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博社报道,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并购咨询业务负责人张建(音译)在今年4月接受采访时表示:“究竟谁是最后的赢家显而易见,我对此一点儿也不担心。” 张建的信心似乎能够有助于我们诠释这其中的原因。在对外国投行施加持续数年的限制举措后,中国有望放宽准入标准。行业数据显示,在美国投行摩根士丹利成为首家在中国内地组建合资企业的投行后的二十年,有98%的营业收入都流向了中国本土券商。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证券监管当局指出,随着外国券商进一步进军中国证券市场,越来越多的机构资金流入将有助于推动中国股市。这位知情人士在今年3月表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官员正权衡让这些外国投行购买本土合资企业绝大多数股权,并允许其扩大诸如股票经纪、财富管理等业务范围。 上述举措不仅符合中国政府的想法,也备受那些外国银行的欢迎,因为在过去数年,这些银行一直都希望能够进一步进军中国市场,从而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中国政府放开证券市场的管制也有助于通过打破本土券商对市场的主导来提升市场效率。 凯万投资有限公司(Oppenheimer Inverstment Asia Ltd)投资银行部门的负责人Eugene Tan表示:“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次学习机会,能够在金融市场上与国际知名机构共同行事,有助于降低中国市场的过度波动以及零售泡沫。” 自2007年中国建立本土中外证券公司合资企业制度以来,海外机构仅仅只能持有合资企业小部分股权,且很难在中国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具有盈利的领域参与二级市场交易,也难以开展财富管理业务。 即便中国决定放开对外国机构的准入限制,美国知名投行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以及其他外资银行都面临一场硬仗:在中国规模达7.3万亿美元的股票市场上,这些企业的机构投资者客户占比还不足五分之一。在股票和债券承销上,外资合资企业还需要与占据主导的中国本土企业一较高低。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上证综指上涨超一倍。得益于牛市行情,中国有六家券商的市值已经跻身全球前十。数据显示,市值最大的外资合资企业UBS证券在2013的营业收入已经达到7.5亿元(约合1.21亿美元),而中信证券的营业收入为88亿元。 Capital Securities Corp驻上海分析师张春明(音译)表示:“外资券商很难从中国本土券商手中夺取市场份额。中国正向全球发出这样一种讯息:中国将越来越开放。对外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在于,中国希望从对外开放中获得什么好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11月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谈时同意,启动有关双边投资协定(BIT)的磋商,且将利用这一磋商机会取消某些限制举措。在谈及中国将继续对某些行业实施保护时,美国商会驻中国主席吉莫曼(James Zimmerman)表示:“我们依然希望某些负面条款仅仅只针对某些战略性行业。”吉莫曼表示:“这就是说,一旦BIT重启,那么很多行业将继续被施以保护,但不少行业都将对外开放,对于这一点,我十分肯定。” 中国股市诞生25年以来,市场仍然是由散户占据主导。这些投资者具有一个特点,就是极易追涨杀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股市波动。股市的筹资机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贝莱德集团主席Lawrence D. Fink在上个月表示,中国需要更为刚健的资本市场来缓解市场的波动。 外资企业已经显示出它们能够帮助中国发展资本市场。UBS已经受上海证交所邀请,为沪港通项目提出建议。同时,UBS还曾为中国本土IPO登记系统出谋划策。征求这些机构的意见有助于中国制定出一个更具国际标准的规则,从而提升市场流动性,让企业和投资者更快更便捷的筹集资金。 据知情人士透露称,高盛集团如今正在通过建立所谓的翻墙机制来提升中国合规性标准,限制参与者利用内部信息优势阻止交易。 彭博社的数据显示,在过去12个月,高盛仅仅只能参与中国的大宗交易。但对此,高盛发言人拒绝置评。UBS战略分析师Steve Yang表示:“在中国股市上,外国投资者的占比仅仅只有有4%,在韩国和印度,这一比例分别为15%和13%。” 金融研究公司East & Partners Asia首席执行官Lachlan Colquhoun表示:“对于中国进一步实现与国际接轨而言,丧失对外资投行合资企业的控制仅仅是个很小的代价。从长期来看,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改革,这也是中国股市急需的调整。” UBS股票解决方案部门亚太区负责人Michel Lee表示,全牌照和管理控制将鼓励许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二级市场,从而推动中国期货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 Lachlan Colquhoun表示,放松限制将让外资企业更多的参与到游戏中来,提高他们对中国市场的贡献,因为会有更多的技术和投资,更多的研发。Lachlan Colquhoun指出:“这不会是个大炸弹,情况会慢慢发生变化,那些希望能够在短期实现大盈利的企业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