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环节 主持人:圆桌对话五位嘉宾第一嘉宾是英国华人金融家协会会长王昌南。第二嘉宾是PAG的创始人、HFSB协会理事Chris Gradel。在香港成立了太盟投资集团,在亚太地区有19年的业务经验。第三嘉宾是国信证券总裁陈鸿桥,目前担任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第四嘉宾是永安期货总经理施建军。第五嘉宾是工银标准银行董事长毕明强。 杭州跟格林威治小镇相比,他们有的我们都有,我们还缺点什么,从国信证券总裁陈鸿桥开始,看到券商代表有全牌照,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们积极参与,扶持一些对冲,简单一下介绍一下目前参与的情况。 陈鸿桥:作为中国公司总裁谈中国对冲基金有点胆怯,这个话题非常专业,目前的时代特别想做,但是心里没底,怕搞砸了,还是想谈自己今年参与跟这个业务相关的东西,参与比较深的体会。作为一家国内证券公司,怎么看对冲基金业务,怎么发展对冲基金业务。今年年初跟在座美国前四大对冲基金合作做融券对冲业务,国内市场还不是畅通,借不了券,自己买券,今年一二月份买了10几亿的券,严格来讲要做对冲,对自己自营资金做对冲,当时看市场往上走,同时把10个亿的券借给美国对冲基金做美国对冲的业务。到上个月底,市场到高位的时候,把这10个亿的券全部做对冲,从这个例子有几个体会,一个本身做融券的业务要对冲的,没有及时对冲,当然赚到自营的利润。同时在高位的时候锁定进行对冲,这样把利润锁定,同时防范市场出现重大调整的风险,从这个业务的角度谈几点体会,国内的证券公司怎么应对业务:第一个是在观念上有一个充分认识,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未来是一个大时代,是全球过去历史上没有见过发展最快的市场,哪几个没有见过,比如从4月份开始,每天1.5万亿的股票交易量没有见过。第二个每天100个基金每天在注册。第三全球欧美发达市场用了财富管理市场用了100多年,我们的对冲基金才刚刚才开干,用了10年时间做出这个市场,用10年时间完成这个使命,在全球资本市场空间和潜力非常巨大。应对债务管理市场做对冲基金解决四个难点:一个观念,作为证券公司高层怎么看待这个事,从简单容易基础的开始做起来,避免出现风险。第二解决人才的问题,下一步境外合作,能否建立共同的合作室,现在干的是抢时间,因为看到这个事机会巨大,人才跟不上,所以做了一个千人招聘会。我们要抓人才,把境外的资源和境内人才合作,马上今年的融券规模要做到100个亿以上,同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借券出来,自己买一些券,从基础业务做起来,大家容易理解,容易熟悉,容易控制风险。第三个是技术系统、风控系统,在浙江已经筹划半年时间,成立了一个新金融学院,我们考虑能否到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注册,第三个分院能否做对冲基金分院,把境外专家请过来培养中国的对冲基金人才,一个看到市场的潜力,空间非常巨大,刚刚开了头,中国对冲基金发展速度10年之内是全世界最快的,这是看到的一点。第二对证券公司来说,现在抢时间,分秒必争。 主持人:中国的期货公司在忙些什么? 施建军:期货和对冲有必然的联系,投资者那么多的需求,那么多投资管理人,托管机构和中介机构对投资的服务井喷式的发展,前一两年只能用这个词。今天洪会长讲的很重要,对投资者诚信,这里面做的工作其实很多,中国缺什么,这个里面分三个层面来讲:第一个层面对客户层面来讲,管理人、投资机构到最后都是服务于客户,客户层面,现在的服务还是很粗糙,比方说合同,看有的投资管理人合同那么厚一叠,专业人士都看晕了。 主持人:给客户产品中对冲基金产品卖得应该很火? 施建军:销售应该没有问题,因为你有很多法律手续要走,一个销售合同,第二个产品,产品买不买要给介绍,风险收益特征怎么样的,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另外一个出入金,钱打到你账户以后,现在托管服务还跟不上,包括现在管理人各方面关系的处理,有的钱本身封闭期一年,闲置可能一个月了,这个钱打了一个月还不好用,我们的服务从投资者的层面包括投资者教育,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二,中介机构这个层面,中介机构包括券商,包括期货商这个层面有很多工作要做,比方说做托管,现在产品一复杂,托管不了,净值算不出来,比方说风控系统,产品一复杂,风控就搞不出来,现在做境外有期权就不懂,现在好多托管机构不懂期权,这个怎么算,技术系统,技术系统支撑不了,这是和国外大的差距。 第三,欠缺政府部门的管理,我们这个产品说是事后备案,备案写是5天,可能10天才下得来,钱已经放在那里,钱闲置了10天还怎么回报投资者利益。看到问题不可怕,但是要找到其中的差距。在中国三五年上一个台阶,这个没有问题,因为有那么多老外朋友来帮我们,来共同发展,中介机构最主要的责任就是为客户服务,不是为了发展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谢谢! 主持人:券商代表期货代表提了不少的问题,其中感谢了一下两位外籍代表,两位愿意分享你们在英国,还有Chris Gradel在亚太地区这么多年的经验,先请英国华人金融家协会会长王昌南先生,是否可以借鉴一下,比如说英国对冲基金的发展,如何看待中国目前对冲基金的发展趋势,英国金融城让我们非常惊讶,行业的自律政策的管制是否有一些经验值得介绍。 