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 传媒专家

孙才仁:正确认识和科学利用套期保值策略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8-21 10:41:48 来源:期货日报 作者:孙才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全面国际化,世界再生产过程也日益全球化,经济波动和价格波动的风险也呈现全球化、同步化的特点,我国企业依靠传统的经营管理思维和手段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波动风险。而国内外企业实践以及本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也表明,通过期货市场(包括期权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进行科学的风险防范和资产保值,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规避上述风险,应对危机的挑战,实现企业稳健发展。因此,有必要从培育经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出发,正确认识和科学利用套期保值等现代金融工程技术,进一步提升经济工作的现代风险管理能力。
  
  价格波动风险严重挑战中国经济
  
  一、价格上涨,企业倍受成本上升之苦

本世纪以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严重脱离供求关系,经历了一场长周期价格持续高涨。2003年—2008年7月间,国际市场原油、铜、大豆、小麦价格的最大涨幅分别为551%、577%、325%、443%。在大宗商品的涨价潮中,国际市场出现了“中国要买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要卖什么,什么就跌价”的怪现象。2002年—2004年,我国大量进口的11种基础商品有8种涨幅达两位数,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就比上一年多支付70多亿美元,2007年又增加了一倍。

国际市场持续大幅度涨价的风潮,严重侵蚀了我国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成果,企业倍受基础原材料进口涨价之苦。有人估计,按照2005年、2006年的基数计算,原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就会使工业生产少增长1个百分点,GDP少增长0.5个百分点,各类物资进口涨价因素加起来至少影响GDP1个百分点。这种价格的持续非理性上涨显然严重超出了一般管理手段所能承受的限度。应对价格大面积、长时间上涨,成了这次金融危机前数年间我国企业的一大难题。经济状况尚好的时期,部分企业还可以依靠技术进步、压缩成本(尤其劳动力成本)、顺价销售等方式缓解和消化一部分涨价因素,但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时候情况就变得十分糟糕,这在2008年后期已看得很清楚。

二、价格下跌,企业同样倍受打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从下半年开始掉头暴跌,到12月底,原油、铜、铝、大豆、豆油等价格最大跌幅分别达到78%、68%、61%、52%、58%,使经济快速发展中的我国企业措手不及,遭受沉重打击。原材料价格先涨后跌,购销价格前高后低,导致我国企业陷入罕见的困境,许多企业没有享受到原材料下跌的好处。金融危机爆发后,购销价格齐跌,整体跌幅达50%—78%,很多行业由于没有有效的价格风险对冲机制,更失去了顺价来消化涨价因素的条件,不得不在跌价时期被动消化前期高价格进货的压力。在遭遇订单减少的打击后,大批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大中型企业产品积压,生产停滞,市场萎缩。钢铁行业由前几年的高盈利急转为2008年下半年整体亏损164.09亿元。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前11个月规模以上亏损工业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1.8倍,企业亏损面达到18%,扩大了3.6个百分点。我国企业普遍上了一堂残酷的风险教育大课: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价格波动风险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不善于管理价格风险,企业就没有稳定健康发展可言!

三、价格波动常态化呼唤风险管理理念创新

本世纪以来的商品价格上涨并非偶然,而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指数波动局面的加剧和延伸。在上世纪70年代至2004年间,商品价格有近30次明显的涨跌变化,2008年我国商品期货价格出现上百次触及涨跌停板的状况。80年代以来,价格曲线波幅明显拉大,周期特点突出。路透CRB指数在1970年到80年代初连续出现了两次较大幅度的攀升,幅度高达80%—110%;从80年代初期到2000年,指数大部分时间在180—200之间波动;2006年7月,指数从210上涨至390附近,涨幅达到86%;在遭遇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半年间指数以50%—70%的降幅再一次体现了波动的剧烈性;随后,指数又在今年上半年急促回升,原油期货价格在跌至30多美元后,在2009年6月初反弹到70美元,仅5月份涨幅就接近30%,CRB指数也在5月份上涨14%,创下34年来最大单月涨幅纪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波动风险对我国企业已构成日趋严峻的压力和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虽然让大宗商品涨价潮暂时退却,但这只是暂时的,只要经济发展步伐不停止,经济的金融化趋势不改,只要大宗商品基本供需格局不变,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依然会成为未来束缚我国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个顽疾。我们应立足我国经济整体和企业风险管理的大局,树立经济工作和企业风险管理新理念,应积极稳妥培育壮大本土期货市场,丰富市场结构和市场工具,正确引导和规范企业科学实施套期保值,积极有效地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新一轮价格上涨风险。
  
