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信(300065) 1.海兰信是我国领先的航海电子企业 海兰信是一家专注于航海电子科技领域科技产品和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2014年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构成是做船舶的电子集成系统VEIS,占到公司收入的68%,并销售部分电子单品。其主要业务模式是根据船厂的要求,向船厂提供完整功能的船舶电子产品整体解决方案,功能模块包括导航子系统、通信子系统、船岸信息管理子系统。公司定位于发展成为船舶电气系统综合供应平台,提供通讯导航系统集成服务、全船自动化系统集成服务、配电系统集成服务,在船舶电气系统平台上海兰信自有产品占比还比较低,大部分向国外电子单品供应商采购。我们判断,公司未来有能力通过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外延式发展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单船产品价值。 公司研发的综合导航系统INS,不仅能够达到国际海事组织(IMO)综合导航系统(INS)最新性能标准,海兰信还将其定位成船岸互联的智能化平台,可以远程提供问题诊断、航线规划、乃至节能、配载、气象方面的预警和建议。岸基的数据平台,为海兰信的INS系统提供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有利于INS的装船。我们认为,未来海兰信船舶智能化将沿着互联网发展的标准路线图,先利用增值服务抢占入口,在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后,通过远程系统积累的数据为船东提供增值服务。目前公司的INS系统市场占比还很低,估算大约5%左右,未来将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2.投资劳雷,快速切入海洋信息化领域 公司2015 年6 月19 日发布公告,拟向海兰劳雷全体股东以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其持有的海兰劳雷100%的股权,发行对价19.16 元。本次交易采用新设海兰劳雷先行收购劳雷香港、Summerview55%股权,上市公司再收购海兰劳雷100%股权的方式进行。申万秋承诺标的公司2015 年度、2016 年度及2017 年度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840 万元、3200 万元、3360 万元。劳雷多年沉浸在海洋设备技术领域,主要做海洋调查仪器系统,业务包括市场销售、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及技术服务。劳雷与15 家海洋勘测领域世界级仪器及传感器厂家建立了长期的独家代理关系,2014 年劳雷产业营业额达到4.03 亿,与海兰信并购前的营业额相当。公司在中国承担完成了多项重大海洋项目,显示出其在海洋探测系统集成领域处于领导者地位。 劳雷产业的主要业务产品包括海洋测绘仪器系统集成,利用旁扫声呐、多波束声呐等可以做海底三维地形地貌、浅地层剖面,惯性导航,水下目标定位跟踪成像。可以清晰的展示水下物体的状态,可以用于搜索水下沉船、沉机,整个声呐的测量不止是代理销售一个声呐设备,劳雷要做整个声呐的集成,包括进行测量船的高度变化修正、船的坐标修正等等。海洋观测仪器系统是指包括ADCP、浮标、浅标等多种设备按需组成的一套系统,可以用于测量海洋温盐深、浪潮流、海洋多参数断面剖面的数据,可以用于测算声呐传播速度,并且对潜艇的航行的浮力进行测算。深海作业机器人系统包括:深海遥控机器人,可以在深海进行进行切割、扳扭操作;深海潜水服可以使人进入深水作业;救生潜艇可以下潜600 米,与潜艇进行对接对潜艇进行救援。水下摄影机器人可以近距离摄像高清探测物体,作为声呐远程大范围物体捕捉的补充。水面无人艇系统包括无人测量艇、高速无人侦查艇,波浪能无人挺,复合动力无人挺等设备,劳雷可以设计供电、通信、导航、声呐一套完整的系统。除此之外,劳雷还可以做载重的A 型架、8000 米水下绞车、海底观测网阵等设备。 3.海洋信息化和航海智能化双轮驱动,协同效应明显 海兰信的发展战略是紧密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积极进行产业布局和调整,聚焦航海智能化和海洋防务信息化两大主业积极开展经营工作。因此本次收购劳雷符合海兰信战略发展目标,并购后,公司业务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从船上电子系统集成为主,转变成海洋监测和船上电子系统并重。确立了公司海洋信息化和航海智能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方向,完善了公司产业链布局。 2014 年12 月国家海洋局印发了《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 年)》,明确提出为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维护海洋权益、减轻海洋灾害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个方面需求,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到2020 年,建成以国家基本观测网为骨干、地方基本观测网和其它行业专业观测网为补充的海洋综合观测网络,覆盖范围由近岸向近海和中、远海拓展,由水面向水下和海底延伸,实现岸基观测、离岸观测、大洋和极地观测的有机结合,初步形成海洋环境立体观测能力;建立与完善海洋观测网综合保障体系和数据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提升海洋观测网运行管理与服务水平;基本满足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综合管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需求。并在经费安排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大对海洋观测网建设和运行的投入力度。鼓励有关部门、相关行业等对海洋观测网建设的投入,确保海洋观测网运行维护的资金投入,保障观测系统稳定运行。 