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证券研究员彭波:大部分冶炼厂已经亏损,预期全球三分之一的冶炼厂将在2009年亏损 在有色金属里,铜价几乎是“扛到最后”的那个,一直到2008年10月份,它和锡的价格才开始大幅下跌。而在2007年5月,镍和锌就已经开始领跌,2008年3月,铅开始下跌,2008年7月,电解铝一蹶不振。 自下跌开始,铜价飞流直下的趋势就丝毫没有停止过。整个10月,国际铜价从6380美元下跌至31日收盘的4155美元,跌幅深达34.9%。12月17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沪铜0903合约再次报出四年以来的最低价:22870元/吨。与5月份该合约上市时64990元/吨的价格相比,几乎跌去了2/3。 从低迷的现货市场价格来看,这一3个月后的预期显得并不是难以理解。当天,上海金属网铜报价在25950-26200元/吨,比前一天又下跌了650元/吨;长江现货报价在25800-26000元/吨,较前一天下跌了520元/吨。 在平安证券有色金属行业首席研究员彭波和研究员肖征看来: 看不准的铜价 在2004年年初,铜的价格还在17500元/吨左右。随后,一轮持续了4年的有色金属大牛市来临,铜价一路飚升至82000元/吨,周期最大涨幅达到了369%。 不断上涨的价格使得一些企业慢慢地增加了产能,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逐步向实体经济转化,市场里产能过剩的问题被暴露出来。截至2008年10月,LME铜库存达到22.7万吨。西南证券分析师兰可认为,这是铜价在10月雪崩式的下跌的主要原因。 但尽管目前的现货价格下跌到了25000元/吨左右,相对于资源企业不到20000元/吨的成本而言,仍属于在成本之上运行的行业。何况,和国外的铜价相比,中国现货仍高出国际不少。彭波介绍,目前中国的贸易商们仍有大约3000元/吨的利益。 对于铜价会跌到什么程度,分析师们莫衷一是。中信证券有色金属行业首席分析师李追阳倾向于认为,基于对消费预期恶化和未来库存有可能加大的判断,在目前铜价仍旧高于行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情况下,铜价仍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 兰可则承认,自己较同行显得更为乐观。 彭波则更多的把期望寄托在了国内的相关政策上,“在中国需求拉动下,2009年的铜价有望呈现出较强的走势。”在他看来,国家加大电网投资将保证国内铜消费增速,此外,铜是中国所需大宗金属中自给率最低的品种,一旦价格继续下滑,中国国储有可能在低价位进行储备性采购。 资源型企业更有利 在有色金属中,铜是一个极度依赖资源进口的行业。资料显示,中国的铜资源对进口依赖度达到了75%左右。而从全球来看,目前铜资源的行业垄断度较高,国内的铜矿资源也主要垄断在江西铜业(600362.SH)、中国铝业(601600.SH)、紫金矿业(601899.SH)等几个大公司手里。这些公司除了进行铜矿的开采外,往往还拥有冶炼、加工等相关业务。 除此之外,行业内还有ST张铜(002075.SZ)、精诚铜业(002171.SZ)等专门从事冶炼和加工的企业。 仅仅拥有冶炼业务的公司,在此轮的下跌中最先倒下。11月初,招商证券的赵春就做出了“铜冶炼企业开始亏损”的判断。 他认为,在10月份铜价34.9%的跌幅和成本攀升及硫酸副产品价格急跌的多重压力下,大部分冶炼厂在当前铜价已经亏损。“预期全球1/3的冶炼厂将在2009年亏损。”彭波也认为,“由于铜价和硫酸价格暴跌,以及存货损失,接下来的两个季度业绩都会相当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许多铜企业采取了减产的措施。10月国内铜产量同比首次出现负增长,下降近9%。 相对而言,拥有资源的江西铜业等企业的日子则相对好过一些。“尽管此前铜价暴跌,但在全球铜市场上我们依然没有看到铜矿商主动减产的公告,看到更多的是冶炼厂叫苦不迭。” 在兰可看来,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拥有铜精矿产能,铜矿自给率大小则决定了铜业公司的整体毛利率。而西南证券的图表也显示,江西铜业的毛利率水平和营业利润率均高于行业其它没有控制资源的公司。 电力需求推动铜价 而从铜的下游产业来看,铜主要用于电力、轻工、建筑、机械及一些国防科技行业。其中,电力行业的需求对铜价的影响最重要。 而在电力行业内,铜的主要用途是电线电缆和电力设备等。来自平安证券的数据显示,铜在变压器、高压开关和电线电缆的原材料成本中分别占比30%、20%和70%。 彭波据此认为,电力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铜消费增速。而电力行业投资中,电源投资每年相对固定,电网投资则相对变动较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的刺激经济计划中,对基础设施的扶持也传导给了铜行业。 资料显示,国家电网原规划“十一五”之后2年投资计划分别为5500亿,而最新计划是在未来2到3年投资超过1万亿。南方电网则原规划“十一五”后2年的投资计划为1200亿,而最新计划是在未来2年增至1800亿。 反过来说,铜价的大幅下跌,对生产变压器、高压开关和电线电缆的相关企业业绩具有积极的影响。至于其余行业,由于铜消费在其成本中占比较小,因此影响有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