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包括有色金属、钢铁和化工等主要的基础行业减产、停产的声音不绝于耳。接受采访的上市公司和分析师们一致认为,导致目前较大规模减产行动的主要原因就是需求不振。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最新一期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重点监测流通企业生产资料订单指数较上月下跌4.6%,其中,化肥、成品油、钢材、煤炭分别下降8.4%、7.0%、3.1%和1.1%。9月份,重点监测流通企业生产资料库存指数较上月下跌1.9%,其中,钢材、煤炭、成品油分别下降8.1%、1.1%和0.4%;化肥增长4.7%。 一家江苏地区的化工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决定将原本定于明年初的设备检修提前到目前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不佳的时候进行,为了这次为期1个月的停产检修,这家公司的损失可能将在800万至1000万左右。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需求实在太差,生产也是亏损。如果检修完毕市场仍然不见好转,我们暂时不会复产。” 持有这样看法的业内人士和分析人士不在少数。在采访中,分析师们一致表示,现在金融危机,全球市场需求都很弱,如果需求不变,现在行业性的减产、停产现象不会有大的改观。据了解,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此前曾在大庆、山东等地调研石化和钢铁行业的亏损情况,同时,国务院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似乎又使基础行业看到了需求回暖的曙光。 有色金属第三季业绩全面下降 最近几个月以来,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下跌,导致不少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前三季度业绩欠佳。中国铝业作为有色金属的领军企业,10月底宣布电解铝减产72万吨/年;随后,锡业股份也宣布第4季度预计比计划减产30%左右。一时间,相当多的有色金属类企业走上了减产之路。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10月27日至11月2日,国内有色金属价格止跌趋稳,平均价格比前一周上涨0.6%。其中,1#铜、1#锌、1#镍价格下跌;A00铝价格上涨6.5%。而以中国铝业、江西铜业、锌业股份等一些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有色类上市公司在第三季度的业绩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 库存依然充足电解铝成本居高不下 中国铝业宣布减产的消息对于电解铝市场来说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而且减产18%这样的力度也显得相当坚决。中国铝业如此大力度地减产也有它的原因,根据公司三季报,中国铝业三季度末的存货猛增至226.62亿元,同比增长95.9%。 事实上,库存猛增并不是中国铝业的“专利”。商务部表示,目前国内铝价接近铝企生产成本底线,成本偏高铝厂纷纷减产以支撑铝价,但国内铝库存仍处高位。10月31日,上海期货交易所现货铝库存达到20.6万吨,较前一周增加2008吨。受供需不平衡和大量库存积压影响,预计短期内国内铝价将继续振荡整理。 云铝股份的一位管理人员曾经算过这样一笔账,按照全国平均水平,企业生产一吨电解铝要耗1.4万度电,按0.4元/度的工业用电标准算,电费成本就是5600元;按2:1的比例,一吨电解铝需要两吨氧化铝,氧化铝价格按2500元/吨算,成本是5000元;再加上其他物资如炭块2000元,还有设备折旧、工资、银行利息等,目前大部分电解铝企业已亏损。 国信证券有色金属行业资深分析师黄安乐指出:“目前国内电解铝减产产能已达总产能的15%,但铝价短期内很难出现反转:首先是铝库存依然充足;再次,在未来的3个月内,刚好为年底和春节,消费本身并不旺,存货依然需要消化;另外,氧化铝继续降价将导致电解铝生产成本下降,电解铝停产速度放缓,压制铝价。停产只能造成短期内的供需关系混乱,真正的改善来自宏观面的变化。”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铝价维持在1.4万元/吨以上的价格,各个企业应该不至于亏损。但是由于这个行业耗电量太大,电价上涨又很快,相比于铝土矿成本,电的比例还是高很多。” 需求放缓产能增加铜价难坚挺 此前相对坚挺的铜价在10月也加入了有色金属下跌的大潮,10月份国际、国内铜价环比分别下跌了29.8%和32.5%。据了解,目前由于国内外订单减少,中国的铜加工商已经开始减产,同时,由于铜价的暴跌,下游采购也有所减少,大家都在持观望态度。 10月30日,江西省有色金属管理办副主任饶振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江铜自有矿山产量高,生产电解铜的利润受影响小一些,但江西境内,生产粗铜的中小企业行情一路下滑,有4家铜企产能长期维持在30%-40%,都已被吞并或垮掉了。 而在江西境内不少铜企纷纷减产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江西铜业却几乎没有减产。一位熟悉当地情况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江铜之所以没有减产,是因为当地政府鼓励它继续做大规模,不希望它减产。