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凌晨,美国农业部公布了新年度第一个供需报告。美国农业部将2014/15年巴西大豆产量预估从12月的9400万吨上调至纪录高位9550万吨。鉴于此,预计全球大豆产量为3.144亿吨,创历史新高。另外,农业部预估2014年美国大豆收成为历史最高水平39.69亿蒲式耳,并将大豆平均单产预估上调至每英亩47.8蒲式耳,也为创纪录水平。受此报告利空的影响,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一度急挫逾3%,CBOT-3月大豆期货盘中触及一周低位1015.4美元,收盘报每蒲式耳1016美元,下跌36.2美元。 全球大豆丰产,打压了美豆价格,有利于国内豆粕生产成本下降,从而进一步导致国内的豆粕价格走低。同时,随着中国养殖行业增速有所放缓,后期的饲料需求整体偏弱,不利于豆粕价格止跌。 全球大豆丰产 美国农业部2014年12月份公布的供需报告预估,2014/15年度全球大豆产量为3.13亿吨,这是全球大豆产量首次突破3亿吨,较2013/14年度的2.85亿吨纪录产量高出2800万吨。而美国农业部2015年1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全球大豆产量为3.144亿吨。 “由于美国农业部1月供需报告是定产报告,因而其对于产量等数据的估值通常都会有变化。”上海神凯投资公司投资经理高艳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另外,农产品集购网研究员林国发认为,由于当下及以后一段时间,国际市场的焦点逐渐转移至南美新季,因而巴西、阿根廷的天气,以及作物产量是影响市场行情的重点。而当下各方因素显示,南美天气相对良好,丰收几成定局,由此在这种大的供需格局定型基础之上,豆类、粕类的行情仍将以疲软走势为主。对于我国而言,春节前后畜禽养殖出栏集中,粕类进入需求淡季,因而价格上会进一步偏弱。 “世界大豆产量的新高纪录数据,自然会压制国际大豆市场的价格,从而牵制国内豆类和油脂等相关品种的期货行情。但我国大豆和豆粕价格的传导还需要看其他因素。”高艳滨说。 他认为,国内大豆期货要看国产大豆产量和供需环境,而并不一定跟随国际大豆市场运行。并且,国内的豆粕期货也是这样,这使得国内的豆粕价格也会阶段性的与国际豆类市场相背离。所以,多空判断还需要谨慎对待。 另外,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12月大豆进口量为853万吨,较2013年同期增15.3%,较11月份的603万吨增29.3%,成为单月进口历史最高纪录。中国2014年大豆进口量714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准,同比增12.7%。 对此,林国发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美豆出口进度明显高于往年平均水平,侧面表示2014年12月美国农业部预估的大豆产量存在偏低可能,后期还有上调的概率。 他指出,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消费,进口大豆用于压榨。美豆走低一定程度上打压国内大豆价格,促使部分商家使用进口大豆替代国产大豆用于食用消费,减少国产大豆需求。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大豆临储政策的变化,国家不再继续托市收购,促使了市场可流通的商品豆大增,豆农年前需要支付银行贷款,资金压力大,希望年前出售大豆,进而打压大豆价格。 养殖业需求低迷殃及豆粕 据天下粮仓网统计,2015年第一周沿海油厂豆粕库存总量大幅增加到59.5万吨,环比增7.55万吨,增幅14.5%,但同比去年第一周仍低6.33%。因大豆到港量庞大,元旦后油厂开机率大幅提高,预计豆粕库存量将继续上升。 不过,林国发认为,中国养殖行业的增速已经有所放缓,蛋白需求增速同样出现放缓。而且在全球大豆丰产的背景下,美国大豆价格下跌会导致国内豆粕价格进一步走低。 “现在国内养殖行情亏损严重,2014年12月份后母猪繁育利润亏损达到500-1000元/窝,一些养殖场亏损得连猪饲料都买不起,这更不利于后期的豆粕需求。鸡饲料更不用说,随着部分大城市禽类产品活鲜交易转为冰鲜交易,影响了禽类产品需求,加上禽流感影响,禽类存栏总体偏低的情况下,同样销售不畅。”湖南一饲料生厂商周雄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周雄认为,国内饲料企业的饲料销售量持续缩减,因而各地厂家备货意愿较弱,国内豆粕每天成交量基本维持在5万-6万吨,其难以对豆粕市场产生实质有效的提振作用。由于下游需求不足,价格走低。截至1月13日广东豆粕价格跌至3000元/吨,豆粕1505跌破2800元/吨左右。 “今年大宗商品最大的机会可能就是做空豆粕了,接近一个多月的盘整走势,越看越像要下跌,况且现在中国的养殖业,特别是养猪产业萧条。与此同时,不仅国内有禽流感病毒感染案例,而且近期太平洋(601099,股吧)西北地区报告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中国已经禁止进口所有美国禽类、禽类产品及蛋类产品,中国是美国鸡肉第六大进口国,这些因素也对豆粕产生利空。”上海私募投资者李先生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责任编辑:叶晓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