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基金研究

关于对冲基金,这篇文章的内容可能正是您要了解的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5-05-22 16:04:37 来源:上海金融报新闻网

谈到对冲基金,很多人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词就是索罗斯以及他掀动的97年那场亚洲金融风暴,对冲基金因此被冠以“罪魁祸首”的恶名。时至今日,对于“对冲基金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即使是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不过其平滑风险和追求绝对回报的投资特点,被认为正迎合了当下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需求趋势。在近日举办的“2015全球对冲基金西湖峰会”上,不断有行业领导组织和机构开始为对冲基金正名,中国对冲基金发展现状也得以告白天下

中国对冲基金资产规模达8731.5亿元
 
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了解对冲基金都是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对冲基金的负面色彩也因此一直很浓厚。不过,从本次对冲基金峰会透露的信息来看,有“坏孩子”之称的对冲基金开始被行业“正名”。
 
“当时,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对冲基金对东南亚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中国投资人都认为对冲基金是通过黑匣子式的复杂操作,对市场进行投机性砸盘获利。”中国基金业协会党委书记兼副会长洪磊表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发展完善,对冲基金也开始逐步被国内投资人认可和接受。”
 
除了历史原因之外,业内人士分析称对冲基金遭受的误解可能还与其复杂性有关,因为要使用各种衍生工具,特别是要用到做空和杠杆工具,对冲基金的交易行为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加复杂,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可能会造成区别于传统基金产品的新型风险。
 
对此,永安期货总经理施建军指出,“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多头社会。人们总是拥有一种资产,并承担拥有这种资产的风险。直到人类发明了期货,才能有效的管理多头的风险。再到后来,又有了期权这种更先进的工具。谈做空就色变,是我们市场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普遍的行业定义里,对冲基金的英文名称为Hedge Fund,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其操作的宗旨,在于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实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和化解投资风险。
 
不过,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给对冲基金下定义有些难度。“我从来没有见过对冲基金的准确定义。”全球最大对冲基金美国桥水基金中国区总裁王沿称,“据说最早是一位财经记者Alfred W.Jones创造了‘对冲基金’一词”。记者了解到,1949年Alfred W.Jones第一次确立了对冲基金的结构。为了中和市场总体的波动,Jones采用买入看涨资产,卖空看跌资产的手法来避险,他把这种管理市场总体波动的风险敞口的操作称为“对冲”。
 
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对冲基金目前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支令人瞩目的投资力量。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对冲基金行业保持显著增长趋势,资产管理规模不断扩大,除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对冲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出现下滑之外,过去20年间全球对冲基金数量增长近15倍,资产管理规模增长近50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全球大约有一万多家对冲基金管理公司,整个对冲基金市场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82万亿美元。
 
就中国而言,据洪磊介绍,2001年以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基础工程逐步完善,特别是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推出,我国对冲基金也驶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开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认知认可和接受。截至2015年4月底,我国正在运作的对冲基金品种一共6714支,资产规模达到8731.5亿元。
 
对冲基金中外差异大
 
作为一个舶来品,中外对冲基金行业发展存在明显差异。行业人士指出,基于金融市场的不同发展程度,国内对冲基金领域存在着机构投资者参与度不够、做空工具偏少、产品同质化等问题有待完善。
 
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锦志指出,目前中国的对冲基金与海外对冲基金的投资主体不同。
 
“海外的投资人百分之八九十是机构投资人,像养老金、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国家的主权基金,还有一些类似于大的家族企业、老牌的美国、欧洲很多家族企业,还有一部分资金专门倒手,成立了所谓基金中的基金,或者是母基金来投资对冲基金。相比而言,国内的投资人百分之八九十反而是个人投资,包括公司的创始人、高管等,而国内的机构、寿险资金、差不多3万亿元的养老金,其实还没有大规模的进入这个市场。”蒋锦志表示。
 
对此,中国绝对收益投资管理协会理事长聂军认为,内地机构投资行为的散户化使对冲基金面临很多挑战,对冲基金行业需要机构化的投资管理者和机构化的基金管理人。
 
因为,两种投资主体各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市场投资趋势,进而决定了对冲基金在不同市场投资氛围的发展状态。记者了解到,海外机构投资者最大特点要追求盈利长期的稳定性,以及基金盈利的来源,有一套非常严谨投资理念和投资逻辑,对每一个私募基金管理人、信托责任、风控和合规有高度要求;但是,大部分境内的投资人,往往只关心今年赚多少钱,去年赚了多少钱,不关心这个钱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样的风控体制,以及波动度有多大。
 
