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猪肉价格一反过去三年的跌势,大幅反弹。据国家统计局秦皇岛调查队7月5号市场调查,近期秦皇岛市市区猪肉价格快速上涨。猪后丘肉、五花肉价格每公斤分别为28.69元、28.39元,与6月均价相比分别上涨16%、13%,与去年同期价格相比分别上涨35%、28%。 有国内券商指出,自3月18日全国生猪市场的拐点出现,中国已进入新一轮猪周期的周期性上涨期后,猪价已连续上涨了近4个月,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已经从拐点位置的每公斤11.6元左右涨至当前的每公斤17.3元左右,已累计每公斤上涨了5.7 元,涨幅达49.1%,已近50%,也就是说,今年猪肉价格疯涨比2011年更凶猛。 那么,从猪肉的价格疯狂上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会有多大?投资者如何来面对?由于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体系表面上与国际惯例接轨,但是实际上差异很大。中国CPI分类同样是八大类,但每一类的权重与国际惯例有天壤之别。正因为这种每一类的权重差别,对CPI结果的影响会相当的大。 比如,中国是以食品为主导的CPI,即食品类占CPI的比重33%以上,猪肉又在食品类中占三分之一以上的比重,所以中国CPI是与猪周期最为关联。也就是说,中国的CPI很大程度与猪周期成正比,猪肉的价格上涨,CPI也会上行;猪肉价格下跌,CPI也会下行。所以猪肉的价格对中国CPI涨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美国是以居住类为主导的CPI,居住类占43%以上比重,核心CPI变化主要受居住类影响。 以此,我们先来看2011年的情况。国内CPI上涨为5.4%,最高一个月为6.5%;食品上涨了9.1%,影响CPI总体水平2.79%;其中猪肉价格上涨21.3%,影响CPI总体水平0.64%。而2011年CPI是年初开始逐渐上涨,到年中为高峰,年底开始回落。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与猪周期有关。 从今年猪肉价格上涨情况来看,它是从3月份开始,这就意味着今年的这个猪周期上涨周期至少要延续到明年3月。同时,今年猪肉价格上涨幅度远高于2011年,从下半年开始猪肉价格上涨对CPI总水平影响可能会大于2011年。尽管今年石油价格下跌对这种影响有些许缓冲作用,但预期从下年半开始国内CPI会随着猪肉价格上涨会逐渐上升。CPI重新回到“3”的水平可能是大概率事件。事实上,猪肉价格上涨在股市已经反映,与猪肉相关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已经开始全面上涨。而且猪肉价格上涨对CPI的影响在下半年逐渐显现出来。从今年上半年的CPI变化情况来看,已经现出上涨之端倪,即环比幅度由负转变为正。 如果下半年CPI开始逐渐上涨,甚至于如果央行预期下半年的CPI会快速上涨,那么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能够持续是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当前市场多数预测,今年央行仍然具有降息降准可能,但是这些预测前提是保持CPI在“1”水平。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或猪周期逆转导致CPI过快上涨,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或至少保持当前这种状态就也成为大概率事件。 如果央行货币政策在当前的情况下左右徘徊,那么对正在下行的中国经济会影响较大。因为就目前经济增长的情况来看,尽管上半年国内GDP保持了7%的增长水平,但是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半年股市快速扩张。而下半年这个条件可能不存在,从而使得GDP增长下行压力会增大。 有分析指出,当前出台的房地产数据比预期的要好,它将对维持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稳定可能会起到不小的作用。但是从所发布的房地产数据来看,尽管6月份出现趋稳回升的苗头,但无论是住房市场价格、住房销售额,还是房地产市场投资,真正已见回升只是一线城市及少数二线城市,而这样的回升或房地产市场开始好转,很大程度上完成取决于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决于央行贷款降低到近年最低水平。如果这个条件,国内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问题会更大。更为严重的是,其他尤其是三四城市与房地产去库存化还差距甚远,严重的“死城”现象到处都是。实际上国内市场根本就没有走出当前的困境。也就是说,如果央行货币政策不再宽松下去,房地产市场要想走出当前之困境根本就不可能。而国内猪肉价格上涨并导致CPI的上升,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将可能停止,这将是国内房地产市场再向好的最大障碍。 还有,如果CPI上升导致央行货币政策的转变,它将对国内股市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因为,就国内股市来说,目前基本上处维稳康复阶段,估计这个阶段一直会持续到今年下半年。而要让稳定后的国内股市上行走好,就得通过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支持。这是目前决定未来国内股市走势最为重要的因素。如果猪肉价格上涨导致CPI上行让央行货币政策转向,那么国内股市上行的动力就会完全减弱。 总之,就中国CPI体系来说,猪肉的价格上涨,特别是猪周期的逆转上行,那么它是严重影响国内CPI上行,因此下半年中国CPI上行将成为大概率的事件。如果CPI上涨,它对当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造成冲击及影响,以此来冲击整个中国经济。 责任编辑:陈智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