如果它适当减产的话将对行业供过于求的状况带来缓解。不过,由于现在硫酸的价格非常糟糕,因此江铜有可能因有较多硫酸压库而不得不减产。”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今年前8个月,国内铜消费为330万吨,同比仅增长3.2%,大大低于去年同期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同时,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预测,2008年中国铜消费量约为490万吨,较2007年增长7.45%,增幅将大大低于2007年同期的13.4%;而2009年中国铜消费需求趋向疲软,预计消费量可能维持在520万吨,增幅约6.12%。 需求的放缓必然使得供过于求的压力大大增加。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铜部处长段绍甫说,到2010年,我国粗铜冶炼能力将接近每年400万吨,比2006年增加约1倍;2010年我国精炼铜产能预计超过500万吨。虽然2007年至2008年铜冶炼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出现大幅下降,但铜冶炼行业正在从淘汰落后产能演变成改扩建。 跌破冶炼成本铅锌业观望情绪浓厚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铅锌生产国和消费国,铅锌的产能、实际产量和需求均占世界的1/3。而随着供需平衡的打破,铅锌行业内的企业也加入到减产的行列之中。 国际铅锌研究小组(ILZSG)公布的月度报告显示,今年1-8月全球铅市供应过剩3.4万吨,锌市供应过剩10.8万吨。据株冶集团首席分析师杨景介绍,目前我国铅产能的开工率仅为70%,锌产能的开工率仅为80%, 不过,黄安乐认为减产幅度仍然不够,他预计全球2008年精炼锌市场供应将过剩15万吨,2009年供应过剩量将达到33万吨。供应过剩的局面仍在加剧,虽然目前锌价已跌破了冶炼成本,但是国内锌产能的开工率仍有80%,锌价的回暖还有待更大规模的停产减产。 平安证券分析师彭波指出,“四川宏达、葫芦岛锌业由于原料紧张,10月开工率大幅下降,豫光金铅的新建装置开工率不足50%。除了冶炼企业面对不得不停产的境遇外,上游铅锌矿也因为需求的不利而削减产能。” 而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铅锌部主席赵翠青介绍,“目前的锌价不仅跌破了冶炼成本,同时也接近了矿山生产成本,目前已经有3%-5%的矿山产能停产。” 株冶集团董秘刘伟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采取的措施是以销定产,销售的压力也比较大。但是如果未来市场持续低迷,我们也不排除采取限产、减产的措施。”这恐怕也是许多同行企业的现实想法。 钢铁面临行业亏损困境 10月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亏损面有可能超过60%。而今年前三季度,钢铁行业亏损额达11.54亿元,巨额亏损带来的必然是明显的产能缩减。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纳入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具有代表性的炼钢生铁制造成本同比上升63.55%。其中1月份上升43.56%,7月份上升77.28%,呈逐月不断提高的发展态势。9月份上升61.26%,成本上升的势头减弱,但仍在高位运行。同时,钢铁行业前9个月出口产品中,钢材同比减少2.14%,钢坯同比下降高达81.07%。 在成本上升、销售困难的情况下,10月,河北钢铁、山东钢铁和安阳钢铁宣布减产20%。而此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钢企以检修的名义进行了减产,如沙钢8月上半月检修了宽厚板,影响了7万吨的产量;马钢的中板线检修了20天,相当于减产6万吨;太钢则在9月份进行检修,相当于减产13万吨。 武钢股份董秘办相关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武钢并没有所谓的直接减产,但是从第四季度开始,确实安排了一部分产能进行年度检修。往年也有这些检修,但是今年上半年市场比较好,因此选择在现在不是太景气的时候进行检修。” 今年上半年大中型企业钢铁产品销售利润率为7.61%,9月份降至1.4%,下降6.21个百分点,企业盈利水平降低81.6%;9月份大中型钢铁企业有23户亏损,亏损面达32.4%。华东地区一家钢铁企业管理人员透露,该企业产品销售变动表明,除工程机械、石油、造船业还保持一定增长外,汽车、家电用钢订单已经开始萎缩。 华泰证券分析师马克明告诉记者:“目前,全国钢铁企业减产规模大概是比2008年原计划产能减少15-20%左右。现在钢材价格下降得很快,基本上处于行业性亏损的状态中,因此企业希望能通过减产减少亏损。”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国内钢材产能约4.9亿吨,而今年这个数字可能突破5亿吨,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约3.5亿吨,按此简单计算,今年我国钢铁行业供过于求将可能达到4000万吨。 但是行业的低谷自然也是行业整合的好机会。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日前表示,由于国内经济放缓同时出口下降,中国的钢材需求在过去几个月中大幅减少。他预计需求的放缓将推动国内钢铁行业通过并购进行整合,并购是解决产能过剩的一个有效途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