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豆粕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豆粕近期还是以逢低做多为主,理由如下: 一.2009上半年行情回顾 自2008年12月豆粕价格见底以来,一直处于底部震荡状态,价格围绕牛熊分界线几番上下沉浮,非常理性。到目前为止,价格趋向符合牛市的特征。 1.根据K线分析,五月豆粕在2430点至2113点之间应属于非理性价格区域,因此,今年价格一直处在2430之上,是市场理性投资的良好表现和基础。 2.根据均线分析,五月豆粕今年大多处于200周均线之上,是牛市特征的基本要素。投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0周均线是划分牛熊市场的重要依据,当前豆粕价格处在牛市格局之中,而且基本上靠近底部,应是投资多头的良好机遇。 二.豆粕近期走势展望 1.宏观经济 目前整体经济正处于复苏之中,在经历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和全球衰退后,包括美国经济在内的世界经济已处于复苏的边缘,只是复苏程度有所差异。 近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坚持宏观经济政策方向不动摇,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 央行也停止了公开市场上针对资产价格泡沫的货币政策微调,继续释放下半年适度宽松流动性的信号,8月份新增信贷规模有可能从7月份3000多亿元的水平重新回到5000亿元以上。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表示,下半年宏观经济调控重在优化、改善,而通胀压力尚未成为现实,流动性情况不会有太大变化,不可能也不应出现流动性紧张的局面。 总上所述,全球经济逐步企稳,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流动性过剩加剧了通胀预期。而充裕的流通性导致大量资金进入豆粕市场,在资金推动下豆粕或将出现一轮上涨行情。 2、相关政策 近一段时间,国储抛售大豆的政策导致大豆及大豆有关的产品的价格走势低迷。 生猪收储将利多豆粕,自从6月份我国政府启动生猪收储措施以来,国内生猪价格连续11周回升,国家发改委称,截至到8月21日的一周内,国内鲜猪肉价格为每市斤11.69元,比2个月前高出11%。 3、供求关系 虽然美国大豆产量创纪录的预期可能会成为现实,但阿根廷、巴西产量减少及中国大豆减产给予豆类支撑。加上美豆出口依然旺盛, 美农业部公布了截至8月13日的一周出口销售报告。当周美豆净出口销售量为85.8万吨,高于此前市场预期,其中08/09年度大豆净售27.49万吨,较前周提高6个百分点。而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进口需求高企。近期美国很多地方的作物进度仍落后于正常水平,加之潜在早期霜冻威胁,帮助限制大豆市场抛售。 美豆库存方面,据美农业部报告预估,08/09年度美豆年末库存总计1.1亿蒲式耳,较上年度削减46%,为1976/77年以来最低库存水平。美国农业部8月供需报告显示,预计美国2009/10年度大豆结转库存为2.1亿蒲(572万吨),库存消费比约为0.0797,在历史上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虽然以目前的期末库存将限制美豆期价的上涨空间,但回调空间也很有限。 需求方面,饲料行业养殖补栏有所好转,国内生猪鸡蛋等价格也在上涨,豆粕现货价格也随之上扬。养殖行业景气度的回升拉动豆粕需求, 再加上随着双节来临,为国内豆粕市场提供支撑。近期各地猪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国内生猪平均价格11.98元/公斤,上涨0.36元,涨幅3.1%,目前生猪养殖已进入小幅盈利状态,局部补栏较为积极。根据农业部刚公布的数据,2009年7月份我国生猪存栏45006万头,比上月增加0.64%;能繁母猪4806万头,比上月减少0.49%。目前可出栏的大猪数量较少,部分地区呈现供不应求,短期将对猪肉价格提供有力支撑,预计短期内猪肉价格仍将维持稳中上涨态势。上周国内部分地区鸡蛋平均价格为3.33元/斤,上涨0.08元/斤,涨幅2.50%。市场供货略显不足将对蛋价提供支撑,预计蛋价仍将维持上涨态势。养殖需求好转将对豆粕现货价格提供有力支撑。 4、小结 在目前情况下,经济出现两次探底的情况比较小,预计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流动性过剩将加剧通胀预期。这就决定豆类商品会有一定程度的补涨行情。而豆类自身的基本面依然利好, 全球大豆的供给形势并不宽松,也就是说大豆是全球商品中少有的供应偏紧的品种。而国内的抛售对整个全球大豆供应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说从基本面上分析是利多豆粕的。 2.技术分析 五月豆粕自今年以来,一直处在底部的震荡过程中,2月13日的高点2875和6月5日的高点2990构成了上涨趋势的压力线,由于前期筑底时间较短,所以在3月27日至5月8日的暂时突破形成了多头陷阱。这说明豆粕真正意义上的大涨,不仅仅要突破上涨趋势压力线,而且要突破2990的高点。 从3月6日的低点2430和7月10日的低点2635构成了五月豆粕的上涨趋势支撑线,今年的豆粕价格多在此支撑线和压力线之间运行,整个趋势仍表现出向上的态势。所以,豆粕近期若出现杀跌走势不破下方支撑,仍比较适合逢低做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