淡。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政策上的偏空消息在10月中旬出的特别密集。10月17日消息称,10月21日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市场粮源投放数量由以往的50万吨左右,大幅提升至200万吨,其中安徽地区投放量大幅增加至114.63万吨,河北地区自2013年7月底停拍以来首次拍卖2012年产国家临储小麦6.36万吨,河南地区计划销售小麦36.73万吨。实际成交数量42万吨,平均成交率20.80%,成交均价2419.8元/吨。 10月28日进行的小麦拍卖投放总量为170.63万吨,实际成交量为14.77万吨,成交率8.66%,相比上周20.8%的成交率,成交率明显下滑,下游消费疲弱制约企业采购积极性。据悉,为了规避小麦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风险,制粉企业纷纷调低开机率,且对小麦随采随用,不增加库存,市场上购销比较清淡。 最后,小麦玉米价差逆转饲用替代需求降温。近期由于新产玉米的大量上市,东北产区农户卖粮热情高涨,多地玉米价格节节下挫,国家临储玉米竞价销售成交量和成交率亦连续下降,并创今年5月份开始投放以来的新低。国内玉米市场现货价格明显回落,这使得小麦与玉米之间的价差逆转,饲用小麦替代需求明显降温。截至10月30日,国内三等白小麦均价比二等黄玉米均价高120-130元/吨,上月同期则低40-50元/吨。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