蒋锦志介绍道:“有一些海外投资人在选择公司时,甚至要求每一个基金产品设立独立董事。有一家非常大的机构要求很高,但我们的基金里面独立董事方面的制度不满足其要求,结果遭一票否决。这一点海外机构投资者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要求,甚至一些要求远远要高于监管机构的规定。”
 
此外,中国目前对冲基金种类还比较单一,股票型的为多数,且股票型大部分偏多头,而缺乏中性策略、相对价值、绝对回报、事件驱动套利等投资策略类型的产品。
 
行业人士指出,目前中国对冲基金多样化和普遍性不够,其中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缺乏不少衍生工具,包括有一些指数不能做对冲,借股票也是比较难的,各种原因导致中国私募基金做对冲的比海外的要少很多。
 
因为国内对冲基金即便发现某只股票明显高估,对冲基金管理人却无处融券卖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股指期货替代,但这种方式的效率不高。据了解,监管部门一直忌惮于融券的做空功能影响市场信心,因而融资融券一直以融资独大,而融券却长期裹足不前。
 
近期中国证监会终于放开政策,允许公募基金参与融券,以增加券源,但是私募基金和普通投资者持有的股票仍然不能作为融券来源。“这是一种财产权利的不对等。同样是股票,为什么公募基金可以出借,私募和散户就不能出借?”施建军表示。
 
成熟的金融市场被认为是中国对冲基金想要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美国金融分析师协会CFA全球CEO Paul Smith表示,私募聚集,资本聚集,非常发展完善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是目前美国形成全球对冲基金行业主导权和领导权的原因。
 
此外,国内的私募产品同质化问题普遍。蒋锦志表示:“例如,同一个产品在不同渠道可能多到有十几个不同的产品,其实不太利于整个基金的后台管理,也不太利于整个外部评价整个基金的产品。”
 
期待细化监管政策
 
对冲基金在国外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产品和概念,在中国则是一个新工具,新手段,新产品。与制度的博弈,将是未来对冲基金在中国发展道路上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在上述峰会上,中外行业人士对监管的进一步完善表达了诸多期待。
 
作为六家中国首批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成员代表机构之一,英仕曼中国区主席李亦非说:“有市场,才有监管。”她在回忆争取QDLP项目的过程时,表示自己感受到上海监管层坚定的改革决心,拿到各方面批文的速度很快;将海外对冲基金公司引入中国,并规定他们在上海成立全资子公司的做法实际上有效避免了将这些业务推至脱离监管的“灰色地带”。“我们费了这么大的劲进来,说明我们对这个项目有极高的信念,而我们成立了公司也有了行业,你可以更好地监管我们。”
 
所谓QDLP,即允许注册于海外,并且投资于海外市场的对冲基金,能向境内的投资者募集人民币资金,并将所募集的人民币资金投资于海外市场。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3月,上海QDLP政策就获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但相关部门一直保持低调,一直到当年9月有媒体报道第一批共6家境外对冲基金获得QDLP资格,包括城堡投资(Citadel)、橡树资本(OakTree)、英仕曼集团(ManGroup)、奥氏资本(Och-Ziff)、肯阳资本(CanyonCapital)以及元盛资本(Winton)。首次试点额度有限,每家仅5000万美元,共3亿美元。
 
今年2月2日,英仕曼集团宣布已经成功完成其QDLP基金的募集,基金的投资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其中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和中信证券。在李亦非看来,与对冲基金的诞生历史相比,中国正处于这一业务的起跑线,近三年的发展已经使得机构投资人比例由5%增加到15%,但是与海外对比依然较低,她预测经过刚开始的丛林竞争时代,最后可能会由30%的机构管理70%的市场资产。
 
据悉,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已批准5家境外资产管理公司获得第二批QDLP资格,额度均为1亿美元,这与首批成员5000万美元相比翻倍增长。
 
通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吕红表示,上海第二批的QDLP其实也是在不断演变过程中,例如第二批QDLP已经可以尝试契约型基金,另外从随后深圳、青岛、重庆等地推出QDLP的项目来看,这一试点的范围其实在慢慢扩大,也不再局限于对冲基金。
 
