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下年度美豆价格面临两个重大因素的影响:
货币因素的提振
供大于求的压力
这将在下半年甚至明年上半年内把大豆限制在一个相对窄幅的波动区间内,这一波动区间在870-1070美分之间,趋势性减弱。而海运费也将夹在经济复苏和船只供应大增的双重因素之间震荡,因此未来进口豆成本也难有较大起色。
国储豆的最终命运只有亏损抛储,但我们指出的第二条路径,即国家的储备交给油厂压榨后抛粕存油是未来保护国内油脂工业的较好方式。
由于养殖业需求的明显复苏,生物柴油需求却日渐衰微,下半年粕强油弱将成为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将令买粕卖油的套利出现波段性机会,值得套利投资者关注。
08/09年度即将接近尾声,市场将迎来新豆上市,新豆供应量、临储豆政策以及豆类商品需求这三个重要因素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如果说08/09年度豆类行情是围绕干旱、密集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的齐稳反弹展开的,那么09/10年度究竟会因何而起?行情到底是08/09年度的反转还是延续?因此我们必须对大豆及其下游产品的重要影响因素作出全面的分析和展望。
一、货币政策易放难收 商品总体上涨趋势未尽
2009年全球经济从低位盘整到出现复苏苗头,全球各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毫无疑问是主要推手。无论是欧美的宽松货币政策还是中国的天量信贷数额,均为全球流动性注入了强心剂。任何政策都有其副作用,而货币政策在经济齐稳后的副作用便是滋生通胀苗头。各国政府依然会担心经济的二次探底,所以未见复苏不松手的可能性正在增加。但政策效果的延续性和滞后性可能令货币政策最终易放难收,造成未来全球性的通胀压力。
尤其在中国,经济复苏的时间点明显快于其他各国,明显的复苏迹象以及下半年宽松货币政策的承诺可能令中国成为第一个开始出现通胀的国家。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泡沫迹象,与国外依然处于探底齐稳阶段的房产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09年6月的M2数据同比增幅已经超过了28%,上半年信贷高达7.37万亿。尽管下半年中国政府的政策将进行微调,并计划将全年信贷总量控制在10万亿左右,但目前来看只是票据市场出现了政策信号,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调整难以控制通胀的潜滋暗长。中国提前的复苏和通胀预期将继续令全球把目光转向中国需求,而这将直接导致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商品的持续涨势。
早在2006-2007年,因全球货币格局的变动,商品价格已经出现了分水岭,类似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情形。这一分水岭即使在经济衰退时也难以打破。新的商品区间将在未来的通胀预期下巩固,而08年7月的顶部也很难说是此区间的顶部。当然,未来1-2年出现的可能仅是确认底部后形成反转趋势的情形。
根据IMF预测的未来2年全球GDP增速以及CPI增速,我们对CRB商品指数以及油脂油料指数作出预测:未来两年,CRB商品指数将以10-11%左右的增幅上升,与CPI步伐保持相对一致。但油脂油料指数在09/10年的增幅将稍慢,可能达到7%,而在第二年赶上甚至超过整体商品涨幅,可能达到12%左右。这是考虑到油脂油料在09/10年度的供应压力以及农产品的经济周期性较工业品弱的因素。
二、油脂油料供应压力显著 大豆趋势性削弱
市场认为08/09年度大豆的供需偏紧,但09/10年度供大于求,全球大豆产量增幅达到3000万吨,但消费的增幅在历史上很少出现增幅达10%的情形,因此09/10年消费增幅最多2000万吨,那么出现库存的大幅增加也在意料之中。中国此前的流拍并未令有效供给出现市场所担忧的阶段性大幅增加,但这也将国产大豆未来价格压在3750元/吨的拍卖价之下,一旦短期内进口豆价格突破4000元/吨,那么拍卖将立即出现转机,对全球大豆价格立即形成压力。如果拍卖形式和价格依然不变,在9月前抛完700多万吨的临储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剩余的豆子将转化为新年度大豆的潜在压力。
为了预测新年度大豆平均价格,利用历年库存消费比变动与价格变动散点图,我们对美豆大致波动幅度作出预估,进而获得价格区间。新年度大豆库存消费比在22%左右,是上年比率的121%,得出价格波动区间在90%-110%之间,因此未来价格区间在870-1070美分之间。波动范围较小,但价格趋势性并不显著。
对进口成本的预测除了美盘价格之外,还牵涉到海运费成本的预测。09年以来,海运费受到经济复苏预期影响,出现大幅反弹。而近期铁矿石谈判的名存实亡已经令中国铁矿石现货贸易量逐步体现,继而拉动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09/10年的船只供应量已经大幅增加,在复苏前期直至中期,运能的过剩已经不可避免。这一状况可能需2-3年后才能逐步缓解,因此BDI指数出现大幅飙升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国内临储的潜在压力存在,如果BDI指数上扬,那么为了防止抛储的有效流出,新年度国外出口商也不得不度让出一部分价格以保持国内到港价低于适合政府抛储的水平。
三、外盘豆价逼宫 国储出路在何方
今年国储以3700元的成本收储完成后,顺价销售的原则给市场带上一个紧箍咒,即国内现货价格如果高于3800以上的话,就面临抛储压力,因此在二季度国产豆现货便以3700-3800元/吨为上限小幅盘整运行。但5-6月份进口豆到港成本最高上升至4200左右,确实提供了一个抛储的时间窗口,但当时离收储完成时间不久因此国储并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