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 研究机构专家

刘光素:未来数月豆粕影响因素分析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9-08 14:31:57 来源:湘财祈年 作者:刘光素

目前豆粕供需基本面在宏观面和市场信心逐步恢复后逐步好转;但豆粕后期的供给仍保持充足。总体来说豆粕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后期走势极大地依赖于这些政策等不可预测的因素的影响。短期供应充足及需求不足导致豆粕期价近期将维持低位振荡;中期来看,一方面,猪肉收储等措施促进养殖业的恢复和利润回升、玉米小麦替代优势的消失将使得豆粕消费量得到较大回升,刺激豆粕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国家后期对大豆抛售的策略将影响豆粕的市场供应量,从而影响豆粕价格。此外,豆粕饲料消费量在H1N1疫情可能蔓延的背景下也存在一定的变数。

一、国内豆粕供给相对平稳
 
  首先,世界豆粕供给增加到1.6亿吨。美豆08/09年度供应偏紧的局面在09/10年度有望缓解,国际陈豆库存偏紧。08/09年度巴西大豆产量预计为5720万吨、至7月中08/09年度豆销售已完成了77%。USDA预估阿根廷产量为3200万吨,为五年最低水准,09/10年度阿根廷豆粕出口量预计为2900万吨。在2010年4月份南美大豆上市前,国际大豆豆粕的进口源仍依赖于美豆。8月中旬USDA供需报告显示,本年度8月份预测的全球豆粕的生产量为15821万吨,进口量为5457万吨,期末的库存为500万吨,供需整体增加,但豆粕库存仍增4.1%、尽管与前几个年度全球的豆粕库存相比而处于低位。总之,全球豆粕库存略增,使CBOT豆粕期价受压。
 
  其次,长期看,中国豆粕供给相对平稳、可自给自足、并能出口,库存消费情况持稳。近期国储抛大豆的低迷之局支持连粕期价。截至8月末,中储粮共进行了6次临储大豆拍卖,共拍出了2.9862万吨,仅占575万吨的临储大豆的0.5%,这缓解了大豆集中上市的压力,支撑了豆粕现价期价。下半年国储对大豆抛售的策略积极与否对后期的大豆和豆粕的供应有较大影响。

与此同时,在中央扶植下,中国猪粮比价连续7周超过盈亏平衡点,7月29日全国大中城市生猪平均出场价格为每公斤11.23元,比上月底上涨9%,比收储预案启动时上涨15.8%,连续8周小幅上涨;猪粮比价为6.31:1,国内养殖业正在有序恢复,终端需求偏好,传统两节将至各地猪价高位运行,肉鸡和鸡蛋价格居高不下,市场需求旺盛。而养殖业的走好给豆粕市场需求有力支撑,同时给豆粕市场注入活力。
 
  另外,豆粕、棉仔粕、油菜籽粕等粕类间有可替代性,并且豆粕与菜粕的消费替代性日渐增强。近期,菜粕、棉粕消费企稳,支持豆粕现价已回归其长期强支撑的震荡区。
 
  此外,压榨利润对于豆粕供应及其价格有很大的影响。压榨利润分为连豆粕期价产生的盘面的压榨利润和国内外大豆的实际压榨利润情况。由于阿根廷和印度价廉物美的豆粕竞争,在国际市场中中国豆粕出口受限。去年大豆的盘面压榨利润差、最低近-700元/吨、最高仅仅为434元/吨,直至交割压榨利润回归缓慢。在压榨利润低迷时,油厂停工检修率高、阶段性停机频繁,可造成豆粕供应吃紧。盘面压榨利润过高时,为锁定利润、规避价格风险,饲料和油脂企业参与套保,豆粕的仓单形成会迫使连豆粕期价向豆粕现价靠拢,压制连豆粕价格上升。
 
  数据显示,2009年进口大豆供应充足,致使2009年上半年油厂开机率较高。因此豆粕现货基本面供大于求。2009年上半年豆粕由于豆粕充足供应量引致其期现价格滞涨,供应压力难消。
 
