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现货市场£企业

厄尔尼诺预期升温 市场投资机会凸显?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4-11-28 08:27:44 来源:期货日报网 作者:王聪颖
对大豆、棕榈油、白糖等农产品影响较大

1 异常天气的元凶

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东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消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不得不提及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即拉尼娜,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厄尔尼诺一般7年出现一次,持续时间为2—3年不等,而往往在厄尔尼诺后出现拉尼娜。而拉尼娜之后是厄尔尼诺。可以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出现并非罕见,但也有连续出现几次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的情况。

11281.jpg

图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NOAA用NOII指数来监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一般的,如果NOII连续三个值高于0.5,则判定为厄尔尼诺成型;如果NOII指数连续三个值低于-0.5,则判定拉尼娜成型。从1950—2012年NOII指数的走势看,全球发生厄尔尼诺现象19次,拉尼娜现象17次。

计算本次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发生起点距离上次现象结束的天数,我们发现,该数值在2005年后呈现明显回落,均值为113天,低于1950—2012年间的历史均值(259天),同时也远远低于历史最高值——1963年5月发生厄尔尼诺现象,距离1959年2月1日结束的厄尔尼诺长达1550天,其间没有发生任何厄尔尼诺或者拉尼娜现象。我们判断,厄尔尼诺或者拉尼娜等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增加。

并且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两种气候的发生频率上,厄尔尼诺似乎在减少,而拉尼娜则表现更活跃。1980年以前,厄尔尼诺经常连续出现,甚至连续3次,中间夹一次拉尼娜,1980年以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更倾向于交替出现,而最近5个周期,甚至表现为2次拉尼娜—1次厄尔尼诺—2次拉尼娜的规律。

2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特点分析

回顾厄尔尼诺/拉尼娜效应的历史,可以发现历次厄尔尼诺/拉尼娜发生的强度有大有小,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前后两次的间隔时间不等,呈现出气象变化不确定性较强的特点。

强度方面,分别取厄尔尼诺现象期间NOII指数的最高值,拉尼娜现象期间NOII指数的最低值作为参考指标,并按时间序列制作图表。数据显示,1980年大致可以作为一个分界线,此前拉尼娜现象的强度较强,此后厄尔尼诺现象的强度相对较强。具体看,1980年以前厄尔尼诺现象对应NOII指数最高值为2.1,1980年以后该值屡次被刷新,目前最高纪录为2.4。从最近三次厄尔尼诺现象对应最高NOII指数值看,厄尔尼诺的强度在增强。而拉尼娜现象对应的NOII最低值在1980年以前最低为-2,1980年以后最低值逐步抬升,显示拉尼娜现象的强度减弱。

持续时间方面,历次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从100至600天不等,19次的平均值为328天。最短为1958年10月1日到1959年2月1日的123天,最长为1986年7月1日到1988年3月1日的609天。较近的四次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逐渐递减至184天,不过最近一次持续时间则大幅攀升至334天。拉尼娜现象持续时间从100—1000不等,17次的平均值为326天。最短为1950年9月1日到1951年1月1日的122天,最长为1954年4月1日到1957年1月1日的1006天。就最近5次数据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持续时间低于均值,说明两个现象的持续正趋于短暂。

本次现象发生距离上次结束的时间方面,19次厄尔尼诺该值平均为791天,而17次拉尼娜该值平均为930天。不过历史上最长的时期均发生在1980年之前,1963年5月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距离上次厄尔尼诺结束时间1958年6月约1550天,而1964年4月发生的拉尼娜现象,距离上次拉尼娜结束时间1957年1月约2647天。2005年以后该值均双双下降,尤其是两次拉尼娜现象之间的间隔更短,一方面两种现象持续的时间都缩短;另一方面,拉尼娜现象更加活跃,发生频率增加,且呈现连续发生的特点。

经上述分析,当前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频次高,持续时间短,两次间隔时间短,同时拉尼娜更加连续,表现更加活跃。不过从NOII指数看,厄尔尼诺的强度增强,而拉尼娜强度则相对减弱。

11282.jpg

3 最新表现和预测

2014年年初多家机构的预测显示,2014年年初—2015年3月期间,厄尔尼诺发生的概率超过50%,而拉尼娜和中性概率相对较低。尽管2014年厄尔尼诺强度较小,不过厄尔尼诺不曾远去,最新预测仍维持了这样的判断。

