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频交易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的重要趋势。它的特征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在毫秒或微秒甚至在纳秒内)完成指令下单。普通投资者在报价器上看到的报价,一般都是以一秒四单的频率显示,而高频交易者则是利用超高速运算电脑和强大的高频交易程序进行市场数据分析,以数学模型辅助给出下单策略。 过去15年,交易市场的革命来源于电子报价和计算机的兴起,其中高频做市交易就应运而生,并且给予了传统交易前所未有的冲击。目前纽交所进行的传统交易只占总成交量的大约25%,这个数字在过去是80%。 虽然那些传统交易员无限怀念过去熙熙攘攘的交易大厅,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化交易已经给市场终端用户带来了新变化。 电子交易的关键元素,比如托管服务器、DMA和网络连接,令市场参与者连接行情和递交指令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往。对于那些期货市场的长期投资者而言,电子化交易的好处显而易见,如更低的成本、更小的点差和更宽大的流动性。 电子化专业交易员的优势在于,相比竞争对手,他们能够以更精确和更快速的方式来管理头寸、价格和风险,能非常有效地利用自身技术平台的优势,去与整个市场互动。因此高频交易是伴着程序化专业交易模型的运用而产生的。 但高频交易真正意味着什么?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尤其是目前媒体中充斥着对其的批判,会使人相信这是一个混乱、复杂,无法监管的世界。但拨开外表,高频交易其实是相当简单和纯粹的,复杂的错误印象往往来源于市场参与者的不当使用。 如果你走进一个房间,里面有来自20个不同交易市场的专家,问他们什么是高频交易,你会得到20个完全不同的答案。如果一星期之后再问他们,很有可能会得到额外的四个或者五个新的答案。原因在于,高频交易很多时候被人们错误地归结于某种市场的具体行为,好的或者坏的。更有甚者,那些投资者将他们不喜欢的投资行为,或者额外的成本,叫做高频交易。 而高频交易的核心,无非是现代化、自动专业交易的演化,投资者才是整个金融市场的真正主角。 现代化的高频交易者在市场中是“独树一帜”的,他们愿意一天中不断地持续购买和抛售,贡献了一只股票或者一个期货产品25%的成交量。他们使用量化技术去处理行情数据、定价产品、管理风险和快速提交指令。定制化的技术交易平台使得他们能在数以千计的各类金融产品中从容应对。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有的交易都基于通过短期波动预测模型和对风险控制的狂热,所以即使是市场最小的波动,都会导致他们重新计算价格和改变“订单”。 因此,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高频交易定义为一种特殊的策略是不恰当的,它应该是一种可以用于不同策略的交易风格。事实上,目前高频交易作为交易的一种辅助工具,有太多的策略,很难一一列举。然而,高频交易中起作用的某些策略的执行有助于人们去更好地了解它。 一些并不真正了解量化模型的市场观察者认为高频交易是操纵市场和掠夺财富的工具,事实上,相比以往,电子化的市场给予了监管机构更多可靠的监控数据,用来监测市场和分析投资者的行为,以便更有效地除去任何试图操纵市场的行为。整个市场的参与者,包括那些使用高频交易的专业交易员,都在试图往这个方向努力。他们应该和市场中其他的专业人士(律师、会计师、监管者)一样,获得掌声和赞誉。 另一方面,高频交易员确实要为一些掠夺行为负责,因为他们在市场上,像其他交易群体一样,也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行为的诱惑。但这些都是市场结构所导致的,并不能简单归咎于那些高频算法。当然,一个简陋的算法也会对市场造成负面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高频使用者是否有操纵市场的企图。 许多高频交易策略都是被动做市,他们必须不断比较价格,然后提供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但这个并不是高频交易的全部,还有很多其他交易策略,都可以归类为高频交易。姑且不论是好还是坏,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对市场的影响是不同的。 高频交易并不只是做市商才用,套利策略也是其中之一,包括跨市场套利和跨资产套利。此外,这些策略还包括统计套利。数学建模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投资者使用,一些套利策略悄悄进入市场,而另一些则大张旗鼓。很多高频交易并不总是被动的,就像很多对冲基金一样,并非都充满侵略性。 专业的高频交易者为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初衷是完全处于好心,不过另一方面,类似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一样,他们提供服务的最终目的还是追求盈利。但是市场并不保证他们的利润,即使通过各种复杂精密的数学算法,他们的交易也不是无风险的。对那些成功的高频明星而言,他们都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严格控制风险,才能在市场屹立不倒。 市场的参与者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了高频交易的扩张,也逐渐使用各种量化和高频工具。包括银行、经纪商、共同基金,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把高频工具整合或者开发到他们自己的交易平台。这使得整个市场变得越来越有效,能够提供更低廉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而最终获利的会是那些交易的终端用户。 所有的投资者都希望拥有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市场,高频交易的目的也是相同的。今天的市场,尤其是衍生品市场是有效和公平的。相比15年前,如今电子化交易激增,市场环境在改善,我们希望这个趋势能够延续。高频交易需要正确的理解和有责任心的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是改善市场结构的重要一步。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