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产业&金融精选

上世纪90年代纳斯达克泡沫回顾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5-04-24 13:12:05 来源:新浪博客
始于1971年,纳斯达克成为了许多伟大企业的摇篮,孕育出了像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等超级牛股。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个人计算机的革命性普及驱动了纳斯达克指数波澜壮阔地上涨。但是,狂热投机驱动下,纳斯达克行情脱离基本面而超速上涨,最终难以避免泡沫破灭的结局,2000年3月之后的崩盘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股灾之一。

一、纳斯达克泡沫的经济背景: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低通胀、高增长、高就业”的黄金十年期

美国经济从1991年开始复苏,实现了连续增长108个月,就业状况从1993年开始改善,失业率稳步下降,1998-2000年时达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上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水平也被控制在较低范围内。受益于上世纪80年代里根和老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企业负担大大减轻,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为上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

美国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注重发展信息技术产业。随着微软、英特尔等大公司的超常规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信息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也在短短的几年内从5.2%提升到8.2%。新经济为美国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技术进步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强了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国际背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资金避险回流美国,为泡沫添油加醋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热钱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美国“新经济”带来的高回报率和高增长预期,使大量本国和国际的资金回流或流向美国,从而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股市的火爆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基础。在此期间,美元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美联储也在1998年9月-11月期间连续三次降息,来缓冲疲软外部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国内舆论开始吹捧“新经济”,认为这次不一样”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舆论媒体和各种研究报告都大力推崇科技服务引导的“新经济”,而唾弃以传统制造业等为主的“旧经济”。在互联网新经济的热潮面前,很多传统的投资理念被颠覆和嘲笑,许多投资者都认为“这次不一样”,更关心上市公司被勾画的“美好前景的故事”,对于所投资的公司是否能实现盈利并不关心。投资者为了追求短期的投资收益,纷纷放弃“老经济”而追逐受益于“新经济”的股票。

四、纳斯达克的估值达到惊人的程度,平均PE达到152倍

资本市场已经出现泡沫化的趋势。一方面,股价P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企业盈利E增长的速度,来源于估值P/E的不断提升。从1996年开始,尽管企业盈利仍然有可观的增长幅度,但由于对未来预期的乐观和炒作,纳斯达克市值增长和盈利增长出现了明显的不匹配。

在经济繁荣背景下,1995到1999年期间,道琼斯指数上涨了3倍,而作为新经济代表的纳斯达克综指更是翻了5倍多。1991年4月12日:500点。1995年7月17日:1000点。1997年7月11日:1500点。1998年7月16日:2000点。1999年1月29日:2500点。1999年11月3日:3000点。1999年12月29日:4000点。2000年3月9日:5000点。

以股票估值衡量,1999年底道琼斯指数的市盈率为25倍,市净率为5倍,而纳斯达克综指更是分别高达152倍和7倍。

五、2000年3月,纳斯达克泡沫破裂,暴跌75%

2000年初,美国司法部对于微软的反垄断指控,接着一季度财报,许多公司未达投资者预期,一些dot com 的公司开始破产,其他仍然保持盈利的公司市值也大幅缩水。2003年3月,纳斯达克泡沫破裂,转为下跌,2000年3月11日到2002年9月,在短短30个月内,纳斯达克指数暴跌75%,创下6年中的最低点位。

在经历了纳斯达克股灾之后,无数人倾家荡产,跳楼自杀,超过一半的公司或直接退市或通过并购谋求出路,甚至破产而销声匿迹。

六、中国创业板和纳斯达克的对比

由于宏观环境以及产业链布局的差异性,目前创业板并不能简单地拿来与上世纪90年代的纳斯达克进行对比。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新经济奇迹和个人电脑普及化的科技革命,孕育了纳斯达克的一轮大牛市和后期的泡沫化。而中国经济现在正处于经济调结构的转型期,内外部的宏观环境欠缺推动力,但对“内需、创新”型新经济的需求为创业板市场提供了成功的必要条件。

根据本周二(4月21日)的最新数据:中国创业板的PE为99倍,PB为8倍。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