2015 年7 月国家海洋局印发了《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 年),进一步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海洋部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两块主要工作,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项目来健全体系、提升能力。文件明确提出建设海洋环境监测基础能力、海域动态监控体系、海岛监视监测体系三大能力建设工程,明确了扩展网络、丰富手段、增强信息化水平的建设方向。其次,提出海洋环境保护专业船舶队伍、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网、综合保障基地、国家级海洋保护区规范化能力提升四项能力建设工程,全方位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目前国家对海洋发展愈发重视的背景下,海兰信切入海洋信息化领域正当其时。目前海洋信息化领域主要设备尚依赖进口,海兰信将致力于海洋信息化设备的国产化,做实海上无人设备,高速无人艇、波浪机器人等,并为客户提供仪器设备、信息服务、系统与工程整套解决方案。劳雷在探测船,动力系统上的技术积累将有效协同海兰信,助力波浪机器人等设备的研发。另一方面,在客户拓展上,劳雷在并购前由于属于外资企业,进入党政军以及一些涉密项目供应链有诸多困难,海兰信拥有国家二级保密资格等多项资质,可以协助劳雷进行商业拓展。 4.引入战略投资者,助力海事业务发展 本次投资并购引入了扬子江船业和中船投资两大战略投资者。其中扬子江船厂是中国实力最雄厚的民营造船企业,原本就是公司主要客户,很多公司的航海电子产品都是率先从扬子江船厂率先开始安装的,对公司产品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效应。公司的黑匣子在扬子江船厂装船占比能够达到50%以上,INS 系统今年刚刚起步,装船占比还比较少,不足10%。我们预计随着扬子江船厂战略投资,公司于扬子江船厂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有助于快速拓展INS 系统的装船占比。中船投资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的下属全资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是全球最具实力的造船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大造船集团。中船旗下拥有江南、西江、文冲等众多造船厂和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等多家科研院所,过去基本船舶信息化工作都是由下属设计单位完成,这次投资海兰信,我们认为将给海兰信全面深化与中船的合作提供战略性机遇。另一方面,海洋、军工领域涉足国家安全和国家重大利益,一般国资背景的单位在承接这类项目中更有优势。海兰信引入国资背景的战略投资者,是向混合所有制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为未来海兰信更好的参加政府以及军方重大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5.公司大股东连续增持,启动员工持股计划,彰显公司管理层信心 公司历史上股权比较分散,申万秋和魏法军2014年一致行动协议到期后不再为一致行动人,公司无实际控制人,大股东申万秋先生截止2014年底持股18.46%。近期由于市场大幅波动,公司股价也出现了较大回调,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维护股价稳定。2015年7月6日公司公告大股东申万秋先生拟于一个月内以不超过36.41元增持公司股份市值5000万元至1亿元。并于7月15日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1,911,379股,增持均价为26.164元/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91%。增持后公司董事长申万秋先生持股占公司19.37%。迅速大手笔增持彰显了大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同时,公司收购海兰劳雷的计划正在进行中,在2015年6月19日发布的预案中,申万秋参与增发10,438,413股,占增发后总股本的2.04%,考虑到上海言盛中的间接持股,增发完成后申万秋持股将超过22%。公司2015年7月14日公司发布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拟以3000万元进行员工持股,资产管理计划将在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董事会获得授权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后 6 个月内,以二级市场购买的方式买入并持有海兰信股票。以资产管理计划的规模上限3,000 万份和公司2015年7月6日的收盘价21.84元/股测算,资产管理计划所能购买的海兰信股票数量上限约为137万股,占公司现有股本总额的0.65%。我们认为,公司大股东、员工持股计划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市场大幅波动的时刻连续增持,代表着公司对业务发展前景的坚定看好。同时,随着员工持股激励的落地,大股东持股更加集中,有助于公司管理层和大小股东利益趋于一致。 6.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公司是海洋信息化领域的稀缺标的,将充分受益于航海电子国产替代以及中国的海洋信息化发展,假设增发股份购买资产在2015年完成,我们预计公司2015-2017年将实现净利润6929、10237、13222万元,EPS分别为0.29、0.43、0.55元(以增发后股本2.39亿股摊薄),当前价格对应2015-2017年PE分别为125、85、66倍。鉴于公司在中国航海电子和海洋信息化方面的领先地位,以及未来外延式发展的潜力,我们认为公司理应享有较高估值,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7.风险提示: 1、全球航运业持续低迷,造船订单下滑 2、政府相关部门推广海洋信息化的力度弱于预期 3、增发项目推进的不确定性风险 责任编辑:黄荣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