吕红认为,深圳QDIE更加灵活。“深圳的QDIE制度是在参考上海QDLP的基础后,进行了大量改良的结果。相比QDLP,QDIE非常灵活。如深圳允许境内和境外金融机构两类,上海只允许境外的金融机构;在深圳不管境内还是境外金融机构都允许。如在深圳前海设一家公司,就可以向深圳市政府申请QDIE的资格,获得资格后就可以发行基金私募产品。”
 
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谢青则表示,她期待接下来监管层可以出台更多监管细节,例如对于信息披露、市场销售等问题为私募基金制定更细致的规则。吕红称,现在非常多的境外资产管理公司等待中国政策的变化。
 
多位与会外资机构人士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终极目标是开放,他们也表示希望政府为海外机构在中国境内开辟更多的发展机会,期待监管进一步开放。美国全国期货业协会主席Christopher K.Hehmeyer认为,对冲基金对中国而言是新事物,需要有一整套制度,不断完善监管体系。
 
Paul Smith谈及对冲基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时表示,对冲基金是一个入行门槛很低、但要长期成功门槛极高的行业,只有真正的适者才能生存;中国的金融格局目前处于转型之中,人们对于对冲基金的接受度和重视度都在提升,而要推动其在中国更好发展,需要确保有效监管、提升机构专业性。

必须坚持专业主义

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对冲基金发展空间巨大。“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发展到今天这个体量的时候需要对冲了,财富管理市场的产品、手段、结构性需求前所未有。”国信证券总裁陈鸿桥说。
 
洪磊也表示对冲基金是市场为了风险可控、收益可期而逐步摸索出来的一种模式,其平滑市场波动和追求绝对收益的特性,可以服务于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的需求。但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冲基金的市场功能呢?
 
洪磊用了病人和医生的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财富管理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投资人自担风险,自享收益,管理人作为管理顾问获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或是按照约定进行业绩提成;投资人出于对管理人专业能力的信任,在没有保本保收益的情况下将自己财富的控制权、处置权交付给管理人。“就像病人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医生”。
 
洪磊提出,在财富管理行业,管理人应当像医生对待生命一样对待受托资产,必须履行自己对投资人的专业主义誓言,必须在专业上坚持创新、不断精进。
 
他进一步提出,对冲基金应当要下功夫研究资本市场价格变动的规律,在投资策略交易策略上不断践行这些规律,俗话说:“知易行难”,其实在资产管理行业知不易,行更难,要坚持是最难;对冲基金要勇于破冰,打破现在市场上投资工具单一化同质化的层面,积极发展差异化标准化的七个投资工具,找到自身优势与市场接轨的最佳结合。
 
对于对冲基金的投资,王沿表示,最重要是对市场的了解,是能不能持续给投资者带来稳定市场回报。
 
对此,洪磊表示赞同,他认为:“面对不确定的市场,对冲基金机构要建立鼓励学习和自我反思的企业文化,形成敢于试错、勇于纠错、善于容错的企业机制,尊重专业人士独立思考的权利,允许专业人士坚持自己的投资哲学和操作理念,为持续自我改善和自我完善创造机会和空间。”
 
记者了解到,国外媒体评选前100名基金有六大标准:α的创造力、基础设施、合规能力、研发能力、客户一致性和透明度。就对冲基金而言,太盟投资的创始人Chris Gradel指出,对冲基金有两大核心,特别是对投资者来讲,第一投资者表现出更大的风险意识,购买的回报要求比购买股票更强,要使用对冲的工具,为投资者构建更好的回报;第二要进一步去赚钱,不管任何市场,金融工具存在作用就是要获得更大的回报,对冲基金也毫不例外。
 
据悉,目前我国对冲基金策略已经从股票、债券、宏观策略逐步拓展到事件驱动、相对价值、管理期货、符合策略和其他策略,量化工具的使用更为广泛成熟和有效,一些综合背景的投资团队开始启航出海,在全球可投资市场范围内进行市场配置,使用海外市场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对冲。
 
“中国对冲基金现在国际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现在开始有一部分中国内地优秀的对冲基金经理人或者私募基金开始在香港设公司,也有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在中国设公司,做量化,做行政服务。整个中国私募基金业的国际化也会越来越高。”蒋锦志指出。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