王昌南:讲一下英国金融方面的发展,英国金融大爆炸,英国在二战以后到70年代、80年代金融地位逐步被纽约取代了,为了改进情况,英国做出了两大主要金融改革,1986年对金融行业的改革,主要是把英国分行竞争改为混业竞争。第二是引进外国金融机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式。另外,2000年的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把多种监管机构并成一个,搞成英国金融服务局,由单个机构来管理,金融大爆炸确实给英国给金融界带来了很多好处。现在中国政府也在引进好多改革开放的政策,希望在不久将来中国也会有一个金融大爆炸。 主持人:你现在是美国美林银行董事总经理,应该是证券定量部分的证券负责人,同时是华人家的金融协会的会长,做协会会长的时候你觉得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对冲基金经理,从人才的角度跟我们谈一下? 王昌南:人才来讲,对冲基金在中国比较缺乏一些西方有技术性的人才,像刚才陈鸿桥说的,他们可以募资,西方人才可以引进。 主持人:今天第二位来自PAG的创始人,HPSB的协会理事Chris Gradel。你让我们最为期待听到的部分,是在亚太地区有19年的业务经验。刚才三位中方嘉宾分别分享了对于中国对冲基金发展的困惑和问题,也简单介绍一下英国对冲基金发展的经验,你如何看待中国对冲基金未来的发展? Chris Gradel:可能没有那么担忧人才,其实在这里有很多非常聪明的青年才俊,他们正在崛起,学习能力非常强,也会提出很多有意思投资的想法。任何投资者其实都可以从不同市场的发展,不同发展阶段去学习,环顾我周围有很多很聪明的人,他们有很多创意,这些投资策略不断涌现,正如之前大家所提到,行内人士的行为非常重要,你所做的事情非常重要。 看一下美国对冲基金的发展。其实最开始的规模也很小,很多人也是高净值人士,但是回报越来越大,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对标准的要求随之水涨船高,相应政府对于对冲基金养老金行为要求越来越高,行为要负责。另一方面监管方要看到,看到市场非常谨慎,这个市场很大,影响非常深远。如果对冲基金市场要长期、蓬勃发展,必须要保护投资者。与此同时,必须保护整体金融体系,如果管得过多也会有问题。 从我个人角度而言,我也是在国际对冲基金,相当于一个标准的管理局,2008年成立的,背后有很多大的投资者也会参与,他们会说所投资的行业为我们赚钱,现在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保护?从对冲基金这些管理者这边需要获得什么?其实对于不同的管理人员,对冲基金的激励包括投资者也会在一起,会制定出一系列的标准以及一系列的最佳实践,这是一个标准咨询委员会所做的工作。另外也是HFSB,也是代表证券监管者的协会,背后和很多证券监管方一起合作。 不仅仅关注回报,另外还有提高市场效率,包括整个对冲基金咨询委员会扮演角色很重要,把不同利益相关方聚在一起,大家共同提出这样一些原则。包括之前洪磊秘书长所提到,对于整个的方式,对于大家在对冲基金的行业其实也是有很高的相关性,其实也需要创建一系列的标准,也有很好监管放在一起,也会满足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包括鼓励中国对冲基金管理者和经理们。另外从全球投资者筹集基金,这个是我们关注的。个人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中间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在北京、上海、深圳都有办公室,现在是从全球基金角度最让我们感兴趣,感到幸福的地方,行业人士的行为也值得我们关注。 主持人:市场和制度的博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一个好的管理和管制最大程度保护投资者保护金融市场环境。今天还有第五位嘉宾,这位嘉宾一只脚在国内,一只脚在国外,是来自工银行标准银行董事长毕明强,现在刚刚召开全球市场的论坛,中国对冲基金在发展过程中你会怎么看,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 毕明强:谢谢主持人。我是2月份到工银标准,工银标准是全球资本市场平台,之前所有的时间在商业银行,一直在工商银行。这个问题可以谈一点,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谈一谈,还不太敢以资本市场专家的身份出现。刚才桥水基金的王总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对冲基金一个标准的定义,在参会之前非常忐忑,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对冲基金,现在有真正大佬说他也不知道,对于山寨来说不那么紧张。 主持人:在不知道的时候可以等更好的时机,因为人人都可以定义。 毕明强:脚踏两只船,大致上职业生涯将近20年,一半一半,境内境外。中国到现在为止,过去几十年还是金融生态银行主导,当然比例一直下降,说这个意思不是银行要做老大,很强的感受,最强烈的感受中国的资本市场现在逐步的放开,资本市场产品和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庞大,过去10到15年发展最快的时候。 