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李强省长、龚正书记、朱从玖副省长、李扬副院长,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非常高兴在草长莺飞的初春三月,参加2015中国(杭州)财富管理论坛。春天的西子湖畔如诗如画,到处洋溢着盎然的生机与活力,也蕴含着我们对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热情与希望。首先,我谨代表中国证监会,对杭州财富管理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借此机会,我谈五个方面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财富管理源远流长,发展空间广阔 广义的财富管理,包括对国民生产形成的各类物化或货币化形态财富的管理运营。如果仅从货币金融的狭义角度理解,现代财富管理主要是通过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帮助实现个人、家庭、机构乃至国家金融资产的保全、增值和传承,优化私人和公共部门资产配置,增进社会共同福利。 我国财富管理源远流长。远在《易经 系辞下》中即提出理财之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意思是聚财用财,要端正言行,禁止为非作歹,这样才能合乎道义。近代以来,晋商首创票号,江浙富贾创立了钱庄,财富管理有了专业化雏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现代金融思想、投资工具不断引入,与中国财富管理传统相结合,揭开了中国现代财富管理的新篇章。 当前,我国社会财富迅猛增长。2014年底,中国GDP总量达到63.65万亿元人民币,已经迈过10万亿美元大关,人均GDP达到7500美元。据瑞士信贷数据,截至2014年6月,中国家庭财富总量达到22.2万亿美元,成年人口人均财富规模从2000年的5670美元增长到2.13万美元,增长了276%;同期全球家庭财富总规模由117万亿美元增长到263万亿美元,成年人口人均财富由31700美元增长到56000美元,分别增长了125%和77%。我国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均财富增长率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 我国财富管理行业正处于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社会财富加速积累,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金融业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比例关系的优化,大量社会财富从储蓄向投资的配置调整,为财富管理行业创造了巨大需求;实体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需要通过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资本形成和集聚,财富管理行业的买方价值不可或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健全社会保障安全网,需要财富管理行业提供跨生命周期和经济周期的解决方案,为养老资产管理保驾护航;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平台、技术支持以及盈利模式的革新之道;构建开放型经济金融新体制,将极大地推进财富管理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可以说,大力发展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意义深远,空间巨大。对于财富管理行业的全体同仁而言,加快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财富管理行业,既是机遇所在,也是使命所系。 二、近年来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年来,我国财富管理行业积极变革,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私募基金、期货公司,以及银行理财、保险、信托等各类财富管理机构蓬勃发展,在财富管理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行业规模迅速成长。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约15万亿元,信托资产规模为13.98万亿元,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9.3万亿元。证监会监管范围内,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及各类私募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从2012年末的7.2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底的20.5万亿元,两年增长了185%,在包括银行理财、信托、保险在内的大类财富管理市场上,已经占有近四成份额。 二是行业结构不断完善。银行、证券、基金、保险机构等竞相发展,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类资本积极参与行业竞争,开放、包容、竞争、多元的财富管理体系正在形成。公私募产品、业务不断丰富,资产证券化顺利起步。独立第三方机构兴起,专业化分工产业链不断完善,行业生态进一步优化。 三是行业价值不断提高。公募基金引领财富管理行业标杆和普惠金融的发展。私募基金纳入统一监管,法律地位和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鼓舞了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梦想。证券公司与基金子公司的私募资管业务在财富管理中的作用有效发挥,正在逐步成为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 四是互联网财富管理成功启步。第三方支付率先应用于资产管理,以“宝”类产品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金激活了互联网场景下的潜在客户资源,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方面树立了典范。移动互联技术全面改造行业生态,财富管理革命正在上演。 五是各地财富管理试验区、园区、小镇如雨后春笋。青岛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申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以对冲基金园区为突破口,建设财富管理高地。深圳前海依托金融试验区,打造私募基金发展基地。浙江“基金小镇”独具特色,杭州财富管理业发展如火如荼。这些都为进一步加快发展财富管理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三、发展财富管理要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考察全球财富管理行业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欧洲模式,以信托文化为基础,以家庭资产的安全、保值和代际传承为主要目标,财产保全、继承、避税和养老金规划是财富管理的主要内容。第二种是瑞士模式,在欧洲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客户资产的绝对安全和客户信息的绝对保密。第三种是美国模式,以投资银行、家庭办公室和独立咨询顾问提供投顾服务为主,主动追求财富增值,有风险投资精神,与企业家进取精神相结合,形成了美国的创新文化,提升了美国经济的创造力和活力。来自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风险投资机构(VC)的投资总额为483.9亿美元,创下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在内的财富管理行业,有力地推动了美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创新浪潮。 这些不同的财富管理模式各有其特色。我国发展财富管理行业,应当立足国情,充分借鉴吸收各国发展财富管理行业的有益经验,从实体经济与居民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的现实情况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富管理发展道路。 首先,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方向。实体经济是金融活动的基础,也是财富创造的源泉,财富管理只有内生于经济增长,才能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如果脱离实体经济,财富管理就异化为赌博式的零和游戏,最终结果是少数人渔利而大部分人受损。 其次,要着眼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是实体经济价值增长的强大动力。财富管理要立足于草根需求,服务大众,服务小微创新创业企业,为最有创造力、最有竞争力的部门提供资本支持。2000年前后,如果阿里巴巴没有获得软银、高盛、富达等国际风险资本的投资,腾讯没有得到IDG、盈科电讯的风险投资支持,这两家公司甚至难以存活,何来今天的上市传奇? 第三,要构建面向实体经济的财富管理体系。