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期货市场的先行者、理论家。他的三阶段分步建立中国期货市场的理论,为试点时期的期货市场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他提出“定价权”、“期货定价中心”等理论,使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目标清晰,与民族复兴相伴而行,定位准确。 他是交易所和自律组织创建的重要参与者。他从1988年开始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期货市场研究小组成员,负责具体的研究设计工作。他不仅参与设计了中国期货市场试点的总体方案,而且深度参与了郑州商品交易所、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上海金属交易所等交易所的规则设计和试点筹备。在我国期货市场试点时期,他参与成立了全国期货经纪公司联系会,开展民间自律工作。在上世纪末中国期货市场治理整顿最困难的时刻,他参与主持筹建了中国期货业协会。 他也是中国期货市场的宣传者和教育者。在期货市场试点时期,他四处奔走宣传普及期货市场知识,向企业和社会推广新生的期货市场。他为了期货市场的健康长远发展投身教育,主编了财经类院校通用教材,开设了期货方向研究生专业。他还是期货日报的创始者之一。 2014年10月31日,在上海黄浦江畔,他荣获“中国期货业特别贡献人物”称号。 期货市场先行者 1979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引发了思想激荡。35年后的今天,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回望过去,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者的魄力以及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1985年,研究生毕业之后,常清被分配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价格政策和价格改革的方案研究”。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计划经济放开的第一步是价格放开,在1984年后出现了“价格双轨制”。但是,放开价格并不等于市场形成,究竟市场的价格是怎么形成的,这对于一直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学者来说是个难题。 怎样使价格合理,能反映经济的变化,能够完成调节经济的功能,改革者们尝试了多种方法,比如根据马克思价格形成原理测算理论价格,在理论值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加上国家产业政策来进行价格水平调整。但后来常清等人在工作中发现,测算出来的理论价格并不能够调节经济的价格。 当时,我国的价格改革面临重重困难,双轨制的改革既带来了市场的生机,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当时对于价格改革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由双轨制过渡到统一的市场价格;另一种意见认为,当时的一些问题是由放开价格造成的,要退回到计划价格体系,消除混乱。这给价格改革者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市场价格如何形成,怎么解决双轨价格摩擦的问题。常清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建立期货市场形成合理的基础价格,从而理顺整个价格体系的改革设想。 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常清说道:“其实当时并不是说想好了要在中国设立期货市场,然后再按照这样一个目标去推进,而是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难题,实质性地推进价格改革,才想到借助于期货市场。” 在制定我国期货市场试点方案的时候,常清就提出了期货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设想。 第一阶段,从试点入手逐步引入期货市场机制,改造、规范现货市场,发展远期合约交易,用3—5年的时间,向期货市场过渡; 第二阶段,在有规范化的大量集中的现货交易并且远期现货交易大量发展的条件下,完成合同标准化的市场改革,在现货批发市场内部发展期货贸易,实行期货、现货套做并存的模式,这一阶段目标是使规范的期货市场产生并逐步发展,向国际化的期货市场过渡; 第三阶段,是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阶段,它取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度,条件是中国经济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全面国际化。 这份在1991年就提出来的“三步走”的设想,即便放在现在来看,也同样很有意义。这份饱含了期市拓荒者对中国期货市场未来发展期许的设想,处处体现出远见卓识与智慧。 “定价中心理论”提出者 中国期货市场建设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也一度让人困惑。1996年,常清曾在一片反对声中提出,中国期货市场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在世界定价体系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定价中心理论”由此诞生。“定价中心理论”是指发展我国期货市场使之成为一个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相匹配的大宗能源、原材料的定价中心,在亚太地区形成与欧美并驾齐驱的世界性期货交易中心,即中国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大宗商品定价中心。 除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建设的战略目标,该理论还包括世界性期货交易中心的产生历史、发展规律和经济条件,以及中国期货市场成为亚洲定价中心的有利条件和应采取的战略措施等内容。 因此,此后每当有人问到常清对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期许,他总会回答:“我的梦想就是把中国的期货市场建设成为世界性的期货交易中心、定价中心。” 当“定价中心理论”逐渐被认可后,曾有学者评价说,中国期货市场定价中心理论不仅对当时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当前及未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中国期货市场定价中心理论是参与过价格改革和期货市场创立的常清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前瞻构想,也是一个爱国学者对建设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话语权的期货市场的美好憧憬。 