  二、政府大力扶持养殖业
 
  国际宏观经济疲软致使肉类的消费减少。豆粕是饲料的主要原料之一,禽畜减少、拖累豆粕消费。美国豆粕内需降低、其出口需求增加未抵消其国内消费的减少;欧盟豆粕消费也不乐观。但因中国豆粕偏弱,南美豆粕价高,这导致近期中国豆粕向东南亚的出口量大增,因此对连粕期价有一定的利多,但中国出口总量较低,对价格的影响不大。总之,世界豆粕消费减少、而CBOT豆粕疲势拖累连豆粕期价。
 
  在豆粕终极消费中,猪饲料的消费占到了30%。2008年,国内生猪存、出栏量大增;生猪养殖得到恢复、发展。这使饲料需求高企,对连粕期价是利多的因素。但受原料降价的影响,浓缩饲料、添加剂、混合饲料和自配饲料产销量俱增,对豆粕需求有一定的影响。长期看,GDP增长、人民膳食结构的升级刺激肉蛋奶需求的强势增加,从而促进中国养殖业及其饲料业蓬勃发展、提升饲料豆粕的需求,继而支撑了大连豆粕期价。我们从畜禽价和存出补栏,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来预测饲料豆粕的需求。

就饲料豆粕需求而言,据农业部统计,终端需求开始转旺,8月后,豆粕进入消费旺季。当前生猪价格已经企稳,据监测,截至8月9日当周,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批发价格较前一周(截至8月2日当周)上涨1.9%,零售价格较前一周上涨1.97%。据统计,7月份国内生猪收购价及猪肉零售价稳步回升,累计涨幅逾5%。部分饲料企业的饲料销量与7月份相比出现稳中回升迹象,畜禽料需求均有所好转。豆粕现货方面,价格较为平稳。
 
  与此同时,肉鸡降价则使大部分养殖户的盈利受损,短期肉鸡补栏难以好转。种鸡场控制其孵化量希望改善鸡肉价格跌跌不休之势。从当前和后期肉鸡存栏水平来推测,短期肉鸡价振荡格局难以改变。畜禽价格反映畜禽供求变化的方向及缺口程度,从而决定豆粕饲料的需求。
 
  面对甲型H1N1甲型H1N1流感疫情影响和豆粕需求疲软的基本面,国家已经出台多种政策来刺激肉蛋奶价格,保护中国的养殖业、饲料业、以及豆粕饲料的需求。中长期看,国家还采取八项措施来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比如:中央将安排30亿元建设投资来加大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加强动物疫病防控,适时启动调控措施,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等。同时,国家还支持肉蛋奶等农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发展、完善农业政策、提高豆粕饲料企业开工率。国家收储猪肉将会增强对养殖、种植产业链上相关品种的调控能力;意味着以后国储收购的策略将会成为影响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各种措施对豆粕的影响多空互现。
 
  6月13日,根据《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三级响应机制有关规定,相关部委启动了国产冻猪肉的收储工作,采用电子竞价方式,确定了加工企业和入储价格。这次收储的对象是已经长大后宰割好的冻猪肉,目的是控制猪粮比在6:1以上。政府希望通过收储来发挥猪肉储备的“蓄水池”作用,以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从而达到稳定生猪生产、保护养殖户利益,促进生猪及猪肉市场稳定发展。这对连豆粕期价有一定的利多影响。但同时,冻猪肉收储对豆粕期价还有利空影响:收储猪肉是源于猪量比低、生猪养殖出现亏损。此时,养殖户都看空后市。因此,养殖户会借收储冻猪肉之机乘机增加屠宰数量、抓紧屠宰育肥猪;如果不积极补栏,生猪存栏量减少,出栏后补栏率低导致饲料豆粕需求萎缩;国家通过收储调控猪粮比反而会减少饲料需求,从而压抑豆粕价格。所以总体上看,收储冻猪肉的政策对猪肉价格和豆粕期价是利多利空共现。只有当生猪价格上涨后、养殖户才会大量进行母猪补栏。所以即使2009年下半年生猪价格上涨,也难以立即推涨母猪存栏从而刺激饲料豆粕采购。
 