实际上在发展刚才当中,资本市场发展,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受到冲击,是很痛苦的过程,大概在15年前甚至10年前,主流的中国银行内部恐怕很难找得到资产托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私人银行部门,或者是国际资本市场的交易部门现在已经是标准配置,推动力来自市场来自客户,反过来证明中国资本市场有一个巨大发展平台,银行为什么要非常主动进入到资本市场,尤其是最近几年财富管理爆炸性增长,对冲基金可能是其中一个新的弄潮儿。 这几年大家见证了它的增长,参加这个会有一个原因想来感受一下,浙江从来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最领先一个地方,杭州是一个,还有温州。反过来也在看,浙江人在干什么,大概是下一步中国金融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杭州市政府,浙江省政府把对冲基金小镇建起来,可能是非常有远见的战略,也表示敬佩。 银行是金融体系最保守一个行业,但是也发现对冲基金行业,财富管理行业有巨大的空间,所以他们投入巨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想去参与这个行业来,本身说明这个行业非常有前景。我本人非常看好这个行业,也许从长三角开始,爆炸性增长从现在开始,基金行业三个关键的环节,银行可以参与,但是不是主要的,不去跟现在对冲基金公司和期货公司证券公司竞争,做修路搭桥当仓管员的工作。四个主要环节筹资,第一银行可以对接对冲基金和投资人。第二个环节是投资,银行可以作为投资交易对手,国内金融市场部门,工商银行为什么收购标准银行全球市场平台其实也是丰富一下,可以做跨国的资本市场交易。第三个是跨国管理,所有银行都有托管部门,可以提供非常完善的服务,整个基金的生命周期都可以参与。相信往后可能银行作为一个保姆也好,或者一个服务者也好,能够为中国基金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主持人:A股市场要感谢政策,也要感谢创新的环境,所有人来到这个峰会,去感受到底什么是中国对冲基金的定义,你的感受是什么? 毕明强:这个问题太突然,没有想好。中国的对冲基金等同于财富管理,因为这个意味着最大的机会。 主持人:你觉得咱们今天感受到的中国对冲基金到底是什么? 施建军:对冲基金很简单,一阴一阳,一个多头一个空头,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就是一个组合,所以中国古话讲阴阳结合,男女搭配,第一个组合。第二是合作,投资管理人和客户的合作,只有合作把基金做好,所以对冲基金就是组合和合作。 陈鸿桥:两个层面理解对冲基金,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发展到今天这个体量的时候需要对冲了,财富管理市场的产品、手段、结构性需求前所未有,中国管理市场不要小的财富,要看到达到10亿、100亿级的财富。拥有这个财富的人数,相信很快会超过美国。举个例子,刚才讲自营盘子100个亿,可能到一定点位就想赚那么多,或者不想再赚钱,但是我想保底,万一出现重大调整会亏损到什么程度,期望的利润、期望的指标能够达到就行,其他方面把主要风险重大风险回避掉。第二个怎么用对冲这个东西,国外市场是一个成熟的,你说这一个概念我相信肯定比我们三个人说的清楚的多,让我们定义半天也说不出一个定义出来,在国外是一个成熟的产品和概念,在中国是一个新工具,新手段,新产品。理解这个新概念的时候,对冲需要对接。这个会议非常好,全球对冲基金怎么和中国的资产管理机构,财富管理机构对接,可以建立共同合作室,建立共同合作业务模式。刚才外国专家讲到,怎么一起做生意。我相信境外的专家相信中国人的学习能力是比较强,学习态度也是诚恳的,把国外的经验尽快在中国市场上发挥更大的效益,对成熟的境外机构来说很难找到,让你们更能够施展舞台的对冲市场。我们学习这个东西的速度会超过老外朋友的预期,会很快学,作为证券公司来说完全开放的态度,可以跟全球最优秀各类对冲基金公司都能谈合作,谈的过程当中搞明白,先做一些初步业务合作项目,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建立一个对冲基金全球一个生意圈,一个合作圈。 Chris Gradel:对冲基金的定义这样来回答一下。作为对冲基金定义,其实我自己也是作为对冲基金的经理,想说两大核心,特别是对投资者来讲,第一投资者表现更大的风险,购买的回报比你购买的股票得到更强,使用对冲的工具,构建更好的回报。这是向投资者传达的信息,一个合理的波动率,同时这个市场波动率会更低。第二点关注进一步去赚钱,不管任何市场金融工具存在作用就是要获得更大的回报,对冲基金来讲也是毫不例外,作为对冲来讲希望把它作为不同的工具和产品提供给投资者,为了更好的这样做必须要保护同类型的保险,不同类型的架构投资。有很多策略可以帮我们实现对冲基金的回报,而我们不断加大这方面的努力以及开创,其实对冲基金从我这里来讲对应起来没有那么简单。刚才提到两点是对冲基金必须重要的环节。 主持人:对冲基金很难定义,绝对收益为了投资人的利益。听听最后王昌南先生会怎么定义。 王昌南:我赞同施总的说法,但是对冲基金是有更广泛的意义,并不一定完全是对冲,现在好多光是买股票也叫对冲,我觉得定义是根据投资者对风险的容忍程度和波动的程度,给投资者提供最高的回报,这是对冲基金所应该达到的目的。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