总体方案和交易所规则参与设计者 对于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设立,《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曾评论说,这是改革开放的里程碑,期货交易所是价格体系改革的深水区,这说明中国可以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了。 常清回忆说,最初交易所规则的设立基本是借鉴芝加哥交易所的模式,通过翻译直接翻译出来,将大的基本面摘出来之后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整个规则还相对粗糙。期货标准化合约交易的最终成型也不是想象中的一蹴而就,而是在交易所内先进行中长期合约的交易,慢慢地中长期交易合同转让,最后才一步步变成期货。常清也在交易方式等方面结合国内实际进行了革新,同时还首创了电脑竞价模式。 从国外回来之后,常清又参与了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前期试点规则的制定。结合郑州的经验,常清和张宜生等人一起更为顺畅地设计了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交易交割规则。“当时我们搞有色金属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搞LME的方式,一种意见就是用美国的交易方式。最后在我的力主下,中国就搞了一种方式,把LME屏蔽掉,因为它没有美国的方式透明。”常清对记者说。由于有色金属的中长期交易很容易形成标准化,比粮食品种更好操作,在实践过程中,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后来者居上,在短时间内更加接近期货交易。 就这样,在不断的摸索和失败当中,随着1993年第一张标准化期货合约的推出,中国的期货市场真正建立起来了。 在采访中,常清特别讲到了一个学习与创新的观点。“我国的期货市场是从学习借鉴开始的,但是在许多方面我们都有着世界性的创新,例如从上海金属交易所开始借助计算机撮合交易。”据他回忆,为了设计交易所的交易交割规则,他当时住在上海物贸(600822,股吧)中心的大楼内,整个大楼内很少看见人,有位年轻的工程师经常去和他交流,是这位工程师提出了电脑撮合交易符合时间优先、价格优先的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位工程师是我国电脑交易方式的创造者,当时是领先于世界的。 常清在《期货交易之道》一书的后记中写道:“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里,没有去想权力和个人利益,我至今尊重当时的改革者。我引以为傲的是,我在国务院研究机构工作的8年里,参与推动了放开价格管制的改革,建立了形成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期货市场,以及推动研究了农产品(000061,股吧)的批发市场。我比较分析后认为,现代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最佳选择,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能合理配置资源,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期货市场的舆论宣传者、教育工作者 “人才是最重要的”,常清反复强调。1992年,他开始参与主编第一本期货教材—《期货市场教程》,这本教材是常清、李经谋、胡怀邦三个人牵头主编的。在这本教科书面世的前后,他又和童宛生、胡俞越教授在北京工商大学的产业经济专业下设了一个期货贸易方向,这是中国的大学校园里第一个和期货有关的专业方向。 常清一直在思考,中国期货业在未来怎样才能得到持续发展,中国的期货行业怎样才能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而这些问题好像都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那就是人才。常清觉得他参与设计出了中国的期货市场,算是为这个市场做了一点贡献,但是要想为这个市场进一步完善多做贡献,想要对这个国家和民族做更大的贡献,那么接下来的历史使命,就是培养人才。 2004年,中国农业大学招MBA,当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秀清也想为中国的期货业做一些事情,他说服了陈章良校长开设期货投资专业,这也是常清和中国农大结缘的开始。2005年7月7日,常清正式到中国农业大学报到,成为专职教授,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常清的学生中不乏业内的佼佼者,常清说现在的成就感大多来源于自己所教的学生,而他同时也坚信,这些学生未来都会成为中国期货市场的中坚力量。 记者手记 感念拓荒者 光阴流转,过往的奋斗与坚持都凝聚在手中那沉甸甸的奖杯上。站在“2014中国期货业领袖年会”的领奖台上,获得“中国期货业特别贡献人物”奖项的常清,说得最多的词是“感慨”。他说,感慨我们期货业能有这么大的盛会,看到期货业的领袖人物人才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非常高兴。 回望历史,总让人心潮澎湃,那是一段贮满了激情、挥洒着青春的峥嵘岁月。 回首中国期货市场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感念于上一辈“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气概,仅凭着一腔无怨无悔的报国之情,就在改革春风刚刚吹过的神州大地上创立起了期货市场;我们感念于上一辈“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在记不清多少个被嘲笑冷落的当口,在一次次尝试宣告失败的时刻,是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先行者更多一秒的坚持,才呵护着期货这个“新生儿”在质疑和挫败中渐渐长大,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常清与中国期货市场的其他拓荒者一起,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里,凭着自己一腔浓浓的报国之情建立起了中国的期货市场。作为中国期货市场的创始人之一,常清的名字早已被一批又一批的期货人牢牢铭记。 到今天为止,中国的期货市场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我们无法体味中国期货市场的创始人为了心中的期货梦想迎来了怎样的欢笑,付出过怎样的汗水,我们唯有站在这些拓荒者的肩膀上,努力将这个市场建设得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