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日元大幅贬值,日胶在2014年12月中旬就出现了见底迹象。12月12日之后,日胶节节升高,从186.2日元/公斤的低点一直上升至200日元/公斤以上,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涨幅达到13.96%。与此同时,沪胶和新加坡胶的涨幅都不到10%。 推动日胶上涨的背后有多个因素,其中包含来自中国的收储因素、泰国的收储因素、东南亚地区的天气因素,再加上日元贬值的因素。由于中国目前是天然橡胶最大的消费国,中国的政策因素对橡胶价格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的收储、上调进口关税和复合胶政策共同拉动了胶价的上涨 2014年12月,中国国储局进行了两轮收储,共收储天然橡胶12.85万吨。收储的对象是2014年7月以后生产的国产全乳胶,交货日期是2015年6月30日前。这次收储的最大特点是收储对象是中国国内全乳胶,因此扶持沪胶价格的意味非常深长。 我们并不能以收储之后胶价的走势来观察收储对胶价的影响作用,因为交储的时间点是在2015年的6月30日,对国内橡胶供应的影响,也主要集中在2015年。国内全乳胶的一年产量约为40万吨。12.85万吨的收储量无疑要大大减少国内全乳的可交割量。可以预计,2015年天胶的交割将可能出现烟片。三号烟片胶同时也是东京商品交易所的交割品种,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中国的收储对日胶产生了一定的拉动作用。 由于天胶过剩的形势加剧,而东南亚地区的天胶种植成本大大低于中国产区,因此中国有关部门调整了天胶进口的关税税率,试图削弱国外胶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 中国进口关税的上升将可能影响中国橡胶的进口成本,从而影响中国的胶价。但是对国际胶价的影响可能不会非常明显。中国天胶的产量一年不到90万吨,而一年的需求量接近400万吨。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在2014年12月31日批准了《复合橡胶通用技术规范》,实施日期为2015年7月1日。这则消息刺激了要向中国积极出口复合橡胶的厂商。从时间点上来说,在7月1日新标准执行前,是很可能对中国的胶价市场形成较强的利空作用,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却是利多作用。 东南亚的洪水泛滥使产量减少 从2014年12月16日开始,泰国南部出现了持续暴雨。连续的降雨导致受影响地区水位不断高涨,大片农田被破坏。水流湍急,很多橡胶园被洪水淹没。南部共有7个省市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覆盖153万多公顷的天然橡胶种植地区,这相当于泰国总橡胶种植面积的43%。马来西亚同时也遭遇了洪涝灾害。 泰国目前是全球产胶量最大的国家,年产量在400万吨左右。马来西亚也是全球重要的产胶国。严重的洪水灾害又正好集中在橡胶的主要种植区域,从时间点上看,目前又是一年当中的高产期,因此产量势必要受到严重的影响。国际橡胶联盟主席在采访中表示: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洪水将可能导致两国每月的橡胶产量损失10万吨。 产区的产量缩减使得天胶供应紧张,在短期内改善了供求关系。我们认为这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天胶市场上涨的主要原因。 日元贬值使得日胶涨幅超过了其他市场 在安倍晋三的宽松政策下,日元连续贬值。美元/日元从2012年的9月末的80下方直线上升,到2013年5月以后,在100上下整理了半年有余,再度分别在2013年10月末和2014年8月后发动两次连续贬值,最后升至120附近。自此,日元的贬值幅度已经达到50%。 日元的贬值,与安倍晋三的上台息息相关。安倍晋三在2012年年底上台后,加速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其中宽松货币政策加速了日元的贬值。日本央行[微博]大量发钞,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府投资举措。2014年12月14日,安倍晋三成功连任日本首相,其经济政策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的持续。 日元的贬值使得以日元为标价的日胶价格得以进一步提升,日本面临的橡胶价格将会比以往更高。但是从供求角度来说,更高的国内价格势必使得其对进口的需求减少,对国际背景下的天然橡胶形成了需求减少的作用。 日胶仍然面临一些利空的风险 尽管日本、新加坡和上海三个市场的橡胶自去年年底以来,都不同程度录得了一定的涨幅,但橡胶的下游需求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未来回落的风险仍然存在。 原油下跌。Nymex的原油主力合约已经在1月7日跌破50美元/桶,从2014年6月105美元/桶的高点算起,跌幅已经超过一半。原油的下跌对于日胶来说存在两个利空作用:一是在原油整体低迷的环境下,大宗商品势必会受到连带作用;二是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跌大幅调低了合成胶的原料成本,而在近期合成胶下游需求并不被看好的条件下,成本的下跌将可能对合成胶继续施加利空影响。合成胶重心的回落也会对天胶形成拖累作用。 下游需求还未真正复苏。目前全球范围内仅仅只有美国的经济得到较为强劲的复苏和反弹,而日本、中国以及欧洲仍然复苏乏力,尤其是中国,PMI数据仍然较低。在这种背景下,天胶价格的上涨恐怕难以持续,后市仍然有回落风险。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日胶可能仍然有上涨机会,但上涨的机会不多。投资者可以多考虑结合沪胶,发现一些两市之间的套利机会。 责任编辑:叶晓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