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由于食糖进口关税偏低,国家宏观调控弱化,“洋糖”巨量进口严重冲击国内市场,加之国内种蔗、制糖成本上升,国内糖业全面亏损跌入“寒冬”。糖价从2011年每吨7700多元跌至低谷时的每吨4000元。 当前,糖价虽有回暖趋势,但仍然难以彻底改变我国蔗糖业步履维艰的困境。《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国糖业生产在土地资源、机械化程度、糖料收购价格等方面仍存在挑战,同时食糖国内国际市场价格严重倒挂,进口食糖仍对国内糖业形成巨大冲击,2013/2014榨季全国制糖工业已经亏损100亿元。预计2014/2015榨季,制糖行业仍将亏损。 业内认为,食糖涉及3000多种工业品原料,国际糖价不可能长期低位运行,我国的“糖罐子”不能捏在他国手里,糖业更是广大农民的“钱袋子”。提升我国食糖自给率、解决目前国内制糖业的困境难以完全依靠糖厂自身,国际上对糖业进行保护和扶持是产糖国家的普遍手段,亟盼“堵疏结合”。 “堵”即是国家层面严格控制食糖进口及提高食糖进口关税,“疏”即是国家有关部门尽快让糖料目标价格管理落地,确保全国4000万蔗农的利益和食糖供给安全。 制糖业遭遇“内外交困”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这一轮蔗糖产业“寒冬”主要由国内、国际等多重因素构成。 首先,国内种蔗、制糖成本上升。以全国第二大蔗糖产区云南为例,由于多为山区,交通条件差,中低产蔗田地比重大,蔗区机械化水平低,增加了糖厂的运输费用和蔗农的生产成本。在耿马县耿马镇,每吨甘蔗均价420元,仅砍运一项的费用就达150元,加上前期种植成本,甘蔗种植成本占总收入的60%。 种植成本大造成制糖成本居高不下。记者了解到,2013/2014榨季云南省吨糖完全成本为5400元,而全省食糖平均销售价仅为每吨4366元,每吨亏损1034元。 其次,进口糖大量涌入,让国内糖业“雪上加霜”。分析数据表明,近年来进口食糖占了我国食糖产量的近30%,远高于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15%目标,形成了国产糖、进口糖双源供应的格局。 据云南省糖协的统计,2013年,全国食糖进口454万多吨,2014年进口348万多吨,2015年1月进口量仍达40万吨。 在进口糖的大量冲击下,国内市场糖价和制糖成本已严重倒挂,以云南最大蔗区临沧市为例,巴西、印度、澳大利亚吨蔗收购价仅为200元人民币,而临沧市的吨蔗平均收购价为420元。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第三,个别地方认识不到位,产业发展潜藏“鸡肋”之忧。云南省工信委总经济师武俊说,制糖工业是云南一些边境县唯一的工业,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构建和谐边疆等的作用不可替代。 “但一些领导干部对蔗糖产业丢不得、垮不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追求短平快式的产业发展,甚至存在限制发展的现象,致使部分州市蔗糖产业出现萎缩。”武俊说。 国内结构调整悄然进行 从中长期看,国内食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据国际糖业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食糖消费预计达到2210万吨,将超越欧盟(1970万吨),成为继印度(3270万吨)之后全球第二大食糖消费市场。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蔗糖产业仍面临三个基本挑战: 一是土地资源的挑战。云南省糖协理事长邓毅介绍,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农产品种植成本刚性上升是一个趋势,而国际主要产糖国广袤的土地资源也使我国的种植成本处于劣势。 二是机械化程度的挑战。由于主要产糖国土地资源丰富,推广机械化拥有天然条件,为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劳力成本创造条件,在规模化种植的条件下,种植成本的控制拥有基础。 三是糖料价格水平的挑战。基于前面两个优势,主要产糖国的糖料收购价格相对较低,目前为每吨200至300元,几乎只有我国的50%到70%。 从国内糖业情况看,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北方产区因竞争力下降,连续灾害影响,黑龙江、山西已基本退出全国糖业市场,内蒙古、河北、新疆产量继续下降,萎缩态势明显;南方产区中,广东、海南、广西因连续3年下调甘蔗收购价,其中广西糖料甘蔗收购价及种植面积均有下降,我国新一轮糖业自主结构调整悄然开始。 邓毅、武俊分析,糖业生产正在发生第三次转移,各产区正围绕原料的高产高糖和产品的深度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展开竞争。“与其他省区相比,云南具有独特的气候资源,以及向光热水土条件更好的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辐射优势。同时,云南产糖率位居全国前茅,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高,这些均为云南承接第三次糖业转移奠定基础。”邓毅说。 “在资源和市场方面,云南拥有其他蔗区无法比拟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目前境外替代种植和跨境农业合作的甘蔗产量已经达到100多万吨。”武俊说。 “两反一保”保障供给安全 业内认为,2015年如果国家层面对蔗糖产业不实施大的战略调整,出台相关措施支持蔗糖产业、严格控制食糖进口及提高食糖进口关税,让各方望眼欲穿的糖料实施目标价格管理尽快落地,我国4000万蔗农的利益和食糖供给安全将难以得到保障。 一方面,要切实管控食糖进口,尽快采取“两反一保”措施。云南省工信委主任岳跃生分析,根据食糖总产量和总消费量,中国食糖应该供求平衡。但我国进口食糖关税偏低,配额内食糖进口关税仅为15%,配额外食糖进口关税也只有50%,而全球食糖进口平均关税为97%,发达国家平均关税达122%。 相关人士建议,在这种不对等的情况下,国家应加强对食糖进口严格管控,一是配额内(194.5万吨)食糖进口尽可能减少;二是配额外食糖进口,进口关税由50%提高至100%;三是严厉打击食糖走私进口。 记者了解到,2014年10月商务部和农业部已经对食糖持续、大量进口冲击国内蔗糖产业情况在广西进行了调研,产糖区已经向商务部提出启动“两反一保”措施的报告,但至今仍然没有实施。 另一方面,启动糖科目标价格管理政策,有效化解“政府蔗”与“市场糖”的矛盾。这既有利于保护糖农生产积极性,又不把市场风险转嫁给企业,同时也减少对糖价的行政干预,缩小内外价差,减缓进口糖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武俊介绍,目标价格管理是指由政府设定农产品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则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如何确定目标价格、供求双方利益如何平衡、市场价格怎样认定、差价如何补贴给蔗农等问题需要科学、客观、系统制定。 云南省工信委经济运行处处长魏树平介绍,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我国对大豆、棉花已经启动目标价格管理政策。比较而言,实施糖料目标价格管理已经有基础、简便易行、所需资金相对不大(棉花需要260亿元,糖料只需要60亿元左右),期盼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启动糖料目标价格管理,并将云南列入试点范围。 业内人士还期盼,可建立食糖短期工业储存的长效机制,把食糖工业短期储存作为蔗糖产业调节供需、稳定生产、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的重要抓手。同时,加大金融部门支持力度,为产业脱困“扶上马、送一程”。
责任编辑:丁美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