  套期保值为企业管理风险提供有效的对冲机制
 
  一、套期保值的本质是对冲和转移风险

套期保值是现代金融工程理论关于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四大路径之首要选择。其本质就是企业通过期货与现货两个不同市场、不同方向的、有机联系的特殊安排与风险对冲,达到使生产经营活动不因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而影响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或者使资产价值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套期保值也是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自主进行风险防范的有效途径。企业通过期货市场科学地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可以在市场价格相对有利的时候,通过适度建立期货仓位,将企业未来的采购成本、生产加工规模、销售规模与销售价格等事先锁定,即使在未来市场发生不利变化时,企业也能保持既定营销成本和利润。

二、套期保值的功效在于熨平企业利润曲线

以针对采购计划进行保值为例,通过期货市场买入期货合约,以防止因未来现货价格上涨而使企业的进货价格成本提高。一旦未来现货价格上涨,则企业在期货市场按新的价格采取反向平仓办法,获取正价差,用于弥补现货采购涨价因素带来的损失;一旦现货价格低于当初建仓价格,则意味着期货头寸将亏损,此时企业按降低的现货价格进货,低于当初计划价格的部分同样弥补了期货亏损。也就是说,通过套期保值,使企业在外部环境出现不利变化或不确定时,能够确保成本稳定、财务稳定、市场稳定、利润稳定。以曲线表示的话,采用套期保值的企业利润曲线围绕行业核心利润线进行上下平缓波动,基本呈均匀发展轨迹,没有套期保值的企业则呈大起大落的W型运行曲线。

三、套期保值为企业提供了应对危机和风险的避风港

在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有部分行业和企业运用期货市场对冲机制,较好地应对了金融危机后价格暴跌的打击。有色金属行业、部分粮油加工和化工企业在2008年以前同样面临进口原材料持续涨价的压力,在全球经济危机下又同样面临价格暴跌的冲击。但是因为进行了套期保值,这些行业或企业亏损有限,收益下降有限。据了解,我国经批准从事海外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业务的30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在2008年大都实现了企业经营业务和业绩的稳定增长。某大型中央企业集团利用期货套保,使海外铜矿合作项目免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保证了项目建设和生产的稳定,2008年海外合作项目实现数亿元的净利润,集团整体盈利达到30亿元左右。具有多年套期保值实践经验的某大型石油贸易和加工企业2008年不仅顺利完成了进出口贸易计划,而且实现企业盈利20多亿元,其中通过套期保值头寸的盈利占到了当年总盈利的60%多。

金融危机时期,在全球经济严重不景气、企业大量停产的情况下,我国和国际期货市场不仅没有出现危机,反而继续保持发展速度和收入双增长,全国期货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增长75%和87%。2009年上半年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量同比增长45.5%,成交额同比增长40.8%;国内期货市场吸纳的客户保证金从2008年年初的400亿元增加到2009年6月的800亿元,投资者数量由50多万户增加到近70万户。全球期货期权交易成交量在2007年增长28%的基础上,2008年仍保持了14%的增幅。2008年香港场内市场年度衍生品交易中套期保值型交易量(避险)占年度总量的38.6%,比上年度同期提高了8.3个百分点。这说明,越是经济风险积聚的时候,企业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需求就越大,期货市场成为金融危机时期企业重要的避风港。
 
  经济全球化赋予套期保值新的战略意义
 
  一、大豆:诠释套期保值的战略价值

2005年以来我国沿海60多家外商独资或参股企业占国内大豆压榨能力的80%左右,参股外商掌控着企业70%的原料采购权。在外资大举进入我国食用油料加工产业之前的2003年和2004年,国际期货市场发生了一次大豆价格的猛涨,美国期货市场大豆价格2003年8月—2004年4月间急涨96%,创30年新高。对此,国内加工企业受非理性心理影响,在没有利用期货套期保值进行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纷纷加大采购力度,累积抢购大豆800多万吨。从2004年4月开始,国际期货市场大豆价格突然迅速回落,到2004年年底跌幅近50%。在涨价加大了库存成本的同时,大量高价储备的大豆又遭遇跌价打击,我国大豆加工行业在2004年后期出现了大面积亏损。相反,拥有丰富套期保值经验的外资大豆加工企业却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反而借机大肆收购我国油脂企业,由此造成了现阶段我国大豆加工行业以外资为主体的资本结构。

Total:312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