财富管理机构应当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创新创业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加大对各行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研究发掘,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企业的价值成长,完善对接实体经济需求的产品设计,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建设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使财富管理行业真正成为服务实体经济和创新创业的重要基础平台。 四、财富管理要坚守行业本质,恪守行业底线 现代意义上的财富管理,本质上是基于信任而履行受托职责,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通俗的讲,属于“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投资人对财富管理机构专业能力与信义的长期信任,是现代财富管理机构的立身之本。财富管理的本质特征,要求管理人必须尽到“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信托责任,恪守忠诚义务与专业义务。 忠诚义务是指管理人应当以实现投资人利益为最高目的,将自身的利益妥善地置于投资人利益之下,不得与投资人利益发生冲突。从监管角度来说,体现为四条监管底线。一是不得有非公平交易、利益输送、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等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这些行为直接损害了投资人利益,违背了“持有人利益至上”的忠诚义务,动摇了财富管理行业的立业之本。二是不得不适当地宣传和销售产品,误导和欺诈客户。为追求管理人利益,对过往业绩做不实陈述,对未来业绩做不适当宣传,以预期收益率的名义误导、暗示投资者刚性兑付,有悖于财富管理的本质。三是不得利用资管产品进行商业贿赂。管理人为谋求不当利益进行商业贿赂,不但有违公平竞争精神,也为法律所不容。四是不得利用资管产品投资高污染、高耗能等国家所禁止的行业和产业。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风险集聚。如果违规投资,不仅违反国家产业政策,而且极易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专业义务是指管理人应当具备专业的投资管理和运作能力,充分发挥专业投资管理价值。因此,各国监管部门对从事财富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在专业技能方面都设置了门槛,要求管理人具备开展较高水平投资与服务的资质能力。对应专业能力义务,证监会也同样划定了四条监管底线。一是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投资者风险自担、收益自享是财富管理的应有之义,违规保本保收益与财富管理的本质不相容。二是不得开展资金池业务。资金池业务实质上是一种信贷业务,要求以资本充足率作为风险控制手段。资产管理机构不具备开展资金池业务的条件,如果进行借新还旧滚动管理,极易滑向庞氏骗局。三是不得实行当期激励。当期激励会鼓励投资管理人员过度冒险,偏离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悖于财富管理的专业审慎原则。四是资管产品的杠杆倍数不得超过10倍。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证明,杠杆过高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我国还处于“新兴加转轨”的市场阶段,市场波动较大,对杠杆使用尤其要慎重。10倍杠杆是证监会监管领域资管业务风险控制的基本要求。 从财富管理的本质出发划定的八条监管底线,是证监会监管领域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不可逾越的红线,也就是“负面清单”。底线之外,交由市场自主决策。 五、进一步发展财富管理行业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推动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是市场机构、监管部门、自律组织与地方政府面临的共同任务。证监会将进一步加快监管转型,完善法规制度,强化政策引导,努力为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当前重点要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财富管理功能。切实按照简政放权要求,降低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准入门槛,放宽机构牌照,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参与设立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加快推进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按照统一的业务规范开展账户管理业务,鼓励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向财富管理机构转型,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方位理财规划与资产配置服务。 二是大力发展公募基金。鼓励证券公司保险资管、私募基金等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积极申请公募业务资格。加快推进私募基金管理人设立公募基金机构。积极推动专业人士和其他各类民营主体参与基金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基金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公募基金产品注册机制,进一步扩大公募基金产品简易程序范围,凡规则明确、审核标准清晰的成熟产品,均适用简易程序,20个工作日完成产品注册,激发公募产品创新活力。 三是推动财富管理行业制定和落实互联网战略。抓住移动互联时代的战略性机遇,鼓励各类财富管理机构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改造行业价值链,从战略定位、运营管理、产品研发等方面植入互联网基因。推动财富管理业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架构、组织结构、商业模式、投资流程、营运体系与合规风控机制,探索互联网财富管理业务新模式。 四是丰富资产证券化、房地产信托等现代财富管理投资工具。支持资产管理机构及其专业子公司开展基于证券资产、信贷资产、债权资产、股权资产等各类基础资产支持的证券化业务,积极研发有稳定现金流收益的投资品种,盘活存量资产。大力发展房地产信托基金、并购重组基金等有海外成熟经验的投资品种。拓展公募基金在境内外的投资标的,支持公募基金探索投资票据市场、新三板、期权、商品期货以及场外市场。 五是发展第三方独立机构,打造良性发展的行业生态链。积极发展提供产品销售、估值、支付、评价、信息技术等行业服务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强化第三方独立机构的专业外包服务功能。鼓励符合条件的独立第三方机构从事理财顾问、账户管理业务,支持基金销售机构发展资产配置业务,建设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的财富管理产业链。 六是加强投资者教育,培育健康的理财文化。积极推广理性健康的现代理财观念,使广大投资者深入理解各类理财方式、理财产品的特性,充分揭示不同产品的投资风险。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大量基础性投资者教育工作,让投资人认识到,想获得多大收益,就必须承担多大风险,不能期待管理人承诺绝对收益并且“刚性兑付”,真正树立“买者自负、风险自担”的理财观念。 七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财富管理行业是以智力资本为核心的行业。发展财富管理,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是关键。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人才规划,加强人才挖掘与培养,建立符合财富管理行业规律的的人才考核评价认证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完善股权激励在内的各种激励与约束机制,把具有奉献精神和进取意识,专业能力卓越的人才留在财富管理行业。同时也要严格按照市场法则,建立健全人才退出机制,在优胜劣汰中不断提升行业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浙江是吴越文化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经济文明,百姓富庶,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杭州地理区位优越,金融设施健全,创新意识浓厚,人才优势突出,具备发展财富管理行业的良好基础与条件。中国证监会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浙江和杭州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在政策引导、人才培养、行业交流等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浙江和杭州财富管理机构做大做强。我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浙江同仁的不懈努力下,杭州一定能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在财富管理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最后,预祝2015中国(杭州)财富管理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