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美国奥本海默基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投资经理李山泉,授权华尔街见闻发布,亦发表于微信号“纽约金融论坛” 房地产无论对国家还是家庭都是主要的财富象征。房地产在很多家庭总财产当中常常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华人似乎对房地产尤其偏爱,即便在历史上,买房子置地也常常是有钱人的首选。然而,购买和保有房地产常常会耗去一个普通家庭几乎全部积蓄。即使在边远的农村,盖房子也常常是富起来的象征。大多数情况下,农村盖房子要么靠亲朋好友互相帮助,要么靠借贷。其结果是,造好了房子但背了一屁股债。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讲,房地产的影响基本上与家庭的道理没有太大差别。 从历史上来看,很多国家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似乎都与房地产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大部分危机都紧随地产繁荣而至。日本当年经济向好,地产欣欣向荣。然而,此后十几年一直无法摆脱经济疲软的厄运。九十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也是在地产繁荣过后发生的。欧洲的经济危机,无论希腊还是西班牙,也都是在地产如日 中天以后,却形成了严重的金融困局。美国2007年的地产疯狂,创下了美国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历史纪录,然而却导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不仅让 美国陷入了如此长时间的经济衰退,也让世界其他国家,甚至整个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严重打击,至今仍然在痛苦中疗伤。 为什么地产繁荣常常对经济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呢?从地产的特性来看,地产似乎是消费领域必不可少的消费品,但却不是消耗品。有饭吃、有衣穿后,然后就是要有地方住,可见房地产地位之重要。地产的寿命一般都比 较长,很多地产项目维护得当的话,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不会丧失其使用价值。换句话说,这种产品具有超长使用寿命的特点,不会像其它消耗品,在短时间内消费掉以后而需要再次购置。对消费者而言,房地产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占有与消费在数量上几乎没有上限。对一个消费者来讲,吃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胃口就那么大,东西多了吃不了就坏了。拥有的衣服再多,但在某个时间内就穿那么几件,过期就会失去时尚。然而,房地产却不同,一个人可以在同一个时间内拥有 无限多处房地产,即使从来不去消费,只要能够负担得起维护和管理费用,其使用价值几乎没有什么损失。相反,就其货币价值来讲,在纸币贬值的情况下,房地产 的价值常常逐步上升。上述特性成就了房地产在所有资产当中的特殊地位。房地产不仅看得见、摸得着,使用价值不会因时间而退化,是资产保值与升值的重要选 择。房地产的这种特殊性质,也恰恰形成了社会资源配置上,不断地向房地产倾斜的原动力。如果恰巧在某个阶段,货币政策过于宽松、房地产需求大大超过供给, 房地产的价格就会大幅度攀升。这种房地产价格的错误信号,更会造成更多的资本进入房地产领域,加大房地产在下一个生产周期的供给量,直到形成泡沫。最终, 巨大的供过于求使房地产业陷入困境。 房地产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在房地产的繁荣时期,银行和金融机构愿意对房地产项目贷款和融资,形同火上浇油。开发商更推动了各类房地产建设相 关商品的全面紧俏,价格不断上升。首先是地价连创新高。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的预期条件下,囤地就等于囤积未来的价值。其次是各类建筑材料价格上升。钢材、水泥、管线以及各种基础设施建筑机械等,供需关系全面紧张。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加快。在此期间,劳动力也会全面紧张,呈现一派经济繁荣的景象。糟糕的是,这种繁荣本身有很大的惯性,即使投资人、开发商或者政府已经认识到其可能的问题,但房地产建设长周期的特点,却阻碍着迅速形成扭转其趋势的有效力 量。这就是为什么,房地产繁荣过后,一旦形成生产过剩,纠正起来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更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过程也十分痛苦。 试想那些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钢铁厂,面对价格的连续下降,生产就意味着亏损、减产就意味着放弃市场份额,将来怎么办?水泥厂商也一样日子不好过,无法满负 荷发挥作用,成本就会大幅增加,哪里有什么利润可言?如果这些过剩产能是靠贷款搞起来的,就会直接危机的金融系统,银行的呆帐坏账就会上升,数量过大就会 造成金融危机。消化房地产产能十分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其过剩产能的不可分割性与不可转换性。房子盖好了几乎不可能切割出售,更不能像钢铁那样可以有其它 用途。房地产的过度繁荣,常常是预测下一个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的信号。就像投资界已经使用多年的,用一个国家最高大楼竣工,来预测其股市已经见顶的方法一 样,房地产的过分繁荣后肯定是一地鸡毛。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