美国气象局11月24日发布报告,预测2015年年初发生厄尔尼诺的概率为58%,预测为中性;澳洲气象局11月18日将2015年年初发生厄尔尼诺的概率上调到70%,级别从观察上调到警示。澳洲气象局除了用NOII作为观察指标,还持续跟踪了SOI和IOD等指标。

NOII高于0.5,SOI低于-8,IOD低于-0.4,且均持续3个月,则表示厄尔尼诺发生;NOII低于-0.5,SOI高于8,IOD高于0.4,且持续3个月,则表示拉尼娜发生。从最新观测数据看,NOII10月以来保持在0.5上方,SOI从-8下方逐渐回升,IOD则回至0值附近。厄尔尼诺仍存在发生的可能,不过其发生与否和强度大小仍不确定。回顾2014年的表现,指标在上半年确实预示着厄尔尼诺的临近,不过之后指标强度减弱,厄尔尼诺也无疾而终。实际上,历史上这种情况也多有发生,指标的波动导致天气保持中性状态。

11283.jpg

图为多家预测厄尔尼诺发生概率超60%

4 厄尔尼诺对农作物的影响

厄尔尼诺主要影响赤道周边区域,具体看,波及地区为南北美洲、马来印尼地区,对大豆、棕榈油、白糖等农产品影响较大。

分析数据可以看到,厄尔尼诺年份对应较低的棕榈油单产。厄尔尼诺容易造成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即干旱造成棕榈油单产降低。1983年、1987年、1992年和1998年发生冬季厄尔尼诺,马来西亚棕榈油单产环比降幅分别达10%、23%、1.4%和17%。2003年厄尔尼诺持续时间短,结束时间早,对棕榈油单产影响有限。

厄尔尼诺通常给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主产区带来较正常偏多的降水和适宜的温度,利于大豆增长。2003年、2007年和2011年发生厄尔尼诺时巴西大豆单产环比较上年提高5.1%、5.6%和6%;阿根廷大豆单产则环比增幅略小,较上年提高3.4%、4.5%和1.5%。根据南美大豆的生长时间计算,2015年1—3月恰逢南北大豆灌浆期间,届时充沛的降水利于大豆生长,预计单产提高,产量获得丰收。USDA也对南美大豆2015年产量保持了乐观的预期。

厄尔尼诺对食糖的影响主要在于巴西。研究表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甘蔗糖分弊大于利。甘蔗糖分会有一个上限,一般为15%—16%,极端气候的发生会造成甘蔗糖分的下降。一般来说,甘蔗含糖分高,甘蔗出糖率也较高,不过中间压榨过程会出现损耗。假定损耗保持相对稳定,为常数a。巴西甘蔗在食糖和酒精之间进行分配,依据近3个年度的数据大致估算,食糖和酒精用蔗比例分别为51%和49%。这样,可以得到“(当年产糖量/甘蔗产量×51%)+a”来大致估算甘蔗的含糖率。

数据显示,圣保罗地区甘蔗含糖率从1990/1991年度至今基本呈走高趋势,从最初的5%左右上升到14%。从甘蔗含糖率环比变动率看,最大年度涨幅为1998/1999年度的2.18%,最大跌幅为2007/2008年度的-1.86%。具体看,1990/1991—2000/2001年度期间,弱强度的厄尔尼诺,一般导致甘蔗糖分环比增加,而连续两个年度的高强度厄尔尼诺,则造成甘蔗糖分环比降低,拉尼娜则带来了甘蔗糖分提高。不过在2001/2002—2008/2009年度期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更倾向于降低甘蔗糖分,尤其是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造成甘蔗含糖率明显降低,为近20年度以来环比最大降幅。

我们认为,天气之所以备受市场关注,是因为天气会影响作物产量,从而引发供需关系的变动。不过如果作物本身的供需失衡严重,天气也仅可能带来阶段性干扰,但不足以改变供需格局。当下市场,大豆供过于求,同时厄尔尼诺可能利于南美大豆增产,大豆价格压力或将在2015年增大;而棕榈油和白糖均受制于此前的增产周期,高库存压力。不过棕榈油单产将步入周期性降低过程,白糖也因种植效益不高而缩减面积,天气又可能对两者单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可能催化棕榈油和白糖供需关系的转变,从此前的过剩,转变为短缺。这可给投资者带来机会。

11284.jpg
责任编辑:叶晓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