  一般而言,肉价变化领先于母猪存栏变化一年以上,从而领先与饲料豆粕的需求,后市的肉价将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因素之一。据09年7月四川省监测:7月份生猪价格是今年1月起逐月下跌、4月第二周起跌破猪粮比均衡点6:1以来的首个全月反弹,尤以第三周回升力度最大,猪粮比回到5比1以上,从重度下跌区域回到中度下跌区域。
 
  农业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活猪价格连续10周回升,累计涨幅为23.1%;猪肉和仔猪价格连续9周回升,累计涨幅分别为15.8%和17.4%。根据“soozhu-中国生猪市场预警系统”测算,现在出栏生猪每头获利已达233元左右,连续两周每头盈利200元以上,已经与2009年春节前后的盈利水平相当,而且仍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与此同时,中国饲料业和养殖业的整合在今年下半年将达到较高水平、养殖业集约化提高、规模养殖量大增,从另一方面拉动中国豆粕饲料需求。这些因素最终会改善豆粕供求关系。从长远来看,养殖业发展特点是螺旋式刚性递增。国内目前的膳食结构仍倾向于肉类的需求上升,这将要求中国的养殖业以及饲料业高速发展、更需豆粕饲料粮。所以将来中国大部分增产的粮食将主要用作饲料。由此,比重不断增长的巨大豆粕饲料需求将长期支持豆粕期价上涨。预计,2009年4季度豆粕消费量仍会增长。这将长期支持和刺激中国的豆粕需求,从而推高豆粕期价。此外,国家可继续调整豆粕及其产品的进出口政策,这可改变消费比也能提振豆粕期价。这进一步导致饲料用豆粕需求上升而最终反映在豆粕期价的走势上。
 
  三、玉米小麦的替代优势随着价格上涨而下降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力推动下,目前国内经济开始回暖,加上国家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国内生猪和禽蛋价格节节攀升,带动作为我国玉米消费近七成的养殖业开始回暖。根据农业部畜牧业司的监测结果,8月第2周,全国玉米平均价格1.79元/公斤,已经连续上涨25周,累计涨幅为17%。与此同时,8月3日国务院批准了对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三省一区内的淀粉、酒精、制药等玉米深加工企业进行150元/吨的价格补贴。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提高东北深加工企业的开工率,增加玉米消费数量,从而提振玉米价格。
 
  近期,北方产区持续发展的旱情成为玉米价格特别是期货价格上涨的直接动力。今年7月下旬以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和山西五省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部分地区基本无有效降水,加上持续高温天气,造成土壤失墒加快。而此时正值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进入8月以来,由于无有效降雨,虽然政府增加了相关投入,并积极组织抗旱减灾工作,但旱情仍未解除。
 
  此外,国内白糖现货价格飚升,8月份白糖现货价格已超过4000元/吨,淀粉糖的替代效应显现。随着中秋、国庆两节的食糖消费旺季到来,白糖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导致部分工业和食品用糖需求转向玉米淀粉糖,从而提升玉米深加工企业对玉米原粮的采购意愿和消费能力。
 
  受此影响,今年玉米价格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玉米价格大涨带动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导致玉米小麦等对豆粕消费的替代能力下降,从而对豆粕的消费量及价格形成一定的支撑。
 
  四、甲型H1N1流感对豆粕的潜在威胁
 
  WHO警告称甲流病毒愈发凶猛。世界卫生组织8月28日表示,H1N1新流感病毒变得更加凶猛,可以直接抵达肺部,就连身体健康的年轻人也不能幸免,这将导致住院经费负担加重。世卫组织表示,有些国家称,住院治疗新流感的病人中有15%需要重症监护,这给已经全负荷运转的医疗系统带来更多压力。
 
