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沪深股市荣膺世界表现最佳称号。但在2015年1月,却又成为世界表现最差的股市,最近连续两个星期的周跌幅超过了4%。曾经十分火爆的市场,转眼就降温了。 特别是上周,央行宣布全面与结构性相结合的降准方案,被普遍认为是一大利好,但实际情况则是大盘高开低走,一路下行。到上周末,股指已经跌破3100点。同时,日均成交量也有较大减少,逼近5000亿元。 本轮下跌主因: 供求失衡 对于近期股市的下跌,原因可以找出很多,如实体经济依然疲弱、人民币连续贬值、前期上涨太多、有大量获利盘有待消化、上市公司“黑天鹅”事件不断、个股风险加大等等。不过,这些因素在去年年底的时候不是已经存在,就是初见端倪,投资者对此不会没有预期,当不至于引发一波大调整。应该说,当股市在没有基本面支撑的背景下亢奋大涨时,其实就留下调整伏笔。较大幅度的下跌在当下出现,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供求失衡。 众所周知,这波行情的特点是资金加杠杆。但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在规范双融等业务方面动作不断,客观上给人们一个收缩杠杆的印象。 无疑,在资本市场上,如果资金杠杆放得过长,并且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的确是很危险的。因此,现在收缩杠杆,其实是防患于未然之举,但这样一来必然会抑制资金流入。就在这个背景下,新股扩容加速。虽然在这之前人们已经知道首次公开募股(IPO)会“适时适度”加快,但4个交易日发行24只新股,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对市场还是会带来很大冲击。也因为这样,有人说股市“屋漏偏遇连日雨”,恐怕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特别是现在新股发行是把每个月的额度集中在一周内进行,很自然会导致资金的阶段性紧张。即便在去年股市单边向上的时候,遇到新股发行大盘也是要调整一下的。此次新股发行数量多。初步推算,单一账户足额申购的资金超过500万元,这就给大盘运行带来了极大压力。一方面是查处双融等信用业务中违规行为的举措还在进行,一些金融机构开始收缩面向股市的资金杠杆;另一方面则是股票扩容加快,资金流向一级市场。这也就意味着,股市的供求格局发生变化,至少不会像前一段时间那样阶段宽裕。这样一来,股市自然要跌。 本周股指 可能考验3000点 也许有人会提到,就在上周,央行宣布下调商业银行的存准率,相当于释放了6000亿元的基础货币。另外,此间央行还通过逆回购向市场注入近千亿元的流动性,这些都会缓解股市的资金压力,为什么股市对此无动于衷呢?应该指出的是,此次下调存准率是市场早有预期的,尽管在实施时间点上可能有所提前,但究其内容来说没有太多超预期的。央行对此的解释是,原因之一是为了缓解春节期间的流动性需要,给投资者一种短期措施的印象。所有这些,无疑是大大弱化了降准对市场的刺激作用,并且导致在宣布降准的时候,几乎所有投资者都一致认为届时股指将高开低走。而且,因为期间本来就有投资者为申购新股准备卖出股票,这下就找到了更好的时机,因此越高开,抛盘就越大。后来,大盘走势也确实如此。因此,光有降准无法化解股市下行的压力。 至于央行所进行的逆回购,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春节期间市场流动性的需要,与股市本来就没有太大关系。所以,这个阶段货币政策调整以及执行方面的事情,并不构成股市的直接利好。同期人民币持续贬值、还有采购经理人指数继续运行在荣枯线下方、以及预期中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进一步回落,如此等等,都对人们的投资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在钱多可以任性的时候,这些影响也许并不太大,但一旦钱不那么多了,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了。就目前状况来说,在新股压力还没有充分释放之际,大盘持续调整难以避免。由此看来,本周股指存在考验3000点的可能性。 上证50ETF期权 影响有限 不过,虽然这轮行情上涨缺乏基本面的有效支持,但资金推动的格局却并非是一种短期行为,而是由市场的大环境所决定。如今这种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尽管各种资金杠杆的使用需要规范,但不会被取消。对于各种形式信用交易的限制,目的还是为了防范风险,不是釜底抽薪,终结行情。在这个意义上,目前市场所出现的调整,其实是对去年11月份以来过快上涨的修正。现在是调整压力集中显现的时候,但反过来一旦扩容高潮过去,加上杠杆资金的使用回归正常状态,那么行情调整也就差不多了。应该看到,时下不少蓝筹股的投资价值再度得到显现,一些成长股也就有良好的题材支持,海外资金的不断流入更是表明沪深股市还是有其估值优势。因此,笔者看来,后市无需悲观。 本周市场的一个重要看点是上证50ETF期权的上市交易。由于参与者的门槛比较高,交易条件也相当严格,因此投资者大都觉得这个新生品种对股市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大盘更不会因为上证50ETF期权的出现而异动。对股市的真正考验在本周上半周。如果届时资金面不出现大问题,行情较为平稳,并且有效守住3000点,那么春节前,市场有所反弹也是可能之中的事情,只是力度不要期望太高。 责任编辑:顾鹏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