  始于“猪流感”H1N1流感,在确诊初期引起市场对疫情作出恐慌性反应,这使猪肉价大跌,进而市场又预期猪饲料中的豆粕需求将大幅下降,以致引起4月下旬连豆粕期价大跌。《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等政策是非常及时有效的政策、但其效力可能要受到H1N1的考验。如果近期爆发H1N1,势必导致猪肉消费低迷、养猪利润下降,因而影响农民补栏热情,将恶化中国猪肉和豆粕等农产品供过于求的基本面,抵消中央关于振兴养猪业稳住猪肉价格的政策、措施,加剧农产品特别是豆粕期价的下行压力。
 
  根据彭博信息平台公布的每日全球猪流感感染的人数和死亡人数以及CME冻猪腩期货价格数据,我们建立的冻猪腩-甲型H1N1感染模型(模型拟合度为0.5158)估计,CME冻猪腩期价对H1N1流感感染人数的弹性系数为-0.08056,在90%的统计信心度上显著;由此可以得出H1N1流感感染人数增加对CME冻猪腩期价是负相关性。事实是,日本、俄罗斯、泰国、中国等很多国家都禁止进口北美疫区的猪肉。因为美国是猪肉的最主要的出口国,这对其猪肉价格有巨大打击。所以,疫情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养猪业;从而对其上游的饲料豆粕的销售和消费也有直接打击。
 
  因供给相对过剩、消费萎靡,猪价下跌基本面上的根本原因没变。根据我们的流感模型(模型拟合度是67.89%),感染人数对中国猪肉价格的弹性是-0.0381,这是在90%的统计置信度上是显著的。由此可以得出H1N1流感感染人数增加对中国猪肉价格也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还将影响中国下半年肉价、相关政策、其它肉制品的替代等。
 
  下半年,国内猪肉现价也可能受“甲型H1N1流感”影响,如此,与猪相关的连豆粕期价届时受到短期的下行压力是必然。但目前市场仍然不知疫情后期的严重程度及其可能对各现货、期货市场的损害度,因此将来H1N1对豆粕价格的影响尚属于变数。不过,目前对甲流疫情的防范取得了重大进展,9月初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了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甲型H1N1流感疫苗注册申请,首批疫苗即将出厂。这大大降低了后期甲流对豆粕产生重大影响的可能性。
 
  长期看,中国国内人均肉类占有量仍呈稳步增长的情况,且养殖业逐步企稳。剔除H1N1流行的因素,2009年下半年中国饲料需求仍将呈现一定的刚性增长,用于饲料的豆粕消费量仍将增加。随着国家的积极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逐一落实,市场信心和经济的恢复将使人民对肉蛋奶的需求增加,到今年10月国庆后,生猪价格可能有所松动,养殖业的恢复和利润回升及小麦替代优势的消失将提高对豆粕饲料需求量;这可从一个方面刺激大连豆粕期价。
 
  目前豆粕供需基本面在宏观面和市场信心逐步恢复后逐步好转;但豆粕后期的供给仍保持充足。总体来说豆粕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后期走势极大地依赖于这些政策等不可预测的因素的影响。
 
  在供给无忧之时,中国国内豆粕饲料的原料需求就是决定豆粕期价走势的主导因素。预计今年下半年豆粕期价将由豆粕的需求变化所主导,短期供应充足及需求不够导致豆粕期价近期仍将维持低位;中期来看,一方面,在国家猪肉收储等各项政策措施作用下,养殖业的恢复和利润回升及小麦替代优势的消失将提高对豆粕饲料需求,使得豆粕的市场消费量得到较大回升,刺激豆粕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如果国家直补大豆压榨企业将大幅增加豆粕的市场供应量,使得豆粕价格将极大地承压。此外,豆粕饲料消费量在H1N1疫情可能蔓延的背景下也存在一定变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